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决定我们长寿的因素并不是医疗、环境,而是……|主编专栏

一解君
承诺的原创文章一定要有
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生病了去找名医,找根治的药,以为这是长生不老的王道,却从来不知道预防才是王道中的王道,而且预防的方法都是生活中超级简单的行为,从来都没有什么秘诀。

9月22日,上海。

有幸被邀请参加39健康品牌总评榜的年度会议,然后又幸运地听到了一系列的TED演讲。其中第一场演讲就是国内心血管大咖胡大一教授。

胡大一教授是国际名医,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电视台上讲科普。而且从来不讲独门秘诀,讲的都是如何吃好一日三餐,如何坚持运动锻炼等最通俗的知识。

国际名医为何要放下精英的架子,走入寻常百姓中讲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能讲的知识?

他说:“年轻的时候,我希望把支架技术推广给中国每一位心血管医生,让他们治疗的心血管病人都能通过支架植入而重获健康,后来发现,心血管病人并没有通过支架技术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我希望能不做支架,尽量不做支架。”

讲述完这样一段经历后,他无可奈何地总结一句禅语:“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

另外一位医生笑着补充道:“我们这些外科医生,在经历了刀光剑影的生涯之后,到现在都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对这种不说“医话”而说“人话”的医生总是心生崇拜)

原因无他,不断精进的医疗技术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健康。因为,过去的这几十年,我们过度重视医疗,而忽视了预防。

而预防恰恰是医疗健康最重要、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然后,胡大一教授放出了一张图,这张图我见过很多次,但当我再次看到时,依然被震撼: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被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卫生技术其实占比最小,只有8%;被我们经常吐槽的雾霾环境因素占比17%,而我们最不重视的生活方式却占了60%。

这是因为慢病已经占据了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也是全球疾病的大多数,而慢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

那么,我们如何把这60%的因素做好呢?胡大一教授号召所有的医生都来做科普,宣讲健康知识,并要学会把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改编成通俗易懂、好记好做的语言,比如他自己就编了一个“胡大一健康三字经”,如图:

对于这样有意思的内容,我必须把它转变成文字,贴在这里:

管住嘴、迈开腿

零吸烟、多喝水

好心态、莫贪杯

睡眠足、别过累

乐助人、心灵美

家和睦、寿百岁

这些文字很好记,也很好懂,所以就不一一解释。无独有偶,看到上海市长海医院老年病科医生王士博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为五个字:吃、睡、动、笑、医。一起分享给大家:

1. 吃: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

什么样的饮食才算科学呢?看下面这张图就清楚了。

2. 睡:良好的睡眠习惯

常言道「每天睡得好,八十不显老」,充足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

中老年人每天要保证晚上 7 小时睡眠,中午小憩 0.5~1 小时,其他时间尽量不要躺卧,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而上下午时间可以做点家务、读书看报或到户外活动。

3. 笑:笑口常开

「笑一笑,十年少」,经常适度开怀大笑,有益身心健康。「抑郁成疾」大家都听过,所以要心胸豁达,要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中老年朋友要多参加娱乐活动,多与其他人交流,如参加社区里的老年合唱团、舞蹈队、书法组等。身体和经济允许时,还可以有计划的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旅游,娱乐身心。

4. 动:坚持适量运动

作为全球第一「长寿国」的日本,其膳食宝塔图是这样的:

膳食宝塔像一个陀螺,顶部有一个正在跑步的人,寓意是:均衡的营养能够使生命的陀螺维持稳定,而运动是生命陀螺的原动力。因此各年龄段人群都应该每天保持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不低于 5 次的中低强度运动,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五禽戏、老年舞蹈、做家务等形式都是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运动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终生相伴。

5. 医:定期体检

文章开头也提到,我们的平均寿命正在逐年增长,目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其中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石和保证。

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机会:定期体检,了解控制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这些指标异常都是发生冠心病、中风的关键因素。

同时,定期体检还是糖友预防早期并发症的重要方法,如果发现早、干预早,不但痛苦少,而且花费也轻。

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新的理念:

我们不是要长寿,而是要健!康!长!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