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古代皇家钟表,原来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中国古代计时器
卯时为06:00、辰时为08:00、巳时为10:00、
午时为12:00、未时为14:00、申时为16:00、
酉时为18:00、戌时为20:00、亥时为22:00。
以上时间为本地平太阳时。
五轮沙漏
浑天说认为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地似蛋黄,日月星辰附着在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为了演说浑象并观测天体方位,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
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计时也日渐准确。
计时器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有关“时间”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人想象出一种能够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单位,就像我们现在用60进制的方式去衡量角度或是时间。当时的人类会根据阳光、水、火去判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并会根据这些变化记录重要事情之间的间隔。在他们之后,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也在时间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测量体系,为人类在了解时间的进程中做出了一定贡献。
世界上第一块腕表
钟和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
明清皇家钟表简说
明朝中叶,随着欧洲传教士入华及广州贸易的开放,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开始进入中国。
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水钟和三棱镜等引入中国,作为打开中国官府大门的敲门砖。1601年,又一个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个人读者很熟悉,他叫利玛窦,他将2件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从此,自鸣钟步入宫廷。
在利玛窦将西洋钟表带入北京后,中国人就很快地掌握了自鸣钟的生产技术。据记载,在明清时期中国已出现国人学习钟表技术并仿制生产。曾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生活多年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他1640年回欧洲后写的一本《旅游记》中记载:他们(中国人)最欣赏的工艺品是齿轮钟。他们现在已经造得很好了。可以摆在桌子上。如果出和我们一样的价格,他们可以造出最小的。
可见,明末国人钟表制作水平已经很高,并为国外所知悉。
钟表的快速发展还在于明清两代皇帝对钟表的喜爱和收藏。在故宫内的奉先殿南庑廊的钟表馆,陈列着皇宫收藏的各式各样精美的钟表,而这个地方原本是清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展出的钟表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多个国家,不过很多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相对明朝皇帝对钟表的钟爱,清朝皇帝对钟表的兴趣有增无减。
顺治非常喜爱新颖的钟表。他的儿子康熙皇帝更是对自鸣钟偏爱有加,曾经作有《咏自鸣钟》诗:
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
康熙还在北京宫廷“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建立了钟表局。钟表局内除钟表匠外还有很多太监制造钟表。有趣的是这些做钟太监也有品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学手太监、太监、首领太监等职司。在康熙时期,中国钟表制造工艺已经不逊于西方。到1691年,即康熙登基的第三十年,众多工匠从宫内迁出并建立了一个有150个房间的工厂。1693年之后工厂又被拆分为几个种类的车间,约12年后再一次扩建数个车间,制表厂颇具规模。
江西巡抚郎廷极曾向康熙进贡了一件“西洋大日表”。康熙朱批:“近来大内做的比西洋钟表强远了,已后不必进。”可以想见,当时中国钟表制造工艺水平还是很高的。
相对清朝的其他皇帝,乾隆对钟表的喜爱称之为“疯狂”!他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并多次下旨广东海关官员,不惜重金购买西洋钟表,并在宫中亲自指挥制作,使钟表的收藏和制作达到了有清一代的高潮。
据《乾隆朝贡档》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粤海关总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贡“镶玻璃洋自鸣乐钟一座,镀金洋景表亭一座”。乾隆帝看过贡品,传谕:“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似此样好的多觅几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几样来。钦此。”
还有一份《造办处各作成做活清档》记录,充分说明了乾隆对钟表喜爱的程度:“李质颖办进年贡内洋水法自行人物四面乐钟一对,样款形式俱不好。兼之齿轮又兼四等,着传与粤海关监督,嗣后办进洋钟或大或小俱要好样款,似此等粗糙洋钟不必呈进。”
乾隆帝对钟表的喜爱已经超过了钟表的实用价值,把钟表视为艺术品。乾隆帝的关注和推崇,极大促进了钟表制作的发展,钟表匠挖空心思为钟表设计和改进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功能,诸如变换文字、音乐鸟、活动人偶、水法、行船、转花、滚球等复杂的功能,令人眼花缭乱。
乾隆关注和推崇,自然促进了钟表制作的发展,钟表匠于是为钟表设计和改进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功能, 诸如变换文字、音乐鸟、活动人偶、水法、行船、转花、滚球等复杂的功能,令人眼花缭乱。
而为满足乾隆皇帝的喜好, 沿海各地的官员也购进稀奇的高档西洋钟表,争相进贡给皇帝。这让乾隆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收藏者。
在清代,钟表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钟表场在北京、广州、福建、南京、苏州、扬州及其他主要城市开始迅速建立,形成三大钟表生产基地,分别制造苏钟、广钟、宫廷钟。经过仿制学习、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这些钟表制作中心都形成了地方特点。
鸦片战争后,国外钟表不断涌入中国。国内出现了许多前店后工厂的钟表业店坊。1852年开张的上海张恒隆钟表店是其中较早的一家。该店工厂以手工制造插屏钟,年产100只,多数销往北方。此后,我国钟表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古代宫廷皇家钟表约1500多件,目前在钟表馆展陈的不足100件,也会定期轮换,这些钟表大部分都是后来故宫的古钟表修复师不断修理复原的,这些修复的过程,都记录在了王津老师主笔的《我在故宫修钟表》系列图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