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 正传:09.月光协会

上文书讲到了,英国各种矿产资源都很紧俏,特别是煤矿。挖出来的煤要运到各地去卖。比如供给各大矿山,他们也要用纽可门蒸汽机来抽水啊,当然也需要烧煤。当然很多的煤炭被卖到了伦敦。毕竟大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

英国的煤炭出产在纽卡斯尔、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煤矿挖出来的煤要运到海边上船,然后再运到别的地方去。可是到海边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只能靠陆路运输。只能靠马车来拉。那时候的路况,大家也能想象,都是泥土路面,一大车煤炭是很重的,在泥地里走,非常的不方便。要怎么样才能提高效率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硬地的摩擦力小,走起来轻快。假如都铺上水泥路,那不就行了嘛。那年头哪有那玩意儿啊。而且也不划算啊。要不说英国人能挖空心思呢。何必把整个地面都搞成硬的。车轮子能有多宽啊。只要车轮子底下是硬的不就行了吗?

那么好了,英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木头来搭建轨道。何必把整个地面都搞成硬化的,只要轮子底下是硬的就行。铺设木头轨道是比较合算的事儿。

轨道马车

就在查理一世在位期间,英国一个叫做布蒙特的人搞出了英国第一条木头轨道,就在纽卡斯尔的煤矿上。花了3万镑,钱可是花的不老少,但是收益很差,大笔的钱就这么打了水漂。

木头轨道这东西很容易山寨,别人照抄还不容易吗!况且这个布蒙特也不是原创,1530年,德国人在开采煤矿的时候,就用过这招了。因此英国各个煤矿纷纷建立木质轨道系统。

当时专用的木质运煤车

但是大家都知道,运煤的车辆非常沉重,木头轨道的耐用性非常差。时不时木头就压烂了。所以在木头轨道旁边往往放着备用材料,发现木头不行了马上换。这不耽误事儿嘛。后来为了提高耐用程度,搞了一层铁皮包在木质轨道的外面。

到了1750年左右,出现了铁轮子,木轮子太不耐用了。1767年~1776年之间,出现了生铁铸造的轨道。真正的铁轨出现了。很快,铁轨就蔓延到了英国大大小小的煤矿。

那时候的运煤车都是木头的,用马拉着走。即便是有了铁轨,状况仍然没有改善。牲口这东西,人类鼓捣了几千年了。一匹马能拉多少货物,大家心里都有数。一匹马,拉着一车煤,时速最高也就12公里左右。这还不包括路上堵车的情况。那年头也堵车?一根轨道上来了两辆车,方向还相反,这不就堵了嘛。那年头不仅仅有堵车,还有碰瓷的和车匪路霸呢。运送货物的马车走到僻静之处,说不定就蹦出来两个打劫的:

 IC、IP、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嗐!那年头没有这东西。车上装的也就是黑乎乎的煤炭,他们连煤炭也打劫啊!是啊,这东西也很值钱的。

不过那年头也有其他的路径可走。干啥非要走陆地呢?能不能咱们下河,沿着水路走呢?你别说,那时候英国人集资挖了不少的运河。都不太宽,一条平底船也就能装25吨煤,有牲口拉纤。走起来又稳当又舒服。可惜,这条运河是收费的。你以为人家投资挖运河是让你白走的啊?你以为人家是隋炀帝啊。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即便是你交了买路钱,也不一定能走。因为碰上枯水期,运河水位太低,那就走不了了。假如碰上冬天结冰,运河也是没法走的。没办法,陆地上虽然运的少,但是起码还有保障。

所以,轨道马车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逐渐深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矿场里边,所以啊,铁路可比火车的出现早得多。在铁路上用马来拉货也是老传统了,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国正式运行的铁路唐胥铁路就是用马拉,早就有火车头了。为什么还用马拉呢?那是因为怕震坏了龙脉……

您仔细听后文书您就知道了,英国人刚接触火车的时候,表现不比大清老佛爷好多少。这是后文了,现在不剧透了。

在这几十年里面,纽可门的蒸汽机老老实实的在煤矿抽水。挖出来的煤一如既往的用轨道马车来运输。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观。各大工厂还是集中在水力资源丰富的河谷里。乃至到了拥挤的程度。因为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水力驱动纺织机械来运转。

