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零基础,怎么自学?
有朋友问:诗词格律零基础怎么自学?
这个问题有两个重点,都不是在诗词格律上。
一是零基础,二是自学。
什么是零基础?
诗词是韵文。
韵文二字,一是“韵”,二是“文”。其中的“文”是要求有点文学水准的创作者才能胜任,是为“文采”,“文人”;而其中的“韵”则只要会说话、会唱歌、能语言交流的人就可以押韵——比如顺口溜,打油诗,虽然文化层次可以不高,但同样得到大众喜爱,广泛流传。
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同样可以唱得一首好山歌。
所以要说诗词的“零基础”,可以下行到人的基本语言功能——至少咱们都会说话吧?
而格律诗词作为诗词中更进一步有规则的文字游戏,它形成的基础就是对文言文的熟练使用。
虽然我平时也和大家说,其实谁都可以学习古诗词,谁都可以学习格律诗词,但是如果缺乏文言文语感,很难掌握从文言文中精炼出来的平仄规则和意象以及境界。
那么格律诗词的基础是不是文言文呢?
也说不上——因为平仄规则是针对汉字发音的,虽然脱胎于文言文,却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普通话。
文言文虽然是我们历史文献的记录语言,但现在已经失去实用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创作诗歌,哪怕是从文言文之中提取规则的格律诗词,也并不再需要对文言文的精通。
只不过越精通,越有古意,写得越像古人作品——而古诗词的返古,也是某些人、某些机构评判古诗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实际上格律诗的判定有几个方面的原则,包括平仄的替对粘、押韵、对仗,这三个原则是格律诗(近体诗)区别于其他诗(古体诗)的标准。如果一首作品,符合这几个原则,我们就称之为格律诗,否则就是出律,称为古体诗。
这个规则不论古今,都没有变化。
那么是哪里出现了变化呢?古今语言发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汉字平仄的变化,主要是古音中的入声字分散进入普通话的四个音调,即“入派三声”,同时发音变化除了音调,还有开口,即韵部变化。
音调的变化影响平仄划分,韵部的变化影响韵脚的使用。
那么,零基础的朋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就是抛弃古韵古音,直接使用新韵、通韵、普通话韵部押韵。
这样就一次性解决了平仄划分和韵部押韵的问题——要达到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并不难,音调平仄划分也很容易(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注意,这只是学习格律诗词的新韵创作,如果只会新韵,会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产生平仄偏差,不过这就不是入门的问题,与“零基础”无关。
所以,学习格律诗的“零基础”,就是规范自身普通话标准发音。
有些朋友就会抬杠,我用方言就不能平仄替对粘、押韵对仗?
当然可以。
但是格律是一种保证声音起伏的标准和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在平水韵下运行,也可以在新韵下运行,当然也可以在方言下运行——但是我们写诗,为的是什么呢?诗以言志,可言志不是为了给读者听懂,产生共鸣,“哇塞”给你点个赞吗?
写诗的本心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可实际的目的是增进交流沟通,寻求共鸣。在现阶段的中国,平水韵是因为时代久远,而方言韵则是因为地域复杂,都不是学习格律诗最好的发音基础。
新韵作诗,受众最广,因此也是格律诗最大的发展方向。
因此,学好普通话,分清平仄,是学习格律诗的第一步。
如何自学格律诗?
其实个人不建议自学格律,就好像不建议小学生自学语文、数学一样。
能自学吗?当然可以。这些东西不都是诗人们自己悟出来的吗?
为什么不建议自学?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平仄格律的规则其实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这个本人已有文章说明,这里就不复述。
这些知识都是只是格律诗的底层工具,只是告诉大家怎么样去创作才能被划定为格律诗。
格律是保证音律清朗,不出音病的一套规则,而且是一套不完全归纳法下的标准。
不完全归纳就是指在标准之下的,肯定没有音病,而标准之外的,多的是没有音病的其它格式,只是不具有普遍性。
这套规则在懂得区分平仄的“零基础”之上,真的是非常简单。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且仅有四种基础格式,分别是: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
这四种句式就是这四种格式的首句,是遵守平仄相替的律句,再根据相对、相粘规则即可推出后面的平仄句式。弄懂推导规则之后,完全没有难度也不用死记硬背(具体可见本人格律专栏)。
我们学习创作格律诗过程中的知识点学习,也就到此为止了。也就是说学会这一点,你写出来的诗就是格律诗。
有些朋友就会说,哪有那么简单?还有诗病、拗救、意象、文法、意境等等,怎么去自学?
那就不是学会写格律诗,而是学会写好格律诗的问题了。
学会了格律诗,就不再是“零基础”,自然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
交流是自学的重中之重
学习写诗不应该是孤立的自学,诗的本心就是交流情感,只有把作品放到大众的眼光下去发现问题,互相指正,才会找到高一级的格律毛病(如撞韵之类的),才会知道如何进行含蓄的情感填充,而不止于口号似的干嚎——这些学习提升之路,并非写诗如此,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如此。
没有经过读者检验的作品,难说是好作品——当然,这个“他人”,也会随着你自身水平的提升,不断变换圈子。
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种交流创作学习方式,我们当然也可以认为是自学——因为规则已经明了,需要的就不再是师从。
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读,读古人作品,自己参透格律之上的情感表现方法。
二是写,要多写,多交流,不怕有人指出问题,就怕敝帚自珍,拒绝批评。
三人行必有我师。
超越格律之路
等我们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时期,不是作品没毛病,而是有人指出毛病的时候,我们都能泰然处之,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毛病是自我选择,比如某个地方出律,我自己知道,但是我懒得修改,或者说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的诗意。
这个状态,就是真正地遨游于格律诗之上的创作状态——懂格律而不被格律限制,学会了格律,却又忘记了格律。
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自学成才了。
凡是激烈批评格律限制诗意的,都是些怕懒不学还找借口的诗人。就好像那些不会使用导航还拒绝学习的人,总认为导航会出误差,不如自己的经验靠得住,就算是长期跑弯路,却依旧认为自己感觉比科技靠谱。
导航当然会出错,格律诗也常常不是好诗,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导航是方便驾驶的,而格律诗可以大概率保证音病不产生。
熟练使用导航的人,虽然一上车就打开了导航,可实际上在开车的时候并不一定要遵守。懂格律的人,虽然写诗的时候会下意识往格律靠近,但并不会死守。
不会格律的人,才会怪格律限制诗意,其实是他本身就没有诗意。
学会格律的人,早就放下格律了,诗意才可以纵横阖捭,肆意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