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5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是承接第四条而来,感受外邪以后,首先是肌表的太阳受之,如果在太阳层次阻挡不住,邪气就会逐渐深入,由表证的太阳,传变为半表半里的少阳,在少阳层次还没有阻挡住的话,就再传变为里证的阳明。
仲师所论伤寒的传变,是由表到半表半里再到里,简单而言是表里传变,也就是疾病的发展是由体表而一层一层的深入,最终到达身体的内里。在表的是太阳、少阴,半表半里的是少阳、厥阴,在里的是阳明、太阴。并且大多是阳证传阳证——太阳传少阳,再传阳明;阴证传阴证——少阴传厥阴再传太阴。偶尔出现阴证、阳证的互传,像是如果病家身体偏弱,可能出现由一开始的太阳病而变成太阴病,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就是治疗太阳病时发汗太过,从而造成了内里的虚证,所以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补、通畅太阴。
本条说的二三日,不是指真正日期的两三天,跟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三千尺”一样,都是虚指,是为了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来对照。一般情况下,太阳病在五六天、六七天的时候传为少阳病,在七八天、八九天的时候传为阳明病。
第四条是说明病家感受外邪有段时间了,没有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也没有出现“胃家实”的阳明病,就说明疾病没有传变,还是按太阳病治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