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双重标准对待孩子,背后的原因是弱者思维的体现,速读速记分享

对于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敌人,那就是传说中的邻居家的孩子。

妈妈:写完作业了吗?

小明:写完了。

妈妈:拿过来我看看。

小明:给。

妈妈:这是写的什么烂七八糟的,你就不能把字写的好点,以后考试都是机器阅卷了,机器识别不了,对的也给你判错。

小明:哦······

妈妈:你说你怎么就不能长点心呢,说了你多少遍了。细心点,细心点,你就是不听。你就不能学习邻居家的小美,你看人家那作业写的又工整又认真,她妈得多省心啊。

小明:小美小的时候妈妈每天给讲睡前故事,怎么没见你给我讲?小美妈妈从来不给小美发脾气,你怎么总是批评我?小美用的笔可好用了,你怎么不给我买?

妈妈:你羡慕,你去跟着小美妈妈过去吧,别在咱们家了。

小明:那你觉得小美好,你让小美当你的孩子吧,别让叫你妈了。

妈妈:气死我了,看我不打死你。

看着是不是很熟悉啊,至少我就经历过。

爸妈双标养大的孩子,也习惯了双标,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拒绝接受不利的。冲突再升级就开始吵架,开始陈芝麻烂谷子翻出来一起说,永远也没个尽头,就看谁是家里的老大谁说了算。

这个逻辑就是谁强谁有理,谁有话语权谁有理,孩子小时候,父母说了算;青春期开始抗争,逐渐开始正面交锋,互有胜负;父母老了,就逐渐没有话语权了,开始孩子说了算,父母逐渐变成孩子小时候一样开始怕孩子,一个权力的更迭完成了。

这些父母,教育孩子没啥好办法,只能用这种大道理跟孩子讲理,只能用双标去要求孩子。

看起来是双标,其实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做事行为标准,类似变色龙,一切都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趋利避害;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选择了最容易的那个决定。

孩子刚开始还觉得家长说的有道理,可能想着改变一下,后来发现改变太难了,就放弃了,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也学会了家长的做事风格,对抗开始了。

家长跟孩子的精力没有用在做事上,用在了对抗上,做事能力没有长进,抬杠倒是一流。

前面咱们说过(简单的二分法,速读速记告诉你如何快速识别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你如此烦心)用二分法分析孩子很简单,看到底是态度问题,还是专业问题。一般长时间的都是专业技能不行导致的。

每个孩子都知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好好表现、乖、听话就有小红花,就有老师的认可,爸妈的夸奖。从出生就开始洗脑,小学、中学继续洗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结果就是中国孩子几乎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但学习效率却低的可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教育水平排第一的不是美国,而是芬兰。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曾经说过,如果想评价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怎么样,有一个人们经常参考的数据,就是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每三年做的PISA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这项测试针对的是全球15岁的孩子,给他们设置真实的场景和一系列的挑战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芬兰的孩子,在PISA测试里所涉及的阅读、数学、科学、问题解决这4大领域,始终名列前茅。

从2003年到2012年这将近10年时间里,一直排名第一。

到2012年,中国以上海一座城市的参与才改写了芬兰的纪录。

最近一次2018年的测试,芬兰仍然排名第七。

你可能觉得,排名第七,这也没法算“全球标杆”吧?但你要知道,芬兰获得这样的成绩,简直太轻松了。

芬兰学生每周的作业量要远远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平均每周花3个小时写作业,但是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是7个小时,上海就更多了,有14个小时。

一个芬兰初中生平均每周也就花35个小时学习,也就是1天7个小时左右。但是上海的初中生呢,每周要花57个小时学习,新加坡是51个小时。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呢,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孩子享受的是国内一流的教育,每周至少14小时的学习时间,还没有包含课外班,但是跟芬兰的孩子3小时比起来,效率却低的可怜。

好的教育一定不是双标或者多标的,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孩子为对象,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做事情,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各种比较,挖苦、打击,好的教育还应该真正的在学习上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提供不合适的方式,害的孩子习得性无助。

除了让孩子勤奋,更应该给孩子的是更高效的方法和习惯,让孩子轻松应对日常挑战。

对于成功者来说,没有一个是不勤奋的,没有一个是运气不好的,勤奋和好运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塌下心来做自己,给孩子做个榜样,你是怎样不等、不靠、不奢求,不做弱者,立足自身条件的可能做事,做生活的强者的。(为什么给孩子讲道理没用?教育孩子的秘笈是什么?速读速记帮你揭示强者文化和弱者文化的差异。)

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