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诘杂谈 | 中医纳入世卫组织的疾病分类(ICD)说明了什么?

2019 年 5 月 25 日,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次修订本( ICD-11 )》,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条新闻出来以后,有很多人就来问我的看法。

这确实是值得一说的话题,但是你们知道这种话题要讲好必须要做很多功课的,我不能随随便便瞎说。我这段时间确实也很忙,实在腾不出精力来做这个选题,不过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作为我的科普写作训练营的作业布置下去了。话说,我的训练营中那还真的是能人辈出了,交过来的作业都很靠谱,这样一来我就省事了,把他们的作业综合一下,再用我的语气给改写一下,就可以出一期杂谈节目了。好,再次说明,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来自自媒体节目“喵咖2017”以及董轶强先生,喵咖2017就是猫叫的那个喵,咖啡的咖,微信公号和网络电台都是这个名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次修订本》,后面我就把这个简称为 ICD 。

早在 1860 年,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在伦敦国际统计大会上提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帮助所有的医院采集病例数据。1893 年,一位法国医生在世界统计大会上介绍了他编写的死因分类系统,用来统计由于疾病造成的死亡原因。1948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这个系统,世卫组织就把这个系统接手过来维护。世卫组织接手这个系统的时候,这个 ICD 列表已经出到第 6 版了。

这个表的作用其实不难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患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后,一家医院的病历记录是“着凉引起的头痛”,而另外一家医院的记录却是“蹬被子造成的咳嗽”,那么这些病例就完全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如果强行统计,也只能统计成两种不同的病。只有尽可能的统一所有已知疾病的分类和名称,才有可能在统计学的角度上分析这些病例数据。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有 190 多个成员国,成员之间要聊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就要有个对疾病描述的标准,要不然同样一个病,有人说是发热,有人说是发烧,有人说是打摆子,那就很难沟通,翻译起来也特别累。

所以,简单来说, ICD 就是给疾病都打个编号的大表格,比如高血压引发的心脏病就可以说成是 11-BA01 。这样全球就能统一叫法,不产生歧义。需要注意的是,说是疾病分类,其实很多疾病定义含糊,研究不深,所以实际编号里面把身体异常,受伤,特殊身体状况等这些症状类的描述也都给了编号,以求描述清晰。所以 ICD 说白了就是一个沟通手册,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神圣。但是, ICD 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

我们现在经常能够听到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是多少多少这样的统计数据,全都是建立在这个 ICD 列表之上的。如果没有 ICD 列表的话,那么我们就没办法知道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人群之中,患上某种疾病的比例有多少,具体有多少病例。

所以,我认为,ICD 第 11 次修订加入传统医学中的那些病症描述的术语是有着非常积极意义的。虽然中医并不是现代循证医学的一部分,很多治疗方法也没有科学依据支撑,但是,的的确确有很多患者,曾经或者正在接受中医诊疗。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又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在事实意义上全程接受中医诊疗的患者数量实际上是巨大的。在这些患者的病历上,写的都是传统医学的术语。假如 ICD 中不加入传统医学的这些疾病术语,事实上就等同于把这些病例都排除在疾病统计数据之外,这显然是不妥当的。相反,将中医病症规范化的纳入 ICD 系统统一管理,才是积极的,有作为的做法

不过世卫组织做事情很慢,这也好理解,190 多个成员国呢,开个会都不容易。在 2011 年,修改和升级 ICD 列表就已经进入世界卫生大会的议事日程了。经过很多轮的讨论,反复修改,直到 2018 年 6 月 18 号正式版才出炉,前不久在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但是它要到2022年才会全面应用。我记得在 2018 年 6 月正式版出炉的时候,已经掀起过一次热点,上次已经有各路大咖做过一次科普了,今天其实已经是在炒冷饭了。

这次 ICD-11 第一次将传统医学独立成章节,列为最后的第 26 章作为补充章节。这章的开头是这么写的,请大家听仔细,这是原文:“本章节无意于用作死亡率统计,所述相关编码都必须结合 1-24 章使用。”用大白话来说的话,这句话是说,我们虽然明确了一些传统医学的术语和疾病的名称,但是如果患者因为这个病没治好而死亡的话,是不能依照 26 章的这些术语统计的。也就是说,世卫组织不承认这些传统医学中的疾病与死亡有因果关系,甚至相关性也不承认,一个人如果病死了,那么你必行按照现代医学中的那些病名来统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患者被中医诊断为“消渴症”,这是可以记入病例的。因为消渴症在 ICD 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编号,就是 SD71 号。但是,如果这位患者不幸去世,在死亡原因上是不能记录为消渴症的。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1-24 章的要求,弄清楚患者到底是现代医学中的甲亢、还是糖尿病、还是尿崩症。

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世卫组织对待传统医学的态度:既然现在还搞不清楚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把传统医学诊断出来的病症记入死亡原因,因为这样是不利于统计数据的准确的。而使用“消渴症”这类统一化名词,则可以统计出这类病症的发病数量、发病时间、发病人群等非常重要的信息,这部分统计数据在以前是被漏掉的数据,当然有必要先规范和统计上来啦。

也就是说,世卫组织做的仅仅是给传统医学关于症状、病因、结果和治疗反馈的编号。像著名的风、寒、气、湿、滞、虚等名词都强行进行了翻译,其中气就翻译为“ Qi ”。但是,请大家记住,除了我今天说到的统计学意义之外,任何其他媒体文章赋予的意义都是过度解读,没有例外。

最常见的一个过度解读就是说这件事情说明世卫组织为中医的有效性背书了。这是最过度的一种解读,我觉得这样去解读是要害人的。还有一些人说这表示世卫组织终于承认传统医学了。实际上,世卫组织从来都没有否认过传统医学,世卫组织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各国的传统医学。将传统医学加入 ICD 不是背书,而是规范管理的开始。2013 年,世卫组织就已经出版了一本名叫《世卫组织 2014-2023 年传统医学战略》的白皮书,帮助成员国做好传统医学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过科学声音专家团中的相关专业人士,也问过身边一些传统医学的支持者,我发现,在这件事情上,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传统医学的人都表示了欢迎。支持者认为这能更好的帮助传统医学找到精华,而反对者则认为这能让传统医学中的糟粕早一点暴露,加速淘汰。

我一直跟大家说,科学精神要求我们用统计学的眼光看现象,不要被个例所蒙蔽。很多传统医学的疗法最大的问题就是经不起统计,如果能被科学、规范地统计疗效,真就是真,假就是假,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杂谈,最后,再次感谢喵咖和董轶强。你们的文章有理有据,客观准确。

小贴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