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瞿景白
瞿景白(1906—1929),瞿秋白三弟。
瞿景白是瞿秋白的弟弟。
1928年3月底,共产国际决定中共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要求瞿秋白和周(恩来)先期赴莫斯科开展筹备工作。
瞿秋白就是在这时带上弟弟瞿景白去了苏联,进入了莫斯科的中山大学。
时年,瞿景白22岁。
中共六大召开的时候,瞿景白担任会议秘书工作。
瞿秋白是具有典型知识分子性格的人,虽然受了革命理论的影响,也发动了许多次暴动,这次的会议之所以到莫斯科,之所以要调整最高领导,都和他的暴动及暴动的失败有关,但骨子里的文人气质难以消除,有犹豫,有懦弱,有和革命思想不合的多愁善感。
瞿景白的性格和哥哥有着很大的反差,性格直爽,敢作敢为。当然,这可能和年龄也有关系,缺少城府,不知变通。瞿景白可能没意识到,有着崇高理想下的革命,人际关系依然复杂,权力斗争同样残酷。
瞿秋白在苏联并未得宠,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副校长米夫和瞿秋白有着观念上的不同。
米夫把自己当成中国问题专家,而瞿秋白对此并不认可。瞿秋白觉得米夫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但当时米夫是斯大林身边的红人,管理着中国事务,所以一个并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开始代表共产国际领导中国革命。
六大结束以后,瞿秋白留在苏联成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弟弟瞿景白也留了下来,成了中山大学的学生。
瞿秋白因“盲动主义”在六大上被批判,米夫成了他在苏联的领导。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党同伐异的风气很盛,一个实际上不服领导的瞿秋白其命运可想而知。
此时在中山大学的还有王明,王明对权力有着极大的野心,他知道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能抱住米夫的这棵大树。
瞿秋白原来当过王明的领导,现在王明和米夫联手,开始要打压瞿秋白,原因就是米夫和王明认为,瞿秋白挡了他们的道。
这充分说明,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队伍中,也有着争夺权力复杂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诬陷,王明虚构了一个“江浙同乡会”,说他们是反动组织,瞿秋白是幕后领导。这事一开始还得到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认同,后来在向忠发和周的调查下,结果发现是子虚乌有。
王明的得势,在中国留苏学生中自然有追随者,而不认同王明的中国留学生,自然成了王明眼中的敌人。
许多人都开始向王明献媚拍马,王明也趁机拉拢,为以后回国做组织人事上的准备。
有天晚上,瞿景白和同学路过王明住的小屋,王明以为他们也去恭维他的,特地出来迎接。对王明的做法非常不满的瞿景白,冲着王明说了句:哼,什么东西!
从此兄弟两成了他的眼中钉。幸好革命的过程中,有得是报复的机会。
1929年,斯大林开始清党。清党说穿了就是排斥异己,打击对手。
中山大学随之跟进,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国际中共代表团被审查。
内部的争权夺利,打压异己往往通过这种形式开展。只要你拥有权力,其实你就拥有了审查别人,打压别人的合法依据。所谓清党不过是个理由而已。
瞿景白性格直爽,自然无法忍受王明们公报私仇的行为,一气之下,干脆把党证交出来还给他们。
瞿景白其实想通过退党的方法,表示着他对这种清党的不满。
问题是瞿景白太过单纯,苏联共产党是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
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他有开除你的权力,你没有退出的权力。他开除你,说明是你不好。如果你要退出,这感觉就是他不好,所以你要退出,这种事情是极对不能发生的,特别是在清党时期的苏联。
瞿景白交出党证的当天,就失踪了。
从那天以后,瞿景白再未回来。
瞿景白的命运几乎可以确定,不是自杀就是他杀。不过谁也没有给瞿秋白一个答案,他的弟弟瞿景白到底是怎么死的?
瞿秋白此时一定很自责,弟弟是他带到苏联的,现在莫名其妙失踪了。或许,瞿秋白知道弟弟的最终命运,毕竟,瞿秋白还是代表团团长。
但瞿秋白是组织的人,他必须要遵守组织的纪律,就算弟弟被处决,瞿秋白也不能有任何怨言,否则,他就不忠诚。
弟弟的遭遇肯定是瞿秋白内心最深的痛。
瞿秋白是个书生,有着一个读书人特有的儿女情长。但在莫斯科他还不能表达出来,更不能表示自己的不满,他就这样压抑着自己情感,不让别人看出他的悲伤。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蒋介石枪决。
瞿秋白终于为自己的理想献出了生命,尽管他一直成了组织的问题人物。
瞿秋白被枪决的时候很从容,刽子手让他在山上给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瞿秋白走到一个山坡上对人说:此地甚好。
这个时候的瞿秋白,一定想到了死在莫斯科的弟弟。
在此之前,他没有替弟弟留下任何文字。
而这是作为书生的瞿秋白本应该做的事,可惜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他只能把这些都藏在心里。
瞿秋白被枪决以后,别人在他留下的遗物里,发现了他写的《未成稿目录》,这里记载着他打算写的文章题目,里面豁然有个题目是《忆景白》。
固然,这是他永远不能忘记的痛。
此公号不错,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