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静恶心的“丫头文学”,会是“凡尔赛”考点的翻版吗?

木铎新传考研推荐搜索

全程班

院校班

热点分析

实务

去年火爆全网的“凡尔赛文学”在席卷了网友的日常表达后,直接波及到了新传考研领域,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就用整整一道论述题考察了这个词(想不到吧)。

真题再现:用传播学解释凡尔赛文学。(2021中国海洋大学专硕440论述题)

今天,宁静带着“丫头文学”直接冲上了热搜,宁静本人甚至因为大无语reaction被网友冠上了“丫头文学终结者”“男德劝诫大师”的称号。

由此看来,“xx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热议现象的代名词甚至是文化符号。既如此,身处考点无边无际的新传领域,你们怎么能错过?继“凡尔赛”之后,“丫头”也有可能出现在你们22考研的试卷上噢(盲押一个名解or论述)。事不宜迟,花几分钟一起了解下吧~


事情具体还要追溯到一个采访中,记者问宁静敢不敢挑战心平气和的回应“丫头文学”,宁静回答:

然而……

那么,让宁静也“无法宁静”的“丫头文学”到底是什么???

“丫头文学”的起源

如果说当年的明学发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自信发言的鼻祖的话,那么当下的丫头文学可谓是将自信与油腻融合的的登峰造极之作。

丫头文学最早源于微博 @中华男性魅力时间的话题中的一张微信聊天截图。

后面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分享她们和“油腻”男子对话截图中来,诸如: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甚至有细心的网友将这些截图总结成了丫头语录:

在丫头语录的基础上,网友将这种说话方式运用于不同的场景中,最终促使了丫头文学的诞生。

词意即指,当你直面回击对方普通又自信时,对方总能四两拨千斤巧妙转移话题,并把话题转化成“她是不是对我有意思油腻且自信的语言和行为。

同样,与该词挂钩的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

“丫头文学”缘何出圈?

(一)集体共情构建公共议题

霍夫曼认为,心理学家以两种方式定义移情:一种是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内心状态的认知觉知;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对另一个人的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当许多个体都能互相觉知对方的内心状态时,就能引发对共同话题的关注与讨论。互联网的强场景化、强互动性放大了情绪易于相互影响的特性。在丫头文学扩散传播过程中,不同个体特别是女性个体间的共情推动了议题由私人议题转向公共化。在长久以来男性做主导的社会中,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对于普通男性表现出的过度自信有了集体的反感意识,因此当相关丫头聊天记录出现在赛博空间中,迅速引发了女性群体的集体戏谑,推动其从私人场域的吐槽转而成为集体的议题讨论。

(二)主动参与推动迷因传播

以智能化、数据化推动的web3.0时代唤醒了个体的能量,个体从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传播者。在丫头文学的形成中,从一开始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分享自己的聊天记录,到后来对于丫头语句的整理与仿写,以及表情包和相关视频的推出,个体的主动参与使得迷因不断复制、繁衍出不同形式的内容,新增的产出内容增加了话题的热度与扩散性,占据了公众注意,使得丫头这个迷因迅速的繁衍传播开来。

(三)社交媒体加速符号形成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时代的座驾。当下,社交媒体构建着人们主要的交流场景。而以社交性、连接性为特点的社交媒体使得议题能够以网状向外扩散,并且各个个体间都得以连接,缩短了单向连接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丫头文学在热搜中与公众的讨论中,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丫头符号,成为公众的玩梗热点。而且诸如微博热搜等社交媒体具有设置公众议程的权利,频繁登上热搜的丫头文学也构建了意见环境,促使公众通过对符号的传播与话题的参与来获得身份认同,加大了丫头文学快速出圈的可能。比如宁静对于丫头文学的回应使得丫头文学进入热搜第7,又一次将丫头这个符号带进公众视野,推动符号扩散。

是油腻也是交流的无奈

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中认为,交流是一种冒险,必然存在一定的沟壑。特别是在当下身体缺席,网络中介的交流场景中,更易导致传播障碍的产生。同时,霍尔也提出,不同个体由于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的不同,在编码,传输,解码等过程中存在着符合编码差异,意义解码误读的问题。从而可以看出,在传播的过程中,编码者传递的符号在传递解码过程中,由于解码者的情境差异,往往难以达到其本身想要达到的传播效果,甚至达到相反的传播效果。

而反观当下的丫头语录,以博取女性欣赏为目的的男性发言,在女性解码下成了自信且油腻发言的代表,不但无法增加其社交资本,反而成为阻碍双方交流的沟壑。因而,丫头文学从本质上也反映男女不同角色之间一种交流的无奈。

控油去油:戏谑狂欢中消解对抗性

丫头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全体网民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建构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符号,与之前的“凡学”、“打工人”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不同个体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不同,从自身的角度共同参与文化建构和解构

而以女性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丫头文学,也是在长期男性话语主导的现实空间中,女性在网络赋权下,对某种男性形象的“日常抗争”。而女性更多的选择了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控油”和“去油”,通过戏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状态和观点。在经过对“丫头”二字进行借鉴并反讽后,就形成了某种解构。媒体空间更多的扮演了社会解压阀的作用,通过提供表达场域,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丫头文学在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减少了大量的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的出现,总体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在这场丫头文学的狂欢中,考研人怎么会缺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