英国当时的纺织行业非常繁盛。1764年,英国的一个纺织工人回到家里,他叫哈格里夫斯,开门的时候不小心踢翻了老婆的纺纱机。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但是仍然在转。是啊,横着转竖着转不都在转嘛。但是哈格里夫斯灵光一闪,假如带动一堆纱锭一起转,那么岂不是可以把纺纱效率翻倍吗。哈格里夫斯说干就干,自己敲敲打打的搞出了一个新纺纱机,一次能纺8根线。效率一下提高了8倍。后来经过改进,一次能纺80根线。他给这台机器起名字叫做“珍妮纺纱机”。据说是用妻子或者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但是现在有人考证,他老婆根本就不叫珍妮,他闺女里面也没有一个叫珍妮的。天知道这个名字哈格里夫斯是怎么想出来的。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一般认为,这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反正是个标志性事件。哈格里夫斯大约到了1770年才拿到专利。他是不是就可以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家致富呢?够呛,刚刚走上正轨,他们家就被人暴打了一顿。

珍妮机实物模型

纺纱和织布工序上是上下游的关系,当时机械工人凯伊发明了飞梭技术,织布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织布的速度快了,棉纱就不够用了。因此棉纱的价格就大大上涨。一家一户纺纱的手工家庭作坊当然是喜笑颜开嘛,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但是,好景不长,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效率大大提高。织布机需要多少棉纱,都能足量供应,棉纱的价格开始大跳水。

于是哈格里夫斯就倒了血霉。一群愤怒的男男女女冲进了哈格里夫斯家里,把他们家几个人统统暴打了一顿。他家里的珍妮纺织机全都被捣毁了。还有人顺手就把他家房子给点着了。最后他们家不得不搬家了事。反正在老家是待不下去了。

所以啊,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不一样。科学革命更大程度上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是观念的变化。但是技术革命往往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变化。往往涉及到上下游产业的配合。就拿纺纱和织布来讲,仅仅发明了飞梭技术,纺纱机跟不上。那么整个系统的效率仍然是受到限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发明能够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往往是因为上下游恰好条件都已经准备好了。假如条件不满足,那么就很难推广开。一个技术到底什么时候成熟呢?周边配套的技术什么时候能跟上呢?这需要企业家的判断,需要企业家有足够丰富的知识,而且对最前沿的东西持续关注。一个人的脑袋瓜子总是有限的。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的传播。更容易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大约在1765年,一群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都聚集在工业重镇伯明翰。伯明翰的铁匠特别多。此地就是靠小五金起家的。后来越做越大,成了钢铁工业的重镇。人口也从几千人膨胀到了将近10万人。

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是一位英国医学家、诗人、发明家、植物学家与生理学家。在多门自然科学领域中有所贡献,并且在诗作中融入了自然界的事物,以及早期的演化思想。他是达尔文-威治伍德家族成员,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及法兰西斯·高尔顿的外祖父。

这一群人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都很感兴趣。最开始的创建者是伊拉斯谟斯·达尔文约书亚·韦奇伍德。这二位后来结了亲,他们家族互相联姻。成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他们家族最出名的就是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者,他是伊拉斯谟斯·达尔文的孙子。他娶了韦奇伍德家族的闺女,也是他的表妹为妻。

韦奇伍德的塑像

韦奇伍德家也很了不起,他家是制作陶瓷的。因为他从小得过天花,腿脚有残疾。过去制瓷拉坯需要脚蹬转轮,他的腿没办法去等脚蹬子。因此他最后转向设计瓷器,他不参与制作。后来他娶了一位比较富有的妻子,有了第一桶金,开始自己创业生产陶瓷。他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看见次品就用手杖敲碎。他也非常注重最新的科学技术,尽量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用到陶瓷生产上。因此他们家的瓷器越做越好,最后得到皇后的青睐成了皇家专用词器。俄罗斯的女王还专门订购了一套,现在保存在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

