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书信,满身“黥疮”,诉尽1600年历史沧桑

大图模式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63年)春天。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文朋诗友“流觞曲水”,即兴创作了闻名天下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就在这次聚会后的某一年,王羲之的堂侄王珣也创作了为后世所惊叹的书法作品《伯远帖》。大图模式王珣,字元琳,乳名法护,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祖父王导为东晋丞相,父亲王洽为中书令。王珣最初任职桓温的属官,为桓温所器重,历任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秘书监、尚书左仆射、太子詹事、尚书令等官职。王珣才华横溢,受到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赏识。隆安四年(公元400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大图模式王珣精于书法,传世作品《伯远帖》是他问候朋友疾病的一封信札,笔力遒劲,洒脱流畅。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评价其作品:“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清代收藏家顾复在《平生壮观》一书中评价王珣的书法:“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家族现存于世的唯一真迹,历经一千六百余年,为历代书画家、收藏家所青睐。北宋时期,《伯远帖》被收藏于皇宫。《宣和书谱》评论称:“其家世学,草圣有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明朝时期,《伯远帖》被董其昌收藏。

大图模式清朝时,其新主人换成了乾隆皇帝,乾隆帝把《伯远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更名为“三希堂”,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中的《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均为后人临摹,唯有《伯远帖》是晋人的真迹,其收藏、欣赏、研究价值以及珍稀度可想而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携带《伯远帖》等文物离开皇宫,卖给了“品古斋”古董铺,后为北平古董商郭葆昌收藏。抗战胜利后,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打算以《伯远帖》贿赂国民党某官员,此事被《新民晚报》曝光,此官员“畏物议”,没敢收留。

大图模式北平即将解放之际,郭昭俊携带《伯远》、《中秋》二帖去了台湾。《新民晚报》再度发文抨击:“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无人管,怪极!”新中国建国初年,郭昭俊侨居香港,把《伯远》、《中秋》二帖抵押给了一个印度人,存在英国汇丰银行,新中国政府后来以重金将“二帖”收回,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文中提到的“伯远”是王珣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位青年才俊,因体弱多病,出仕不久就去世了。王珣写此书札,是为了纪念他非常敬重的友人。

大图模式《伯远帖》有董其昌题写的跋,乾隆帝的题字和一些印章“江左风华”、“内府图书”等。还有沈德潜、王肯堂、郭葆昌等人的题字及印章,见证着国宝一路坎坷,多次易主的沧桑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