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凉州之乱——被忽略的乱世序曲(上)

背景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由于分散作战等原因,还没到年底,黄巾三巨头张角、张宝、张梁就相继病逝及败亡。但黄巾余部仍然坚持作战大约二十年。

相比之下,另一批趁机蹭热度的人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这批人,就是当时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河关地区的群盗。

金城祸起

早在东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邓训任护羌校尉,收养湟中月氏、卢水诸胡中少年健勇者,称湟中义从胡。组建这支部队的初衷,是用他们平乱。在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湟中月氏胡也的确随金城太守、酒泉太守合诸郡官兵等在允川打败了迷唐羌。

然而,世事难料,谁也无法保证一百年后自己的后人会存了什么心思。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被叛军推为将军的,正是出自湟中义从胡的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其他出自义从胡的重要叛首还有宋扬、王国。

叛军首先在金城郡的令居生事,然后又找太守陈懿,称要投降,但要求与两位当地名士相见。哪两位?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从事韩约。

韩约也许觉察到有诈,也许心情不好,不想见叛军。但陈懿却说服他配合。于是边允、韩约等数十人只能前去,果然被扣作人质。

你以为叛军真的闲着没事干造个反,后悔了再请求投降?

金城郡大乱,陈懿出奔,遇到王国,王国把他扶到护羌营,杀了。护羌校尉泠征也遇害。

叛军释放了边允、韩约。

但是,陇西地区已经发布了檄文,宣布二人为贼首,分别悬赏千户侯捉拿。

为了躲避通缉,边允、韩约改头换面,改名边章、韩遂;既然被朝廷抛弃了,也没什么其他的选择了:他们加入了叛军,成为军师,主理军政大事。

两位名士的加盟在地方上是具有名人效应的,在他们带领下,叛军聚众十余万,攻烧州郡,天下震动。

这时候,朝廷在干什么呢?

文臣折翼

不得不说,朝廷的负责人相当不靠谱。

凉州刺史左昌不但不为叛乱担忧,反而趁战事兴起“盗军谷数万”;汉阳长史盖勋劝阻他,他却把盖勋安排到阿阳前线;金城郡被攻打时,盖勋劝他救援,他也不救。

然而,叛军并不感谢这位狼助,还是直扑他所在的冀县而来。

刺史的贪腐无能本身就足够成为湟中义从胡叛乱的理由了:要么被刺史苛待心怀不满,要么看刺史无能想占便宜。

先前左昌把盖勋扔出去,是想让盖勋战败再怪罪他,结果盖勋的军功越来越多;这会儿左昌急了也顾不上脸皮了,赶紧找盖勋喊救命。

盖勋的同事从事辛曾等人心存疑虑不肯相救,但是盖勋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从来不公报私仇。他举了春秋齐国司马穰苴的例子,说谁要是不救,就军法处置,迫使辛曾等人就范。

盖勋到后,责怪边章等人背叛朝廷之罪。

边章等人答:“如果左使君早些听了您盖勋的话,发兵威胁我们,我们还能改过自新;现在我们的罪已经重了,没有投降的余地了。”于是给了盖勋一个面子,解围而去。

朝廷却不给左昌面子了,换人。

新来的凉州刺史叫宋臬。一些电子书说叫宋枭,是笔误。

宋刺史是个儒生,对平叛方略也有着独特的主张。他不顾盖勋反对,上表朝廷说:叛军平时受到的教化不够,只要普及一下《孝经》感化他们,就好了。

别笑,他不是第一个。当初侍中向栩也曾提出:对黄巾军不需要出兵镇压,派将领去黄河上向北读《孝经》感化就可以了。当时和向栩不对付的十常侍趁机说向栩和张角同谋,捕杀之。

而宋刺史的运气要好得多,只是被换掉了。

武将折戟

既然文斗走不通,那就只能比拳头。汉朝廷也不是没有善战的名将,比如新任护羌校尉夏育,就有对付羌人的经验。但是,他在汉阳郡的右扶风养马地区遇到了来凑热闹的句就种羌首领滇吾。

汉明帝年间的烧当羌首领也叫滇吾,不知道这是不是某个少数民族常用名字。

大侠盖勋对此无法坐视,联合州郡兵马去救,但在狐槃大败。

盖勋战斗到下属不足百人,身上有三处负伤,仍然坐着不动,指向木牌说:“就将我的尸体葬在这里!”

他想当烈士,敌首滇吾却不肯了,说杀了这种贤人是会得罪上天的。

盖勋也不领情,仰天大骂:“该死的叛军,快来杀我!”羌军都相视而感到惊讶。滇吾甚至下马将自己的马让给盖勋,盖勋也不肯,于是被羌军俘虏。羌人佩服他的义勇,不愿加害,竟然将他送回汉阳。

既然叛军要留下他的性命继续为国效力,盖勋也就不客气了,他被新任刺史杨雍表奏任为汉阳太守,并且拿自家存粮救济了饥荒中的百姓。

但是,随着盖勋、夏育相继折戟,这位新任的杨刺史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平叛的高招来了。