韦奇伍德博物馆的藏品,所谓的“绿蛙餐具”

他们这一伙人常常碰头聚会,不过人数并不太多。陆陆续续有人加入,前后不超过14个。他们没有正式的记录,因此一切都模糊不清。本来就是大家碰头闲聊嘛。这帮人就被从称为“月光社”,也有翻译成“月光协会”的。我们这年头也有月光族啊,不过那是指每个月工资全花光的人。那么他们为啥叫月光社呢?难道他们也是每个月工资都花光?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主要是因为,那时候英国还没有路灯系统,一到晚上,大街上乌漆墨黑的。为了大家行走方便,每次聚会时间定在了月圆之夜。有大月亮照明,省的黑灯瞎火的不好走路。

博尔顿家的宅子

这帮人往天上一看,今天月亮真圆,马上穿戴整齐收拾停当,拎着拐棍带上大礼帽就出门了。知道的是科学爱好者聚会,不知道还以为是夜访吸血鬼呢。他们聚会的地点就选在了实业家马修·博尔顿的索霍会馆,也就是他家的私宅。他家是开钢铁工厂的,家资巨富,很有钱。而且他对新技术非常感兴趣。

我们无从考证,到底是什么时候,月光协会的活动多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此人的名字叫做詹姆斯·瓦特。他和马修·博尔顿的黄金组合推开了蒸汽机的辉煌时代。

詹姆斯·瓦特,蒸汽机技术的重要改进者

说来话长,詹姆斯·瓦特1736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附近,他父亲是个小镇的官员,拥有自己的船只和造船作坊。因此我们可以想象,瓦特对这种机械加工技术的很熟悉的。毕竟从小就在厂里玩儿嘛。他母亲到是贵族家庭出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小时候的瓦特体弱多病,因此去学校的时间不多。都是他母亲在家自己教孩子。瓦特从小就便显出了超强的动手能力。

到了17岁的时候,瓦特已经是个毛头小伙子了。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父亲的生意也走了下坡路。瓦特到伦敦的一家仪器修理店给人打杂,当了好几年的学徒。他后来回到苏格兰打算自己开业修理仪器。当时苏格兰还没有仪器修理工。那时候你开业都需要向行业协会申请。你自己开业,那是不行的。大家看《叶问2》里面,洪金宝演的那位武师,就是当地行业协会的大头目。没有他们首肯,你就别想开武馆。当时各行各业都有行业协会。

那么瓦特向哪个行业协会申请的呢?他向锤子公会申请的。听着名字都像网游里边的东西,怎么还有锤子公会啊。人家说了,只要你用锤子干活那就归我们管。

这个协会也管得太宽了了点儿,加工制造行业,修理行业,哪个行业不用锤子啊?修理钟表弄不好也要小锤子敲敲打打的。瓦特学徒的年限不够,人家规定必须学够7年才能开业。

到了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给了瓦特一个机会,让他在大学里开了个仪器修理铺。大学里的仪器坏了,都找他修。瓦特算是走出了困境。生活算是稳定下来了,毕竟有了一份工作,还拥有了一个铺子。

格拉斯哥大学

瓦特人缘不错,跟很多教授都混熟了,人家仪器坏了都找他修嘛,开业4年之后,罗宾逊教授一看,瓦特手艺不错,就开始指导他研究蒸汽机。

那个时候,瓦特根本没见过蒸汽机,对于这东西俩眼一抹黑。因此他自己鼓捣了半天,也没能搞出来。瓦特当然不死心,他努力收集一切跟蒸汽机相关的资料。

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纽可门蒸汽机,但是机器坏了,已经送去伦敦修理了。瓦特非常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能正常运行的蒸汽机。这台纽可门蒸汽机虽然是坏的,总比自己鼓捣的强,因此他强烈要求把机器扛回来,自己修理。他这一修理不要紧,他差点儿把鼻子气歪了,瓦特怎么修理这台蒸汽机,下回再说……


(0)

相关推荐

  • 瓦特发明蒸汽机,离不开背后的神秘资本

    瓦特发明蒸汽机,带动工业革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烧开后,蒸汽把水壶盖顶开,从中意识到蒸汽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因而埋下了将来发明蒸汽机的种子. 瓦特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有两个基本 ...

