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事天子”唐中宗短暂的帝王生涯和身后的政变伏笔

过河拆桥

武周末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为首的大臣难忍女皇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乱政,发动政变,诛杀二张,迫使武则天退位,拥戴唐中宗复位。

复唐五功臣没有趁机杀武氏宗族,以为可以把武家人留给中宗去杀,毕竟武氏一族觊觎储位已久,是中宗的竞争对手,他们一旦得手是不可能放过中宗的,中宗当了皇帝当然也应该不放过他们。

但是,他们天真了。

因为,皇帝真的不会喜欢搞政变的大臣,即使是拥立自己上台的。宋文帝、陈文帝对拥戴功臣过河拆桥的时候,毫无压力。

更何况,唐中宗和武家不仅是表亲,还是儿女亲家,他的嫡女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先前武则天年间,武延基和永泰公主因为议论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被武则天逼死。

等到唐中宗和武家打成一片,五大臣悔之无及。一开始他们还说服中宗削弱武家的宗室待遇:

于是降封梁王三思为德静郡王,量减实封二百户,定王、驸马都尉攸暨为乐寿郡王,河内郡王懿宗为耿国公,建昌郡王攸宁为江国公,会稽郡王攸望为邺国公,临川郡王嗣宗为管国公,建安郡王攸宜为息国公,高平郡王重规为郐国公,继魏王延义为魏国公,安平郡王攸绪为巢国公,高阳郡王、驸马都尉崇训为酆国公,淮阳郡王延秀为桓国公,咸安郡王延祚为咸安郡公。

如果唐中宗想动武家,五大臣当然会帮他。但唐中宗怕他们都来不及,巴不得借助其他人干掉他们,所以他们毫无赢面。再加上曾给酷吏来俊臣打下手的投机分子郑愔投靠武三思出谋划策,虽然他们都被封为异姓郡王,但是却被架空了,然后又被罢相、驱逐。其中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流放环州(广西河池东北),武三思指使其周利贞假传诏命,逼他喝了数升野葛汁。袁恕己曾为了养生服食黄金,于是起了化学反应中了毒,难受得徒手挖地取土吃,指甲都掉光了却还没死,周利贞看他那么难受,就给他解脱了。

除了母族武氏,唐中宗还有一个外戚集团,就是他的妻族韦氏。

虽然《太平广记》《朝野佥载》说韦皇后是韦家奴仆桃符的后代,主人为了避免子孙和桃符子孙通婚,赐桃符姓韦。但是,韦皇后的家人是有墓志的,而且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得上,所以小编倾向于他们一族是正经的京兆韦氏。

当初,唐中宗第一次登基时想火箭提拔岳父韦玄贞,结果被母后武则天所废,韦玄贞全家都被武则天提拔到岭南的今广西钦州去了,本人病死,家属们则遇到了当地不讲理的酋长宁承基。宁承基想娶韦家姑娘,韦家不答应,宁承基就暴走,把韦后的母亲崔氏和四个弟弟全杀了。

所以,中宗复唐、韦皇后二次为后以后,虽然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就发兵诛灭宁承基,为丈母娘和小舅子们报了仇,但四位国舅爷也不可能复活了,韦皇后只能勉强找伯父的儿子韦温凑数。

唐中宗落魄的时候,全靠韦皇后支持。韦皇后的家族在落魄时死了一片,后来韦皇后亲生的一子一女又被武则天逼死,所以唐中宗对韦皇后有补偿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韦皇后的妹妹有的封了国夫人,有的则按亲王女儿的级别封了县主。

唐中宗的庶女定安公主的丈夫王同皎,当初神龙政变也是功臣,帮岳父当上皇帝,也让自己当上了驸马。然而,这是唐朝,连太平公主的驸马都不一定能善终。王同皎被宋之问告发,想伏杀武三思,废后。有个叫张仲之的,被控是王同皎的同谋,交给宰相韦巨源、杨再思审问。

张仲之当场大喊武三思的罪状,还说武三思和韦后有不正当关系。

但是韦巨源和杨再思“阳寐不听”!这是什么意思呢?“阳”通“佯”,两位大人当场装睡,装作没听见!

