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是一种生命格局
清朝时,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宰相张英与一位叶姓侍郎同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两家发生了争执。
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立刻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张家和叶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宽六尺的巷道,被称为“六尺巷”。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庄子评价宋荣子的这段话,概括了一种大气的境界: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所有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和“有”都是指万物恒常的容量。
川泽能够容纳污垢,山峦能够藏匿毒素,瑾玉能够隐藏瑕疵,这就是事物能够“容纳”的秉性。
天下的人和事,能否成器,都在于能否容纳。
容纳自然规律,就能兴旺;
容纳知识,就能聪慧;
容纳谏言,就能晓事明理;
容纳不同品性的人,就能万事通和;
容纳机谋,就能办事通畅。
启迪多元思维
大气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气质、气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向外散发的一种无形力量。
大气是一种容纳百川、胸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
做人的大气,体现在对人、对事两个方面。
对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古人曰:“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要与各种人相处、处理各种事务,遇到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等等情况,都是常有的事。
胸怀宽广、豁达大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
敌人往往是自己树立的。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能人雅士,之所以能够成就人生、名载史册,因为他们很多都具有化敌为友的本事,他们容人、识人、用人的胸怀和雅量,令人钦佩,值得后人借鉴。
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具有“大气”风范的帝王。近代的名人,如美国总统林肯和南非总统曼德拉,都因其“大气能容”的故事而广为传扬。
对事,要超脱,不要深陷其中。
人的一生中,要碰到的事很多。
“眼睛一闭一睁,碰到的都是事”。
猝不及防的打击,始料未及的挫折,从天而降的好处,唾手可得的利益……凡事无论大小,不管好坏,都不要太在意。
职场上,同事出言不逊轻慢了你,公司办事不公伤害了你,领导举止言谈没给你面子,这都不算什么,要学会豁达以对,淡然处之。
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公平与否,本就是相对而言的,倘若时时算计自己的利害得失,甚至以一己得与失作为好与坏的评判标准,那么便是将自己陷于执念的泥潭中,难以超脱。
正心正举
一个人“不大气”,外在的表现是为人处事的不成熟、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探其实质,是对于生命的本质和客观事物的本质没有通透的认知和理解。
全息:以小见大,洞悉全貌
很多问题或冲突的发生,起因多是由以偏概全的观点造成的。
以小见大,是一种“滴水见太阳”的智慧。虽然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但是却能够从中获取到信息的全貌,能够认知到与之相关联的种种因素,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采取理智的行动。
全观:俯瞰全局,懂得取舍
要高屋建瓴地去看待问题,而不是揪住某一件事甚至某件事的某一个点不放。
中国人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就像手中握着一捧沙,越是想将所有利益占尽不肯放松,越是会将沙子流失殆尽。
全程:生命格局,博大胸怀
“时间会给出所有的答案”。
每个人当前经历的所有“大事”,都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涟漪,如果放之更长的时间维度之上,也许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只有具备了“千里眼”般的全程视野,才能够明白“放下”才是最大的得到。
拨迷见智
大气,是一种博大的生命格局,有大气者方能成大器。
开启自在之门
有一本被称为“心智使用手册”的心理学畅销书——《国王 武士 祭祀 诗人》,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何为大气、成熟之人的:
· 他们沉稳,处事不惊。能够在危险中保持镇定。
· 他们不容易被冒犯,却很容易能给人带来安全和可靠感。
· 他们从不寻求关注和爱护。他们生活的趋势是给予他人认同,给予爱。
· 他们习惯于慷慨的给予他人帮助。他们深知,助人强者无不自强。
· 他们的生活有确定的使命,行动和思维从不混乱。
· 他们能够忍耐痛苦,但依旧敞开心活着。他们不怕被骗,被看不起。
· 他们从来不为自己辩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