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 垃圾分类 | 志愿者在行动
小小的垃圾背后,折射着城市管理大智慧。如何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除了前期在社区粘贴垃圾分类的相关海报外,最快速有效让居民“分得对”的方法就是志愿者值守在垃圾桶前进行指导。
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盯桶”;热心居民纷纷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氛围逐渐形成。同时,垃圾处理全链条体系建设加快,“桶”“车”“站”“楼”改造升级,全市建成分类驿站1324座,现有固定桶站达标率96%。
北京市执行的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4种分类标准,虽然种类上比其他地区少,可真到扔垃圾时,不少居民可能还要面对“手里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
面对居民的疑问,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绿城百合社区志愿者陈翠是垃圾分类方面问不倒的“百科全书”。
从2020年5月开始,在社区早晚扔垃圾的时间,陈翠经常要值守在垃圾桶旁,在居民扔垃圾前,帮忙再看一眼垃圾是否分类对了。在陈翠看来,要把垃圾分清楚也是门大学问。就拿吃剩的骨头来说,大棒骨和排骨就分属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
针对该社区年轻住户多的特点,陈翠周末会在工作室办起模拟厨房的培训,邀请社区的年轻夫妻参加。“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摆上了瓜果蔬菜、柴米油盐。居民走进“厨房”,对食材一通加工,厨余垃圾来了。粽子皮、鸡蛋壳、大棒骨、鱼骨……好像成了一道道考题。分错了,场上场下哈哈一笑;分对了,大家鼓掌欢笑。
这样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运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将知识融入,可以让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生活技能。陈翠说,连着办了几期模拟厨房,已经能明显感到居民垃圾分类越来越准确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为做好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结合社区(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分、主动分、持久分”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