所以他们在护着谁呢?这也太明显了。何况韦巨源还姓韦,韦皇后的韦。其实他们的血缘关系并不近,但唐中宗做主,让他们认了亲戚。

下面说一个小故事,让大家更具体地了解韦、杨的做事风格:

复唐之初,朝廷要员空缺很大,韦巨源负责给十人授官,其中一人就是检校中书令杨再思。杨再思问其余官职授何人,得知都是宰相们的近支亲属,便深叹:“我们真是负了天下。”韦巨源却说这是时下之计。当时贤德的人因此不能进身,士大夫也因此离心。

这个案子没有悬念,王同皎被处决了。郑愔又和武三思合谋,把五大臣和王同皎联系起来,导致五大臣被越贬越远。五大臣中的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流放环州(广西河池东北),武三思指使其周利贞假传诏命,逼他喝了数升野葛汁。袁恕己曾为了养生服食黄金,于是起了化学反应中了毒,难受得徒手挖地取土吃,指甲都掉光了却还没死,周利贞看他那么难受,就给他解脱了。

其他四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死于流放地,就是被追杀而死。

祸起萧墙

定安公主守了寡,便宜了韦温的从弟韦濯。韦温的侄子韦捷也娶了中宗的女儿成安公主(这啥辈啊),所以韦后家族又号“驸马房”,韦后的妹妹又嫁给虢王李邕,韦后家族渐渐也有了武家的影子,但相对保守,不像武氏那么嚣张,只是吓唬人而已:

神龙初,(韦温)擢宗正卿,迁礼部尚书,封鲁国公。弟湑,自洛州户曹参军事连拜左羽林大将军,曹国公。后大妹嫁陆颂,进国子祭酒。仲妹嫁嗣虢王邕。湑子捷尚成安公主,温从弟濯尚定安公主,并拜驸马都尉,捷为右羽林将军。景龙三年,温以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遥领扬州大都督。温既见天下事在手,欲自殖以牢其权,引用友党不相一,公卿虽畏伏,然温无能,不如诸武凶而炽也。

韦家不仅“无能”,还内讧,还是出人命的那种:

湑初兼修文馆大学士,时荧惑久留羽林,后恶之,方湑从至温泉,后毒杀之以塞变,厚赠司徒、并州大都督。湑兄弟颇以文词进,帝方盛选文章侍从,与赋诗相娱乐,湑虽为学士,常在北军,无所造作。

景龙元年(707年),贝州水灾。当时的刺史请求免除租庸及封丁,韦巨源却说:庄稼虽然被淹没,还有蚕桑业可输租税。

因为他不让贝州免税,导致贝州户口流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所依附的武三思的封户在贝州!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为民请命的刺史是谁呢?

就是未来的开元名相,宋璟。

下半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起兵逼宫了。

唐中宗有四子,只有一个李重照是韦皇后所生,因避讳武则天自取的名讳武曌,改名李重润,后与胞妹永泰公主都因议论武则天男宠而被逼死,唐中宗夫妇一口咬定是李重福出卖了他们,所以唐中宗登基后,李重福就被丢出去了,被立为太子的是皇三子卫王李重俊。如前所述,他是庶出,韦后母女看不起他,排挤他。韦后的幼女安乐公主恃宠而骄,甚至称他这个哥哥为“奴”。

同时,李重俊也没有一个合格的师傅给他指一条明路。于是,年轻人选择了铤而走险,结连了老吴王李恪的长子成王李千里、复唐功臣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想复刻老祖宗的玄武门之变,杀了安乐公主的夫家武氏父子,再迫使父皇废后,最好还能迫使父皇提前交班。