  • 凡人皆有地,凡人皆有房——论城市化下的土地矛盾向地产矛盾的转变

    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 写在文前: 一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门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语云:三十而立,成就立业仿佛对很多人来说很遥远.当我思考房价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几年前写 ...

  • 命运坎坷的火车发明者,生前的发明不被看好,死后才大放异彩

    说到火车的发明者,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火车之父斯蒂芬森.当然,斯蒂芬森有其历史地位.他推广了蒸汽机车,开创了世界铁路运输时代.然而,第一列火车诞生于一位不太知名.命运极其坎坷的天才之手,他的名字叫理查德 ...

  • 发明家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020-12-15 11:59 发明家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腾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作者:林偕,题图来自:<瑞克和莫蒂> 芯片 ...

  • 工业革命—正传:56.飞上蓝天

    上文书讲到李林塔尔为人类飞上天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是当时制造滑翔机的先驱.他制造的滑翔机长得非常像一只鸟,早期人类的滑翔机都是在模仿鸟类的.这种滑翔机的操控并不灵活.要知道一架飞机飞在空中,飞机的姿 ...

  • 工业革命—正传:45.特斯拉的双雄会

    由 上文书讲到,特斯拉去斯特拉斯堡出了一趟差,时间长达一年.回到巴黎以后,正碰上爱迪生巴黎公司不景气,想想也是,当着德皇威廉一世的面儿把事情搞砸了,还要特斯拉去收拾残局,人家付款当然就不积极嘛,资金链 ...

  • 工业革命—正传:38.导线会说话

    上文书讲到了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一时间冠盖云集,几座大型展览馆都是人头攒动.因为那个时代你要想见到最新的技术发明,只有世界博览会这一个途径.那时候的传媒远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报纸是黑白印刷 ...

  • 工业革命—正传:35.帝国崛起

    上文书讲到了美国最开始发现石油的那几年,石油工业可以算是从美国发源的.一开始是从烛煤.软煤.页岩或者天然沥青里面提取煤油,煤油这个名字就这么来的.后来才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实现了真正的石油开采. 同样, ...

  • 工业革命—正传:26.人在江湖

    书接上文,我们讲回法拉第和戴维.他们一直在欧洲游历.4月份,他们从佛罗伦萨去了罗马,看着万神庙.斗兽场等等历史文化遗迹,他们还是挺兴奋的.5月份到了那不勒斯,维苏威火山就在附近.维苏威火山是欧洲最危险 ...

  • 工业革命—正传:10.两遇贵人

    上文书讲到,瓦特对蒸汽动力非常感兴趣,但是自己鼓捣了很久也没有成功.但是他这段瞎鼓捣的经历不是没用的.这段经历使得他对于蒸汽的特性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纽可门的蒸汽机.但是坏了,送到伦 ...

  • 威士忌小记09: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诞生

    1920~1933,长达13年的禁酒令结束后,美国因生产.存酒不足,一跃成为威士忌的最大需求国,苏格兰威士忌产业也终于获得舒缓. 不过由于1929年华尔街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大崩盘,以及接下来的的经济大萧 ...

  •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第A14版:月光城

    春装嫩,夏装轻,秋装时尚,冬装暖,时至腊月,腊月是件旧衣裳. 腊月是件土布旧衣裳.它是旧式的老棉袄老棉裤,它不鲜不亮,不滑不润,样式传统.一到腊月,那些比老祖母老得多的民谚就进入日常语汇了." ...

  • 2021年03月09日 星期二 第A13版:月光城

    雨水如千万根银针,打在屋瓦上,爆玉米花似的啪啪作响,瓦面上腾起阵阵白烟,袅袅而起,很快消散.瓦槽中汇集的雨水,自屋檐处跌落成亮晶晶的冰柱.雨急冰柱粗,雨稀冰柱细,坐在屋檐下的我,看得出神. 总想抓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