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湖:古代镖局和劫匪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27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前一阵有个事儿咱一直没聊,就是有个打太极的大师马保国。要说现在这帮所谓的练武之人真的很幸运,练武练的不好,还能混娱乐圈。

中国古代时候的习武之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一般来说最后的出路,就两类:体制内、体制外。

体制内就是通过武科举当官,这个说实话难度很大,武科举非常难,而且不是习武就不考文了,也得考,得能文能武。

武举 图源于网络

宋朝以后,中国开始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普遍不高,还长期被氏族垄断,真正凭借武举人入仕成名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这条路很难。绝大部分习武之人最后都是到体制外就业,俗话说就是走江湖。

习武之人走江湖这个事儿,过去有个专有名词,叫挂子行儿。挂子行儿分四类:支拉戳点。支指的是看家护院,拉指的保镖,戳指的是教场子开武馆,点指的是打把式卖艺。

有个说法,叫十挂九腥,这里这个腥,意思是假的,十个练武九个假的。

民国时期的北京街头 图源于网络

像打把式卖艺的,基本没有什么真功夫,靠的是嘴上能耐,随便耍几下刀枪,吸引观众以后,就开始卖狗皮膏药、大力丸这些东西。

教场子开武馆的也差不多,靠卖跌打扭伤药挣钱,弄一帮所谓的徒弟,做人肉广告。唯独当保镖的,是公认的尖挂子,意思是有真本事的。

今儿咱不说假的,主要说说这个保镖。

保镖这个行业很早就有,有人考证过,说是明朝正德年间就出现了镖局,也有人认为北宋时期就有。

其实不管是北宋还是明朝,这些早期的镖局基本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主营业务只是保护物品运输,路上别被人抢了。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尤其是山西银号生意壮大,民间的小镖局就不能满足需求了。

于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第一家官办镖局。

张黑五 图源于网络

创始人是山西神拳张黑五,据说是乾隆的拳脚师傅。张黑五奉圣旨,在北京前门外,开办了兴隆镖局,这是官办镖局的鼻祖。

后来镖局的规模越来越大,像是清末京城八大镖局之一的会友镖局,有镖师一千多人。镖局的业务也不再仅限于护送财物,像之前咱们提到的看家护院、教场子开武馆也都干,多元化发展。

那你说开镖局挣钱,咱也开一个行不行?没戏。镖局可不是谁都能开的。一般来说,开镖局需要三硬:官府背景硬,江湖关系硬,个人能力硬。

官府背景硬很好理解,你要没有官府的支持,走到哪去都被当地官员刁难,进个城门门卫都得盘剥你一道,这个镖局没法干;江湖关系硬指的是在江湖中的名望高,认识人多,名望大了,自然省去很多麻烦;可万一江湖名号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就只能讲打了,这时候就需要个人能力硬了。

有了这三硬,你才能开镖局。镖局开业当天要搞开业典礼,请其他镖局的同行,江湖中有名望的人物,甚至有名的山大王,一起把酒言欢。酒过之后,镖局的镖师要展示自己的武功,切磋切磋,这叫亮镖,显显手艺。

这之后镖局才能开门营业。等到真给人护送财务的时候,要碰上劫匪,最重要的原则:能不动手绝对不要动手。

镖师押镖的场景 图源于网络

有人说不对吧,我听单田芳老师评书,几个镖师护送财务,走着走着路上跳出一个劫匪,大喊一声:呔!此山是我开,此路是我开,若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然后镖师站出来跟这个贼人理论。

几句话不对付,俩人就得开打。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首先,劫匪不是那种突然从路边就跳出来,吓人一跳。而是会在路上设置一些路障,这个路障不大,有时候就是在地上放一小段藤条,挂个旗子。镖师路过此处,就明白有人打劫。

这时候镖师要原地等待,等着劫匪露面,绝不能挪动路障,擅自经过,那属于违反行业规范。等劫匪露面后,双方也不是上来就动手,而是先盘道,相互之间各自报一下名号,师傅是谁,这里面都有套路。

比如劫匪问:你吃谁的饭?

镖师都说:我吃朋友的饭。

你穿谁的衣?我穿朋友衣!

一般来说江湖上相互帮衬,劫匪看镖师这么客气,就放行了。不过要真赶上不开眼的,那镖师也不会马上动手,还得好言相劝,比如说:您是林中好汉,我是线儿上的朋友,您在林里我在林外,你我是一家!

图源于网络

如果劫匪非得说不是一家,镖师就得说:500年前是一家,是朋友吃肉,不是朋友啃骨头。是朋友躲开了,免得折鞭。

最后这个折鞭就是江湖黑话了,意思是把命丢了,这就是告诉劫匪:我可有真本事,要动手你琢磨琢磨。一般来说,说都到这份上,劫匪也就放行了。

当然也不能让你白放行,镖师一般都得留下点财物,也就是俗称买路钱。尤其是出张家口往内蒙走的路上,劫匪以草原民族为主,讲究的是贼不走空,空手而归是大忌。

所以镖师一般都会提前跟雇主商量,专门留下一些不值钱的物品给劫匪让劫匪带走。

这些招儿用过了,99.99%的劫匪就都搞定了。那说我要就碰上了这0.01%呢?劫匪穷疯了,今天非得打劫,说什么都没用,那就只好动手了。

李尧臣(1876~1973年),河北冀县人。幼年曾拜师学太极拳,14岁到北京谋生,4年后进入会友镖局。李尧臣在会友镖局前后计27年。图源于网络

有记载的这种情况很少,最有名的是1901年,北京会友镖局,有个镖师叫李尧臣,带着10个镖师,护送东西路过八达岭,遇到劫匪,双方盘道之后,任凭镖师们怎么说,劫匪都不听,最后双方开打。

不过这时候镖师和劫匪用的都是火枪了。一阵枪战过后,劫匪终于被打跑,镖是保住了,但是李尧臣的两个师兄被打死。

还有一次,也是会友镖局,保镖10万两官银,从保定送到天津,在下西河遇到有人打劫,又是一场混战,结果也是劫匪被打跑,但是八个镖师的死了四个。

会友镖局 图源于网络

后来官兵去天津剿匪,据说北京城的八大镖局都派人去帮忙。不过这种事儿终归是少数,那你说保镖碰上劫匪为什么不轻易动手呢?原因有三个。

第一,镖师的目的是把东西送到,而不是打仗。用语言解决,甚至给点财物,这是成本最低的办法。做生意嘛,要的就是性价比。

其次,对于镖局来说,一般镖局保镖的路线都是固定的,所以跟路上的劫匪搞好关系,对业务帮助很大,就算你打仗打赢了,把劫匪打死打伤,今天您是通过了,下次再走这条路就不好走了。

所以镖局会跟尽量跟劫匪搞好关系,除了给点财物,还有镖局跟劫匪商量好,直接给提成。那您说镖局还挣钱么?挣!只要被保的物品不出差错,镖局的口碑就会越来越好,生意就越来越多,今天的话说这就是走量,薄利多销。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镖局和劫匪的关系不是单纯敌对的,而是亦敌亦友,相互依存。没有劫匪,还有人请镖局嘛?

这个道理大家一琢磨都明白了,俗称养寇自重。所以经常有匪徒被官府缉拿,没地方跑,就躲到镖局里,也是这个道理,不能让你们把匪剿光了。

而且这点不光镖局,什么行业都一样,吴三桂当年剿匪不就是么,只剿七成,留三成好再跟朝廷要钱要兵,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