他们成功在武家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却没能杀死不在家的安乐公主;然后,又因为没有内应,他们被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挡在了玄武门外,而唐中宗当然是选择支持韦皇后,这样,李重俊等人的行为只能被官宣定性为起兵造反。

唐中宗呼喊“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以重赏要求士兵归顺。于是军官王欢喜等人倒戈,当场就斩杀了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李重俊出逃,在鄠县(今日陕西省户县)西十余里被左右所杀。唐中宗竟然取亲生儿子的首级祭祀太庙,再拿到武氏父子的棺木前祭祀。

李重俊有儿子,也是唐中宗唯一有记载的孙子,但李重俊成了罪人,他的儿子自然不被考虑为立储人选了。对唐中宗来说,备选的只剩俩儿子,但老大谯王李重福已经获罪,老四温王李重茂又太小,于是他干脆没有立第二个太子。

安乐公主虽然年纪轻轻做了寡妇,却很快又改嫁了武承嗣的儿子太常卿武延秀。储位空悬,也给了她产生一些幻想的理论基础。皇祖母武则天不是皇室血脉都能当女皇帝,我是母后嫡女为什么不可以当皇太女和女皇帝?

如此执政

景龙二年(708年)三月,宰相宗楚客、纪处讷、武延秀、韦温等因封户多在河南道、河北道,说服朝廷诏两道如遇水旱,以蚕折租。所以那时候户口流散,唐中宗的执政班底是不得辞其咎的。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御史崔琬弹劾宗楚客,唐中宗解决问题的方式竟然是让他俩结为兄弟,因此人送外号“和事天子”。

同年八月,中宗想亲自在长安城南郊祭祀天地,国子祭酒祝钦明和国子司业郭山恽便趁机拍马屁,提出韦皇后亚献、安乐公主终献,因为正直大臣宰相苏瑰、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彭景直、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褚无量有不同意见,最后中宗让韦巨源终献,才使得祭祀大典没有演变成吉祥三宝。

景龙四年(710年):

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不归者。

老夫老妻像民间夫妇一样来这一出,还是很有爱的,而且还成全了数千宫女的一生幸福。

二月,中宗驾幸梨园球场,命文武三品以上蹴鞠、拔河。韦巨源和同僚宰相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休璟因年老摔倒在地,长久不能起来。中宗、皇后、皇妃、公主们看了,大笑。

唐休璟本来是个退休了的名将,却不甘心,偏要巴结韦后党羽,复出拜相,所以堂堂宰相沦为后宫笑柄这个结局,他是自找的。

杨再思死了,没赶上。

和被动被嘲笑的人相比,主动寻求被嘲笑的人更奇葩。

五月,韦后设宴庆祝亲戚结婚,祝钦明主动表演八风舞,扭动着肥胖丑陋的身躯,摇头闪目,丑态毕现,虽然逗乐了中宗,其他官员却暗地里觉得恶心,如吏部侍郎卢藏用就私下对学士们感叹:“祝公是举,五经扫地矣。”

六月,唐中宗收到报告,相王父子住的那旮旯,有天子气。

初,则天之世,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比日尤甚。”乙未,上幸隆庆池,结彩为楼,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

相王就是中宗的弟弟李旦,中宗被废后,就是他在做傀儡皇帝,所以也是一位前皇帝。

所谓“厌”,就是应对天象的办法。比如这次,中宗亲临隆庆池,那么隆庆池的帝王气自然就属于他自己,而和别人无关了。

应对归应对,中宗心里很可能也多多少少种下了对睿宗父子的怀疑。但是,他没时间了。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唐中宗曾习惯性地在朝堂上与大臣们戏耍,突然一激灵喊了停,向群臣发出了灵魂一问:我是不是一个好皇帝?然后在和韦皇后一起泡澡的时候,他又突然说想退位躲清闲,然后就被因恋权而人伦泯灭的安乐公主毒杀了。

