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古人根据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日、时开穴规律,配合十天干、十二地支、阴阳、五行、五俞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古典针灸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子午流注的起源,是以《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据史籍记载,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的扁鹊曾著有《子午经》一卷,而后晋代皇甫谧所辑撰《针灸甲乙经》也一再论述五腧穴的流行及其与季节的关系,隋唐时期一些医家也曾论及子午流注,至金时南唐(地名)人何若愚推崇和倡导子午流注法,曾撰著《流注指微论》(3卷)、《流注指微针赋》。同时代常山人阎明广十分赞赏何氏所撰《流注指微针赋》,因此他对《流注指微针赋》进行注解,又采摭诸家编著成《子午流注针经》(约1153——1163年)一书,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子午流注专著。

《子述流注针经》全书3卷,卷上为流注指微针赋、流注经络井荥图说、平人气象论、经遂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卷中为手足井荥六十六穴图。三阳三阴流注总说、针刺定时图(缺)、十二经脉内行注穴图(缺)、三焦心包络二经流注说、五子元建日时歌;卷下为井荥歌诀六十首、五行造化歌等。书中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不同的日、时干支配合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地论述了子午流注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从而确立了子午流注的理论体系,在我国针灸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子午流注法与近代兴起的以生物钟理论为依据的时间治疗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理论思想及科学价值正在广泛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注意,据我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有几十种昼夜生理节律。自我治疗第一站调查证明:重症肝炎病人的死亡时间,死亡人数以午时最少,而亥时、子时较多,心病患者的死亡时间以卯时为最多,而肺病的死亡时间则未时最多。可见子午流注法在辩证施治方面也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子午流注”说明了经络之气的流向。其理论来源则可能是太极图。

即阳气的发动顺序是:少阳(阴中之阳)→ 阳明(阳之展现)→ 太阳(阳之极致)

阴气的发动次序是:厥阴(阴之初始)→ 太阴(阴之极致)→ 少阴(阴之凝结)

总体来说,阳气的发生为主体运动的主线,阴阳依次启动时的流向必然是:

如果将这一流向和地支相互连起来,加上对应经络即为子午流注:

这再次体现了中医以空间关系而非功能联系为逻辑主线的思维方式。将养生与之相配可总结成下表:

从经络养生的概念出发,三餐的正确安排为:早餐吃饱,午餐吃少,晚餐吃好。

若要增重,早餐省了,午餐吃饱,午休睡倒,晚餐不少。

若要减肥,过午不食。

子午流注详解:

一:(百度百科)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二:人体的造血时间(陈玉琴)

时间是天黑以后到1:40分以前。

三 :血流经不同内脏器官的时间(陈玉琴)

胆:11:00---凌晨1:00

肝:凌晨1;00---3:00

肺:凌晨3;00---5:00

大肠:5:00---7:00

胃:7;00---9:00

脾:9:00---11:00

心:11:00---1:00(午后)

小肠:1:00---3:00

膀胱:3:00---5:00

肾:5:00---7;00

心包:7:00---9:00

三焦:9:00---11:00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

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四、子午流注的内容: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ll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午时(1 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戌时(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五:(转自博客网)

根据《子午流注》人体血液循环时间表所示,子时即夜间1l时至凌晨1时,在这时段里人体精华将随着血液的循环,全力的来支援肝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让肝脏于最巅峰状态下制造胆汁贮存于胆囊备用。丑时即凌晨1时至3时,此时段人体血液精华全力支援胆腑,以利胆囊贮存胆汁来随时帮助人体消化之用。寅时即凌晨3时至5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肺脏,使肺脏功能增强。卯时即凌晨5时至7时,此时段由于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大肠,因此大肠的蠕动能力以这时段最佳。辰时即早晨7时至9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全力支援胃腑来帮助消化,把人体于卯时所吃下的食物加以加工制造,此时段是人体一天中消化能力最佳的时段。接下来巳时即上午9时至ll时,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脾脏,以利脾脏将已消化过的食物机转为离子,才能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因此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午时即中午11时至下午l时,这时段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心脏,来强化心脏功能,因此在这时段里人体的血液循环特别良好与顺畅。未时即午后1时至3时,此时段人体血液将较全力来支援小肠,以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以利将脾胃所消化的食物并机转成为离子化的营养素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再经由血管输送给全身的细胞。申时即午后3时至5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膀胱,以强化膀胱机能,促进膀胱排尿之正常。酉时即下午5时至7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肾脏,来增强肾脏功能以滤除血液中种种酸毒,多余的血糖和尿蛋白等废物,以维持人体血液的品质。戌时即晚上7时至9时,这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全力来支援心包(血管),以维护血管的正常功能,防止血管细胞的老化、硬化。亥时即晚上9时至11时,这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三焦(淋巴),以增强淋巴的机能,加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人体疾病的发生。

