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志愿者每天站岗助垃圾分类
□记者 俞陶然
晚报讯 如今,沪上大多数居民小区的垃圾还未实现“干湿分离”,然而在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的杨波小区,居民已将垃圾分成9类,垃圾分类率达90%。这当中,环保社团的志愿者们每天的“值勤”起了很大作用。
走进位于永兴路的杨波小区,记者看到,那里的垃圾厢房与很多小区不同。没有异味,没有污水,也没有散落在外的垃圾,整个垃圾箱房干干净净。不仅如此,这里还被划分成了9个区域,对应9类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塑料包装、塑料瓶、旧衣服、纸张、利乐包、金属、过期药品。打开各个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果然与桶上标明的回收物名称保持一致。而在垃圾厢房的墙壁上,则贴着很多提醒告示,比如,在回收塑料瓶的垃圾桶旁写道:“瓶里不能有饮料参与,要用清水洗一下。 ”
在垃圾箱房旁,有个洗手池。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是热的。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郑忠芳介绍,这个洗手池和热水器是居委会出资配备的,让居民在倾倒湿垃圾后立即洗手。“每次扔完垃圾就有热水洗手,人性化设施促使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郑阿姨说。
据闸北区科协副主席吴月介绍,从去年9月起,杨波小区开始尝试垃圾分类。由于该小区由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在决定启动前,全体业主举行了一次投票,垃圾分类获得全票通过。
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居民心中,“热爱家园”社团的七八名志愿者进入小区,挨家挨户分发区分各类垃圾的科普手册和两个用于干湿分离的垃圾桶。 “启动垃圾分类后的几个月,我们每天早晚都会到垃圾箱房旁值勤。”社团环保项目总监郝利琼说。
在业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们还在小区办起了黑板报,每期都会对严格分类的居民“点名表扬”。“这招真的很管用,我们居民碰面时,总会讨论今天哪家被表扬了,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督促。 ”郑忠芳阿姨说。
在政府、居民、社团的联手打造下,“杨波模式”已初具成效。闸北区科委科普部负责人表示,环保社团在推动杨波小区的垃圾分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部门应更好地扶持这类组织,让环保志愿者的身影在更多的小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