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部经营策略与方案
一、现状与趋势 a) 政策环境: i. 国家层面政策长期扶持鼓励中医药。 ii. 医疗行业从以前类似“计划经济”的状态加快市场化步伐,中医将 从公有体制中裂变出很多机会,释放出一些原本被禁锢在公立机构的重要 资源,如“人才、许可”。 b) 消费者: i. 消费者受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骨子里对中医有亲近感。 ii. 亚健康人群的增加(例如手机颈)和老龄化人口增加,增加了对中 医药的需求。 iii. 消费者尤其新生代消费者更加倾向快捷便利的产品与服务,中医药 的口感辛苦难闻、煎熬费时,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接受障碍。 c) 竞争者: i. 门诊:行业进入门槛低,中医门诊、诊所等直接竞争者大量涌现。 家门口、面对面的竞争将成为常态,对日常经营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要 求,很难像以前赚钱那么容易。 ii. 医院:各路资本跨界进入医疗行业,公、私体制的大中型医院大量 布局城市各区。面对完全不在同一量级的“大个子”竞争者,我们要清楚 自身的定位、边界、规模。咏春拳不怕拳击,但首先要躲过重拳攻击和挤 压。 iii. 西医:蛋糕的最可怕争夺者永远是西医(替代者),西医发展日新 月异,不仅争夺消费者选择偏好,而且还影响中医医生人才的专业选择。 从根本上动摇中医长远生存的根基。 二、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 a) 大众的就医成本,是我们的天然保护伞。人们“同城化、社区化”的 就医心理和习惯形成了自然的市场区隔。如果条件允许,人们一般“小病、 常见病、慢性病在社区;大病才去大医院;疑难杂症才会异地就医”。 b) 中医在“慢病、难病”方面的优势,是我们的护城河。中医适合在社 区土壤生存,但须清醒认识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否则,护城河也起不到 作用。至少在现阶段来说,中医在“急危重”方面不如西医有整体优势。 c) 市场定位:综合“消费心理、医疗人才、规模限制”各种因素,我们 的市场定位适宜: i. 服务半径 500-800 米核心社区(厦门岛内人口密度已达 15000 人/ 公 里 2),核心社区人口 1.5 万人,额外辐射人口 3 万人。 ii. 核心业务:中医(内科专业、妇科专业、儿科专业、男科专业、针 灸专业、推拿专业等),为人们提供常见病、慢性病、难病杂症的诊疗。 d) 发展目标:发展应该是循迹可行的。成熟可靠的模式复制是比较靠谱 的发展方式。依据城市的容量,考量“人口密度、竞争程度、市场成熟度、 运营成本”等因素,选择符合条件的类似市场来布局,成功的概率较高。要 有质量的市场,避免“数量的扩张”。一个设区市,在人口较为集中、经济 较好、交通便利的区设立 1-2 个中医门诊,较为合理,也便于发挥规模管理 的优势。 三、中医的现状 明智的投资应该顺应大势,避免趋势性风险。中医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 未来空间也并非十分乐观、高枕无忧。 a) 优势和机会: i. 中医诊疗的整体观是中医的显著、差异优势。中医更为尊重“患病 的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因人施治、因病论治,这一点十分切中患 者的心理。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播。值得高兴的是,由于目前与消费者之间 的沟通水平还很欠缺,所以这方面的空间还非常的大。 ii. 政府层面的支持和中医现代技术的发展,能够扩大中医市场的容量 与份额。 iii. 社会的老龄化比例、亚健康化程度不断加深,无形中增加了中医的 市场。 b) 劣势和风险: i. 中医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医自己。 相比西医“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中医习惯于“向 后看”的思维模式。中医的科学体系失之复杂、人才培养慢、知识传承难。 相比之下,中医的发展速度明显是慢了。人们对中医“慢郎中”的认知,是 自然形成的,中医界即便“不服”,却未能对此有大作为。“急危重”疾病 的市场范围内,中医目前是大大输给了西医,而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 ii. 消费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是制约中医的看不见的手。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和态度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 追求便利性、有效性、舒适性。而中医在口感、时间效率、便利性、与科技 融合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局限。 中医的师承学习很难,患者要了解中医的大概更是难上加难。虽然中医 基本上吃不死人,但对中医疗效持怀疑态度的顾客也比比皆是。这种半信半 疑的状态不利于口碑的形成和传播,不利于市场的扩大。我们在日常经营中 要让中医走下神坛,通俗易懂能更好满足顾客需要,也对我们更有长远之利。 iii. 中医人力成本高、经营利润较低。 中医服务中,人的因素和比例远远高于医疗设备器械,换言之“自动化 水平低、人力成本高昂”,更适合“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竞争优势往往掌 握在医生个人手中。不利于经营者的扩大再生产,不能提供堪比西医的经营 利润率,使得“民间投资、就业选择、科研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 容易处在长期的边缘化状态,被西医挤压生存空间。 四、经营策略与方案 a) 核心策略: i. 坚守护城河:切实做好“常见病、慢病、杂症”的社区市场,明确 界定自身的定位(目标顾客、对症范围)。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投入相 关资源(规模装修、师资水平)在“1)医生诊疗过程”和“2)日常经营” 两个层面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有重点、有范围,业务梳理条缕清晰,不 撒胡椒面。不断提高中医文化的影响力。让人们对中医的疗效有客观的认 知,而不是停留在糊里糊涂的程度。“定位模糊不清”,是最不该发生的 自身导致的风险。 ii. 认真打磨产品:顾客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是产品,病人和门诊之间的 纽带是疾病。最简单的模式流程是:病人因为具体的疾病针对性选择医疗 机构找具体的医生看病。所以医疗机构要把三者介绍清楚,并尽量对外公 布宣传:1)门诊的介绍,突出自身优势特点,不要人云亦云。2)疾病病 种,用科室或病灶系统分类清楚,便于病人记忆和对号入座。3)医生介 绍,说明医生专长,方便病人选择。 门诊的业务要不断精进,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疾病),延聘善于学习 提高的医生,就等于提高生产力、研发新产品、满足更多需求。 ii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