人体在一天24小时中不断的经由血液循环,将人体精华巡回支援人体各脏腑,这种作用也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治愈本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巡回支援的过程中不仅增强各脏腑的机能外,如遇各脏腑有了毛病也都将加以处理,将其恢复正常功能,因此当人体正在改善某一脏腑时,仍能会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这也就是好转反应的现象之一,……

人体的血管大约有10万公里长,近乎可环绕地球三圈,血液有六升左右,当血液从心脏搏出绕行这lO万公里的血管,通常只需23秒,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都充满“离子”,因离子带有电荷,当血液在这么快速的流动下,将使人体产生一种电场,也就是磁场,这种磁场在人体中谓之气,人体的血液循环愈正常则气就愈强,而气愈强时,血液循环则愈正常,因此中医强调: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六:(网上转载)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

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

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有所谓“子午流注”的说法,是指血液运行在不同的时间,流到不同的部位:午时是指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此时血液运行到心经,子时是晚间十一时到凌晨一时,血循运行到胆经,这两段时间若处于睡眠状况,叫做“子午两觉”,可以养生。

许多人认为睡眠时数够就好,但许多夜班工作者只能在白天睡觉,虽然睡眠时间不少,睡醒还是很累,显示睡眠的时机还是很重要。

晚间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胆经运行,凌晨一时到三时是肝经运行,两种经络都扮演重要的造血角色,此时睡眠有益健康。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12条经脉在12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子午流注就是中国传统时间医学。子午流注医学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文化科学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子午流注相对于“生物钟”(即现代时间医学。时间治疗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毒理学等就是在生物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来说,外国学者称其为“中国钟”。

子午流注在针灸疗法中,是用来说明人体气血的运行如水液一样,从子到午,从午到子环流不息。由于时间不同,人体气血盛衰在经络中的循行同潮水涨退一样,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相应地变化。《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说明人体气血与各部组织受外界气候刺激,有着不同的反映。古代天文学按年观察气候的变化,以子定为十一月,午定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释气候寒热温凉变化的消长变化情况。按日观察气候,以子定为夜半,以午定为日中,说明从子到午阳气上升,地面光热逐渐加强,从午到子阴气上升,地面光热逐渐减弱,这两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用子午说明它是往复不停,永远不变的。在针灸学中以子午流注学说说明人体气血阴阳盛衰,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络学说中,人体十二经的循环,由阴经转入阳经,由阳经归入阴经,周而复始,循环无息,与自然界不同时期内光热的强弱正相吻合。从而系统地说明了天人合一人的整体性,成为针灸疗法重要理论之一。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脐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荣少府心,

已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水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水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洋。

丁日未时心少冲,已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

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元,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火支沟刺必痊。

己日已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直,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已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已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尽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七:(网上转载)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五输穴为基础,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针灸取穴方法。“子午流注”是指随着“子午”的循环周转,即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周期性变化。人体气血象水流潮汐涨落一样,有节律地灌注、开阖于经络、腧穴。这就象“生物钟”一样,所以,有人称“子午流注”为“中国钟”。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周流及五输血出井、溜荥、注输、行经、入合的开阖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 。

  纳甲法,又称纳干法,是以利用日干为主的一种开穴方法,是子午流注的主要方法,一般谈子午流注,多指此法。目前所说的纳甲法开穴,以明·徐凤《针灸大全》为依据,近代单玉堂创一四二五三0规律,补充了徐氏之不足。现将其开穴推算方法,按次序介绍如下:

(1)开井穴的时间

要推算子午流注开穴,首先需要开井穴时间,开井穴的时间是固定的,是甲日、甲戌时,从胆经井穴窍阴开始,以“阳进阴退”的规律按顺序开其他经之井穴。现将开井穴时间列表如下:

日干

时辰

甲→

戌…

乙→

酉…

丙→

申…

丁→

未…

戊→

午…

己→

巳…

庚→

辰…

辛→

卯…

壬→

经脉

井穴

窍阴

大敦

小肠

少泽

少冲

厉兑

隐白

大肠

商阳

少商

膀胱

至阴

涌泉

  注:→为阳进,…为阴退

(2)正常时间与子午流注时间

正常自然时间是从半夜零点到24点为一昼夜,以时辰记述则从半夜子时到亥时为一天。其时干因为天干只有十个,所以每五天(六十个时辰)为一循环,甲日从甲子时开始到乙亥时,乙日则从丙子时开始到丁亥时……

