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人生第一事

今天讲第二句“首孝悌,次谨信”。
我们常常说“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其实这句话有问题。做人和做事本身是一体的,哪里有先后之分呢?诚然,作为个体的我们,有先学习明理,后出来社会做事的过程,但细细想想,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很多时候在学校学到并且能够在社会直接用上的知识并不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白做人和做事是一回事。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做人和做事分得很清楚,甚至成为两面人。例如在领导面前,是一幅奴才相;在下属和老百姓面前,高高在上,官威十足;有些人白天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晚上则是男盗女娼,有严重的二重性格,其实问题的本质都在于把做人和做事割裂开来,导致人生的失败。例如顾城,那句诗让人记住这位童话诗人,“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但我们不知道诗人顾城却在遥远的新西兰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而亡。他的内心世界我们无从知晓。他是一位典型的把做人和做事割裂开来的人。他在精神世界中是一位王子,但在世俗生活中却是一位低能者,从而有令人惋惜的结局。
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做人,把人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做人的问题还得从“孝”开始,因为孝是做人做事的源头。做人这件事没有做好,后面的一切都是白忙。做人是“1”,其他一切事都是“0”。没有这个“1”,后面再精彩,人生都是“0”。
“孝”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父母,但又不局限对待父母。一个能够真正孝敬父母的人,他一定能够用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和一切事。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事对物一种高度敬畏感。如同我们孝敬父母,对身边一切人、乃至所有生命,都充满敬畏感,这是真孝,更是大孝。人永远是要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这一点的人生必败无疑。“悌”是“孝”的延伸,“孝”主要体现在对待长辈,“悌”体现在对待晚辈或者比自己小的平辈。其实,这两者都是体现一种需要我们“一以贯之”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孝”体现在做事上,其实就是“谨”和“信”,严谨、谨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有“小心驶得万年船”的说法,当然小心过了头就变成畏缩不前了,那是因为没有真正明白“孝”。明白的人,当然不会是呆子。又如“信”,孔子遇到威胁的时候,承诺守“信”,但危险解除之后便“背”信了。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在孔子的心中,“人无信不立”,“信”比生命还重要,但孔子是真明白的人,并不受所谓的道德约束。
我们把“孝”作为人生第一事,在这里“孝”和明白是一个意思,只有明白了人生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能明白自己人生的人过的都是注定的人生,低效的人生,低价值的人生。所以,如果把人生定位在自己或者小家庭,都不是真“孝”。
只有足够的“孝”才能让我们明白,因为孝是德,是能量,是一种至大至刚的能量,一种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能量。拥有了这种能力能量,人生第一事便可以做好,完成其他事情便是很轻松自然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