多数决定

次年春,边章等率数万骑进犯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兵锋直至西汉故都长安。

朝廷无法坐视,以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和中郎将董卓分别为正副统帅征讨之。

皇甫嵩请求调动乌桓三千人,北军中侯邹靖却上言称乌桓兵弱,应该招募鲜卑。

汉灵帝让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商议此事。

大将军掾韩卓以为乌桓兵少,又与鲜卑世代为仇敌,若乌桓被调动,则鲜卑必定袭击乌桓老家,乌桓闻讯一定会弃军回救,这样无论是对军情还是军心都没有帮助;而邹靖驻地接近边塞,若令其招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

车骑将军掾应劭则有不同意见:鲜卑多为不法,难以制约。他建议招募善守且不背叛的陇西羌胡,选拔精勇者,多给奖赏;陇西郡太守李参沉静有谋,必能给予奖励,得其死力。

韩卓不服,与应劭辩论。于是汉灵帝诏百官大会朝堂,百官都认同应劭的建议。

当初招募的湟中义从胡不就是那些“不背叛”的人吗?你怎么保证现在招募的“不背叛”的陇西羌胡,就一定不会背叛呢?

等到了打脸的时候,小编自然会交代的。而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还得按时间顺序往下讲。

是弃?是守?

首先是皇甫嵩因为在黄巾之乱中得罪了十常侍,上任才四个月,就被弹劾“连战无功,所费者多”而下课了。

朝廷为了平定凉州之乱,免不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司徒崔烈建议,干脆放弃凉州算了。

议郎傅燮驳斥(《议弃凉州对》),指出:当初汉高祖一统天下,派郦商夺取陇右;汉武帝夺取凉州,断匈奴右臂。只因长官统治无方,才使其落入叛军之手;崔烈身为宰相,不想着为国家想办法平乱,却想割弃这一方万里的土地,臣窃以为疑惑。如果让左衽的蛮夷占领此地,军力强盛并作乱,这将是天下最大的顾虑和社稷的深切忧患。一旦没有凉州,则三辅危急;一旦三辅危急,旧京长安也单薄了。如果崔烈不知道这一点,他就太蠢了;如果他知道了还这么说,是不忠。

他甚至提出斩崔烈以安天下。

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会西安,是西汉皇帝们的陵寝所在,而炎黄帝陵也都在现在的陕西省,马虎不得,作为屏障的凉州不可丢,汉灵帝认同傅燮的说法——虽然不包括斩杀崔烈。

群星闪耀

上回书说到,皇甫嵩被弹劾拿下了,结果叛军势力越来越大,董卓镇不住;于是朝廷改派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前往平叛,并为他配置了如下班底:

张温的班底比较豪华:

副帅执金吾袁滂(名臣袁涣的父亲);

破虏将军董卓

荡寇将军周慎;

别部司马、参军事孙坚

扬武都尉陶谦

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佬们的气息呢?

陶谦先前就作为议郎加入了皇甫嵩的军队,大破叛军,可见十常侍对皇甫嵩的弹劾实在是很不讲道理。在这前后,谏议大夫刘陶正是因为上了一道《陈要急八事疏》称“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说凉州叛军危及长安,这些祸事都是因宦官而起,而被宦官诬陷害死。

张温曾多次征辟隐士张玄,未果。然而,张温领兵出征的时候,张玄却来了。但是,他此来却绝非为了求官,因为他有个更大的计划:说服张温在百官送行时利用手中的兵权发难,剪除祸乱天下的宦官,任用忠良人士,还怕什么边章?

但张温却没有这个魄力,气得张玄自杀未遂。

张温一上前线,就派人召来董卓,问责其平叛无功之罪。董卓很久才来,且出言不逊。

孙坚找机会耳语张温:董卓如此跋扈,不如就以迟到为由,军法处置了!

张温不肯:董卓素有威名,杀了他,我们打仗靠谁?

孙坚说:明公威震天下,难道还要依赖董卓?董卓慢待上司,无礼,是一罪;边章、韩遂跋扈多年,应当抓紧时机进军征讨,而董卓却说未可,阻碍军情,也让众人生疑,是二罪;征战无功还如此傲慢,是三罪。不杀董卓,无以立威!

可张温只是让孙坚赶紧走,别让董卓生疑。

不管为公为私,张温总归袒护了董卓。

6年后,他一定会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

飞来机遇(上)

《三国志·孙坚传》说,张温大军到后,“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

是不是很顺利呢:叛军被朝廷大军吓得作鸟兽散请求投降,朝廷大军根本没有和敌军交战。

真要是这么顺利,那边章当初的flag就白立了,小编这篇文也不会未完待续了。

虽然张温聚集了各郡步骑兵十余万,但叛军不但没有乖乖投降,还主动进逼了张温屯兵的美阳。张温、董卓与叛军交战,不利。

一旦此次出征无功而返,不仅张温没面子,朝廷也没面子,更重要的是名单上的未来大佬们一个个的也没面子。

面子当然是要靠自己挣的,但有时候也需要机遇。

当一颗光长十余丈的飞火流星(不是足球)照亮了叛军的军营吓得叛军驴马嘶鸣的时候,其中的一位未来大佬就敏锐地察觉到,改变命运的机遇来了。

(未完待续)

IOS系统打赏通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