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弎 無 坣 - 浅谈美」

刘唐敏

99年生人

湖南三无闲散人士 自由书者

入过一些展 拿了几个奖

作品曾被书法报、中国书法网、书法杂志选登

被中华珍宝馆收录

石开先生题斋


“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中岛敦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朱光潜


大部分人对于美似乎都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好像是自己天生就能分辨好坏一般,认为审美这件事情并不需要研究学习。曾经我对这方面抱有疑惑,为何会如此,近日读朱光潜先生《谈美》一文后,我便理解了起来,平常人将美感体验中产生的快感误认为美感本身,则误认为只要是产生快感的事物就等同于美感,这样是陷入了享乐主义美学的圈套。而这也是遵循生物本身的'趋利避害'之天性,也是我们的直觉之一。

诚然,直觉大部分情况下是能够让我们有益处的,譬如烫伤时的应激缩回,譬如面对尖锐物品的提前闪躲等等。但直觉有时也会有欺骗性,比如过敏,不适当地排异反应,这对我们本身是并不友好的。顶尖职业运动员面对高压环境下的冷静面对,这是反生理行为,但在特定环境下十分有效,审美亦如是。

艺术从最原始的雏形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繁多,依托于各种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文化思想,某些艺术语言实际上已经是高度符号化成熟化了的。

那么其实这些语言如同我们的文字一般,如果没有进行深刻的学习和了解,你是并不太能理解到其中的意味的,即便是面对再直白不过的表达,你依然可能会像是在看天书一般无从下手,诚然部分伟大的艺术作品或许与某部分人莫名暗合能直击人心,达到审美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例子终究太少,我们平常往往能达到联想意象的美感已经十分不错了,也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么要达到这第二境界,就需要我们有足够丰富的视野和学识,才能从各类作品里分辨出好坏。审美在多数情况下是纯粹的经验学,是需要累积和学习的。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时明确的两点是,联想不是美感,快感不是美感。这句话乍看上去是很违反我们平常的认识,因为联想,快感这二者都是我们在审美体验中实实在在会产生的,我们常说为何喜欢一个作品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某个意象,再用其余意象来解释这个作品,包括看见好作品难免心生愉悦欢喜之心,往往如此。那么朱光潜先生的意思是如何呢?他否认了联想与快感在审美中的存在么?并不是,细读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就会发现他是在剥离解释纯粹的美感,让美更加清晰。

诚然联想会让我们更好理解某一个作品,但是过多的意象会消磨掉作品本身的美感。我们本质上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其余美好的意象上面去,但是对于作品本来面目却逐渐淡忘,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终极体验应是物我合一的状态,欣赏这个事物本身产生的美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至于前文提到的享乐主义美学漏洞在哪,快感为何不是美感,一个例子就足够了。从我们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水就得到了快感;肚子饿时要吃饭,吃饱也就得到了快感;但这些满足快感的行为并不一定产生美感。美感经验的特点在于:'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

'如若作者写性爱小说,读者看性爱小说,都是为着满足自己的性欲,那就无异于为饥而饭,为冷穿衣,只是实用的活动而不是美感的活动了。文艺的内容尽管有关性欲,可是我们在创造或欣赏时却不能同时受性欲冲动的驱遣,须站在客位把它当作形象看。世间自然也有许多人欢喜看淫秽小说去刺激性欲或满足性欲,但他们所得的并不是美感。'

我们如今的时代好在很多曾经神秘的事物逐渐揭开了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真相,古人传授笔法多在氏族之间,口传心授,寻常匠人们大多靠经验累积摸索,偶有几位天资聪颖的人能摸清门路,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作品,但是总有坏习惯包括关键作品思路不到位导致不得踏入殿堂。

如今我们通过科学的分析,借用西方美学观点来解释我们以往不太明白的名词与现象,让大家对于优秀作品有了比以往大部分人更全面的认识。

解构在学习中是有好处的,但是也往往会造成使用中的漏洞,我们难免误以为元素构成齐全便能产生「美」,甚至最好笑的是开始出现完美的构图比例切割图,争相仿照的人大有人在,但往往不尽人意,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实验美学的荒谬在于,单论构成拼凑寻美之所在,犹如把整个人剖开而单论手足脏腑以求生命之所在一般。

实际例子有哪些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强调「笔」的概念,要得笔,要会用毛笔,诚然它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得笔者一定得「美」么?我们在看古人墨迹对照时就会发现,得笔者甚多,甚至在大量的墨迹写经中,精妙的游丝高超的技艺与熟练度或许并不亚于一流书家,

但是气韵与作品感受是远远不及的,这就关乎到了取舍,不懂布局不懂字势仅仅得笔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意义上来说,笔法,字法,章法,这三者在实际运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单有高超的线与技巧是构成不了书法作品的。同理,单有其余二者也如是。

由于艺术作品是主观感性比较强的,于是大多数人便会认为粗糙的情感宣泄便是艺术。然而,并非有丰富经历的人就是好的小说家,多愁善感者也并非能让人感同身受,艺术的输出过程必然是理性的严苛的,艺术家在写切身感受时必然要能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要将他客观化,要跳脱出来看待这个情感,要能够'超脱象外,得其环中。'

'凡是艺术家都需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最近读《山月记》其中两段话还是让我感触良多

我常认为在同龄人中我或许似乎还不错

或许一切还可以慢慢来

借机懒惰

有时自我打趣调侃命运不公也只是为了先堵住他人的嘴

毕竟自嘲总比他嘲来的好

这两段话给我自己也给看完这篇文章的你

愿共勉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 弎 無 坣 - 题 斋」

「 好 色 之 徒 」

「 弎 無 坣 - 浅谈随机性」

「 弎 無 坣 - 浅谈个性」

弎無堂临古(一)

弎無堂临古(二)

弎無堂临古(三)

弎無堂网络班招生简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