子午流注时间与正常时间不同。它是从开井穴时间开始到日干重见为子午流注的一天。甲日从甲日甲戌时开始,到乙日的甲申时,子午流注的乙日则从正常乙日乙酉时开始到丙日乙未时,子午流注丙日则从正常丙日丙申时开始到丁日丙午时……子午流注壬日从正常壬日壬寅时开始到癸日的壬子时,子午流注癸日不是从癸日的癸丑时开始,而是从癸日的癸亥时开始至正常甲日的癸酉时。因为子午流注的一天只有11个时辰,10天是110个时辰,因此十天中有10个时辰不属子午流注时间(10天共120个时辰)。癸日开井穴时间是癸亥时,所以癸日从癸丑时开始,到壬戌时十个时辰不属子午流注时间。

(3)阳日阳时阳穴开,阴日阴时阴穴开

所谓“日”是指子午流注的日。在子午流注的阳日时,只有阳时有阳经的穴开;在子午流注的阴日时,只有阴时有阴经的穴开。而在阳日之阴时、阴日之阳时,均无穴开。所谓阳时与阴时,是指其干、支是属阳还是属阴,如子午流注甲日,从甲戌时开始到甲申时,在这期间的甲戌时、丙子时、戊寅时、庚辰时、壬午时、甲申时为阳时;乙亥时、丁丑时、己卯时、辛巳时、癸未时为阴时,阳时则有穴开,阴时无穴开。又如子午流注的乙日,从乙酉时至乙未时、其中乙酉时、丁亥时、己丑时、辛卯时、癸巳时、乙未时为阴时,有穴开;其中丙戌时、戊子时、庚寅时、壬辰时、甲午时为阳时,无穴开。阳时开阳经穴,阴时开阴经穴。

(4)开穴的顺序:

每一天开取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应开之穴,即可按照“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来推演。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足窍阴,根据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则知甲为阳木,下一个阳时为乙日的丙子,丙为阳火属属小肠,这就充分体现了经生经的原则;而上时所开之穴属金,由于金能生水,故在丙子时当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这又充分体现了穴生穴的规律,余皆类推。所以牢记经生经、穴生穴,就不难推算一天开的经穴了。

(5)返本还原

在开输血的同时,还要开子午流注值日经的原穴,叫做“返本还原”。阴经无原,以输代之。甲日为胆经值日,在乙日戊寅时要开胃经的输穴陷谷,同时还要开胆经原穴丘墟;又如乙日为肝经值日,在丙日己丑时要开脾经的输穴太白,同时还要开肝经的输穴太冲。但是到壬或癸值日除过本经膀胱原穴或肾经原穴外,再过三焦原穴阳池或包络原穴大陵,说明三焦是“阳气之父”寄于壬,包络是“阴血之母”寄于癸。

(6)日干重见时气纳三焦、血归包络

每个子午流注时间的第十一个时辰,即开穴的第六个时辰,为日干重见。在日干重见时阳日气纳三焦,阴日血归包络,即在此时日开三焦经穴,阴日开心包经穴。说明诸阳气皆纳于三焦,诸阴血皆纳于包络。

至于开那个穴,阳日为它生我(穴生经);阴日为我生它(经生穴)。“我”指值日经,“它”指日干重见经(三焦或包络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甲戌时起,胆经当值,在乙日甲申时日干重见,阳日开三焦经穴,根据“它生我”的原则,它应属水,水生木,开取三焦经五输穴液门(属水)。又如乙日乙酉时起,肝经当值,在丙日乙未时日干重见,阴日开心包络经穴,根据“我生它”的原则,它应属火,木生火,开取心包络五输穴劳宫(属火)。

(7)合穴

每一天仅有六个时辰有穴可开,余下的时辰则无穴可开,为扩大流注针法的范围,欲有急病,即可按着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所谓甲与己相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的化生规律,就可以在甲日的阴时开取己日的经穴,反之,己日的阳时,亦可开取甲日的经穴。例如:甲日乙亥时,无穴可开,如遇病情适取中封,即可借取己日乙亥时的中封穴,反之己日乙丑时无穴可开,如遇病情适取行间,即可借取甲日乙丑时的行间穴,余皆类推,此为合日互用,从而扩大了流注取穴的范围。

纳甲法的按时开穴

本法宗徐氏以值日经为主的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和日互用、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以及返本还原等开穴规律,又将单氏以时干为主的一四二五三○开穴规律,合两者融为一体,从而完整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方法。

此法开穴,拟先求得当天的日干支,然后按“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表”检索即可。

子午流注其中值日经是如何计算的?

按照十二经纳天干歌的口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逐一对照,可得知每个脏腑的代表天干。十日之中,当经脉的代表天干和日子的代表天干一致时,即为本经脉在当日值日。如日子天干为甲时,胆经值日,如日子天干为乙时,肝经值日,依此类推。但是每个值日经值日都有它的时间段,从值日经开井穴的时辰开始,到日干重见气纳三焦的时辰为止,是值日经脉的值日时间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