唐中宗是一个好皇帝吗?关于这个问题,前面小编给出了太多负面信息。而且,他溺爱妻女,造成了大量不走正道的“斜封官”,韦后的另一个女儿长宁公主也牵扯其中。但人有两面,他也有被忽略的另一面:他曾派名将张仁愿修筑三受降城,又让侄孙女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所以在边疆上是有政绩的。而显然,围观群众在意更多的是那些花边新闻。

同样,韦后也有被忽略的一面:在她提倡下,那些被休弃的母亲可以得到子女的服丧。虽然从动机上讲,难以排除她为自己收揽人望的嫌疑,但客观上,这是中国女权史的一个里程碑。

身后乱象

蒙曼教授认为唐中宗是家族心脑血管疾病猝死:韦后母女羽翼未丰,突然干掉自己的靠山?

所谓中宗被韦后毒杀一事《旧唐书》没有记载,只见于时间更往后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旧唐书》只说人们怀疑是安乐公主与太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并不确定。

不管中宗是怎么死的,总之,他死了。韦后要面对的,就是丈夫死了的局面。

无论是为了便于自己掌权,还是为了迎合丈夫生前的意愿,丈夫的小儿子温王李重茂都是最佳选择。

所以李重茂被立为皇帝,韦后以皇太后摄政。由于李重茂还未成年,韦后就派一些官员出去宣慰地方,并且派一些自己人接手羽林军。

但是羽林军不服领导,也就埋下了祸根。这几位韦家人也想让军队服从自己,为了立威,执法略严,于是起到了反效果。

韦后还开了一个创举,以尚宫贺娄氏为内将军,女将军。此女这就是唐休璟的儿女亲家和他寻求复出时所寻求的门路。

上官婉儿负责起草遗诏,代表一下死去的中宗。她很机智,想给自己留后路,所以本来剧本是“韦后摄政”,她擅自改成了“韦后和相王一起辅政”。

结果,机智的宗楚客觉得不对,指出:古人说,叔嫂不通问,就是叔嫂之间互相是不说话的,韦太后是嫂子,相王是小叔子,这以后要是有了重大问题,你让他们是彼此商量呢,还是不商量呢?

于是宗楚客和韦温带头,连正直的宰相苏瑰也退缩了,于是最后执行的效果,辅政队伍里没有相王。

宗楚客担心相王和太平公主,不仅不让他们辅政,还劝韦太后除之。事实上,当初李重俊的事,相王和太平公主就差点被牵连进去。

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诸韦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南北卫军、台阁要司皆以韦氏子弟领之,广聚党众,中外连结。楚客又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谋害殇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然而,韦后的手下出了一个投机分子崔日用。先前,他攀附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中宗死后,他却没有简单地依附与宗楚客、武延秀一队的合法掌权者韦后,而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如何自保,最后选择投靠相王——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告发韦后要篡位。

于是,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图谋先下手为强。

唐隆政变

李隆基在相王诸子中不嫡不长,但他有一个兄弟们不具备的优势:

他在军界有人。

相王子临淄王隆基,先罢潞州别驾,在京师,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初,太宗选官户及蕃口骁勇者,着虎文衣,跨豹文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则天时稍增为千骑,隶左右羽林;中宗谓之万骑,置使以领之。隆基皆厚结其豪杰。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韦、武,与宗楚客善,知楚客谋,恐祸及己,遣宝昌寺僧普润密诣隆基告之,劝其速发。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卫尉卿薛崇暕、苑总监赣人钟绍京、尚衣奏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韦播、高嵩数榜捶万骑,欲以立威,万骑皆怨。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见隆基诉之,隆基讽以诛诸韦,皆踊跃请以死自效。万骑果毅李仙凫亦预其谋。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遂不启。

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

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钟绍京住处。

然而,搞军事政变毕竟是大事,钟绍京竟然临时反悔了。

这时候,他的妻子许氏站了出来,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你既然参与同谋,万一失败了,你能免罪吗?”

