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大法:肝的病机和治法!
山人传道 今天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不及则土壅,金乘 ,火弱,水寒。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
肝位于右,其用在左。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古有肝为五脏贼,风为百病之长之说,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训,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
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仲圣有桂枝类方;当归四逆,乌梅丸,四逆散皆尊经而来。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肝为刚脏,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自竭者,全属乎虚,当培其子母之脏。
有言肝无补法,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尽以伐肝为事,愈疏而愈虚,病不可胜言矣。故谓肝无补法者,尽以伐肝之事,愈疏而愈虚,病不可胜言矣。故谓肝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而非谓肝血之不可补也。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治肝法有;
一法曰泻子。
如肝火实者,兼泄心,如甘草、黄连,心为肝之子,乃实则泄其子也。
一法曰补母
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也。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角、丹皮、甘菊、钩丁、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如阳亢风盛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玄武板介属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生地、女贞子、 白芍、菊花、阿胶滋之。即滋肝是也。亦“乙癸同源”之意也。
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润肺,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肺为气之主,肝气上逆,清金降肺以平之,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肋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培土泻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满,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柑橘、玉竹。痛泻要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
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一法曰泻肝和胃。
肝气乘胃,胆在肝叶之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其犯胃也,呕吐夹酸夹苦,酸者肝火,苦则胆火,宜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所谓平甲木以和乙木者。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即泻肝和胃之法
一法曰散肝疏肝理气通络。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木郁达之”疏肝散肝。逍遥散是也。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茱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淤阻,宜兼通血络,如旋复、新降、归须、 桃仁、泽兰等。
一法曰补肝敛肝。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枸杞、枣仁、山茱萸、脂麻、沙苑蒺藜。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
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一法曰柔肝缓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方如一贯煎;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甘草、白芍、大枣、怀小麦。兼寒,加大云、肉桂
一法曰化肝清肝泻肝。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肋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栀子、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泻肝如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茱萸 、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一法曰搜肝。
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也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之。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蛇蜕、白附子。 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茱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一法曰补肝。
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补肝阳。肉桂、川椒、肉苁蓉。补肝血。当归、传续断、牛膝、川芎。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