于是钟绍京被拉回了队伍,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廿一夜发动政变。

拖那么久,也不怕夜长梦多。也许是占卜过选了日子——那天,老天爷也很给面子,在那个人人迷信的年代,给了他们动手的信号。

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刘幽求曰:“天意如此,时不可失!”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璿、韦播、高嵩以徇,曰:“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

这里已经说了立相王,求在位小皇帝李重茂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两个韦,无疑是韦家本家,高嵩则是外甥。

前面说过韦后弑君的疑点,所以小编觉得韦家得不到支持主要还是韦家的名声不好。

乃送璿等首于隆基,隆基取火视之,遂与幽求等出苑南门,绍京帅丁匠二百馀人,执斧锯以从。使福顺将左万骑攻玄德门,仙凫将右万骑攻白兽门,约会于凌烟阁前,即大噪,福顺等杀守门将,斩关而入。隆基勒兵玄武门外,三鼓,闻声,帅总监及羽林兵而入,诸卫兵在太极殿宿卫梓宫者,闻噪声,皆被甲应之。韦后惶惑走入飞骑营,

这是为了寻求支持,结果……

有飞骑斩首献于隆基。

可以说,小编都没看到哪怕有一个士兵为韦后而战。

安乐公主也死了。至于具体怎么死的,《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说法一致:正在画眉,听到风声不对,跑出去,被砍了。

但是,《旧唐书》的记载是……

及韦庶人败,延秀与公主在内宅,格战良久。皆斩之。后追贬为悖逆庶人。

所以小编个人的感觉,《旧唐书》安乐公主死得像英雄,而《新唐书》《资治通鉴》的安乐公主死得像白痴。

哪种更可信呢,大家自己判断。

韦氏最后被枭首、暴尸,作为太后,这么做可以说,很不友善,也很没面子。

一网打尽

韦后的支持者们的下场比起领导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时少帝在太极殿,刘幽求曰:“众约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遽止之,捕索诸韦在宫中及守诸门,并素为韦后所亲信者皆斩之。比晓,内外皆定。辛巳,隆基出见相王,叩头谢不先启之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辅少帝。

宰相韦巨源的家人建议其躲避。韦巨源却答:“我是大臣,有难岂能不赴?”于是出门走到大街上。

一个八十岁,踢球都摔倒爬不起来的文官老汉,他能干什么呢?于是他死了。

政变的胜利者们不知为何又等了三天,才杀掉韦后集团的另一重要人物宰相韦温。

还有一个司农卿赵履温,很有意思。平时他脱下官服,亲自给安乐公主拉车。这会儿安乐公主死了,他去承天门跳舞大喊万岁,大家听了十分感动,然后杀之。

闭宫门及京城门,分遣万骑收捕诸韦亲党。斩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温于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衣斩衰、乘青驴逃出,至通化门,门者曰:“公,宗尚书也。”去布帽,执而斩之,并斩其弟晋卿。相王奉少帝御安福门,慰谕百姓。初,赵履温倾国资以奉安乐公主,为之起第舍,筑台穿池无休已,擫紫衫,以项挽公主犊车。公主死,履温驰诣安福楼下舞蹈称万岁;声未绝,相王命万骑斩之。百姓怨其劳役,争割其肉,立尽。

其他被杀的有:

内将军贺娄氏、宗楚客、武延秀、散骑常侍马秦客、国子祭酒叶静能、司农卿赵履温、光禄少卿杨均、掌左屯营驸马都尉韦捷、韦温族弟韦婴、将作大监宗晋卿、卫尉卿王哲、太常卿李{王曳}、将作少匠李守质、殿中监张涉(故宰相张文瓘子)。

传说杨均、马秦客也是韦后的小白脸。

同样面临生死关头的还有中宗遗诏的作者上官婉儿。她意图以自己曾在起草遗诏时支持相王为由,让李隆基相信她是自己人,免她一死。

但是,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上官昭容》:

婉儿与近嬖至皆营外宅,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上官婕妤及后宫多立外第,出入无节,朝士往往从之游处,以求进达。

《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

至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韦温、宗楚客、纪处讷等谋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谋不利。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于是分遣诛韦氏之党,比明,内外讨捕,皆斩之。乃驰谒睿宗,谢不先启请之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初,上官昭容引其从母之子王昱为左拾遗,昱说昭容母郑氏曰:“武氏,天之所废,不可兴也。今婕妤附于三思,此灭族之道也,愿姨思之!”郑氏以戒昭容,昭容弗听。及太子重俊起兵诛三思,索昭容,昭容始惧,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及中宗崩,昭容草遗制立温王,以相王辅政;宗、韦改之。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入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也许李隆基只是简单粗暴地觉得,此人留之无益。

上官婉儿最后被谥惠文,玄宗也为她整理了文集,所以之前有人猜她的墓葬被玄宗刻意破坏过,这个事情有没有呢,也交给大家自己判断。

上官婉儿的墓志也很有意思:

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适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下面,蒙曼教授怀疑韦后母女没有弑君的另一个理由来了:韦后母女被追废为庶人、悖逆庶人,开除了皇家身份,却葬以一品、二品礼,这不像是给弑君凶手的待遇。

当然,韦后被开除皇家身份,不能和唐中宗合葬了。这时候大家想起来,唐中宗以前有个被武则天逼死的原配——唐高祖的外孙女,唐中宗的表姑赵氏。于是追封赵氏为皇后,和唐中宗合葬合祭。

虽然《资治通鉴》记载“武氏宗属,诛死流窜殆尽”,但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不然后面就不会有武惠妃,也不会有名相武元衡了。

武崇训与安乐公主曾生有一子,很小就生得漂亮又聪明伶俐,被任为太常卿、封镐国公,食邑五百户。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武崇训有儿子武继植,官爵和安乐公主这位年幼得宠的儿子重合,所以小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武继植就是武崇训和安乐公主的儿子,而且幸存了下来。

至于在投机分子崔日用亲自操刀下,理论上身高高于马鞭的都被杀、实际上连婴儿都难逃毒手的韦氏,

秘书监汴王邕娶韦后妹崇国夫人,与御史大夫窦从一各手斩其妻首以献。崔日用将兵诛诸韦于杜曲,襁褓儿无免者,诸杜滥死非一。

事实上也未必被杀得一个不剩。这里提到窦从一也就是窦怀贞,是因为被他杀死的妻子是韦后的奶妈。

韦捷死了,他的女儿还作为和亲公主封东光公主嫁给了奚族首领李鲁苏。

不仅女孩有幸存,男孩也有。

《旧唐书·王鉷传》:

定安公主男韦会任王府司马,闻之,话于私庭,乃被侍儿说于佣保者。或有憾于会,告于鉷,鉷遣贾季邻收于长安狱,入夜缢之,明辰载尸还其家。会皇堂外甥,同产兄王繇尚永穆公主,而惕息不敢言。

《新唐书·王鉷传》:

王府司马定安公主子韦会窃语于家,左右往白鉷,鉷遣季邻收会长安狱,夜缢死,以尸还家。会姻属权近,而惕息不敢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王府司马韦会,安定公主之子,王繇之同产也,话之私庭。鉷使长安尉贾季邻收会系狱,缢杀之。繇不敢言。

这里涉及到的韦会,就是先后嫁给王同皎和韦濯的定安公主所生的儿子,其胞兄王繇,当然就是王同皎的骨肉。可见韦会虽然最终难逃一死,却确实活到了唐玄宗年间。

此外,韦濯有孙女为唐德宗贤妃。小编还特意找了这妃的墓志:祖父某官,父某官。所以未能考据出她的父亲是韦会本人,还是韦会另一个幸免的兄弟。

相王复位

韦太后死后,有宫人、宦官找到中书舍人刘幽求,请他草诏立一个新的太后。小编坚信,他们是想立李重茂的生母为太后,或者在唐中宗的小老婆们里挑一个。

但我们知道刘幽求是李隆基的人,当然是找理由搪塞了。小皇帝都要下位了,还要啥自行车?

壬寅,刘幽求在太极殿,有宫人与宦官令幽求作制书立太后,幽求曰:“国有大难,人情不安,山陵未毕,遽立太后,不可。”平王隆基曰:“此勿轻言。”

韦后一党的宰相纪处讷、张嘉福当时正在宣慰地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派人去追杀。

张嘉福和唐玄宗宰相张嘉贞虽然名字相似,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他是韦后自己在唐中宗暴崩后火线提拔的宰相,在武则天年间还有鼓动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前科。

张嘉福的死很有意思:按《朝野佥载》的记载,后来又有了赦免他的命令,但是传诏的使者在路上睡着了。

只差一个驿站的距离,张嘉福卒。

侍中纪处讷行至华州,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张嘉福行至怀州,皆收斩之。

当时郑愔因为失势,正在均州撺掇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反韦后,还没动呢,韦后已经团灭了。

相王当然不会忘记李重福这个先帝长子的存在:

遣十道使赍玺书宣抚,及诣均州宣慰谯王重福。

再然后,就是兑现众人政变时提出的目标:立相王为帝。国赖长君,而且相王本来就曾由老太后武则天所立,当过数年皇帝。

相王觉得不妥,各种不肯:

癸卯,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请让位于相王,相王固辞。

我就是死这里,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同意在我哥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取代他的儿子……

刘幽求言于宋王成器、平王隆基曰:“相王畴昔已居宸极,群望所属。今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岂得尚守小节,不早即位以镇天下乎!”隆基曰:“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虽有天下,犹让于人,况亲兄之子,安肯代之乎!”幽求曰:“众心不可违,王虽欲高居独善,其如社稷何!”成器、隆基入见相王,极言其事,相王乃许之。甲辰,少帝在太极殿东隅西向,相王立于梓宫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幽求跪曰:“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乃以少帝制传位相王。时少帝犹在御座,太平公主进曰:“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遂提下之。睿宗即位,御承天门,赦天下。复以少帝为温王。

韦后给李重茂定的年号是“唐隆”,结果,这个短命的年号唯一的意义,就是为这场政变命名。

政变收场

相王复位,史称睿宗,当时就考虑立太子。他的嫡长子是李成器,也是他第一次登基时的太子。

但是,李成器以没有立大功为由,选择主动靠边,把太子的宝座让给弟弟李隆基。唐朝开国之初的悲剧李家人最清楚,他不想重蹈隐太子李建成覆辙也不无可能。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隆基复表让成器,不许。

后来他死后,夫妇享受皇帝皇后待遇,儿子差一些,没有按皇子封亲王,封的是郡王。至于女儿是不是封了公主,史料缺乏,小编不敢说,但李隆基的一些兄弟被追封太子以后,他们的女儿都按太子女封了郡主,所以李成器的女儿不会低于此。

而废帝李重茂的结局是,被复封为温王,置于内宅。睿宗景云二年改封襄王,离开长安,迁到集州,睿宗令中郎将率武士五百人守备。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除房州刺史,不久死于房州。葬于武功西原,得年二十。《旧唐书·殇帝重茂传》记载重茂薨时年十七,可能为误记。

政变的输家下场是这样的:

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而赢家是这样的:

癸丑,以兵部侍郎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

崔日用这一次立功,干掉了未来唐玄宗的伯母。而他下一次立功,干掉的将是唐玄宗的姑母,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