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第

天师府第——龙虎山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汪鹤年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第一山,是道教正一派主庭。景区面积方圆200余公里,由仙水岩、上清古镇、上清宫、正一观、应天山、天门山、仙人城、象鼻山、天鹅湖及马祖岩等景区组成。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据《龙虎山志》载,是因山上有一块崭然壁立数百余尺,红紫斑斓,光彩如锦的云锦石而得名。后来,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这里炼九天仙丹,“丹成而龙虎现”,山也就更名为龙虎山了。当然,也有人说是因山有奇峰,状若龙虎对峙,故得此名。

渊源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而要充分领略这龙虎山“三绝”的风采,最好还是先从上清镇看起。镇上的天师府和上清宫便是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的两块千古不磨的碑石。

龙虎山之所以名满天下,主要是由于它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九天神丹于此,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63代,历经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张道陵第十五代孙张高为祖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嗣汉天师”,官居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因有“嗣汉天师府”之称,被人誉之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更对道教恩宠有加,甚至以仅次于孔子的礼教对待张天师。因此,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箓的天师世家,显赫一方,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

座落在上清镇西首的天师府,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孔府相媲美的建筑群。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历来被奉为道教祖庭,向有“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之誉。原建于龙虎山下,宋崇宁四年(1105年)始迁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并命名为天师府。元延祐六年(1319年),又迁往上清镇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后又重建于上清镇中心(即今址)。它背靠西华山,门临泸溪,依山带水,环境清幽,元代诗人揭傒斯“池台如在琼花里,门巷多从翠竹间”的摹绘,就是其当年风采的形象写照。后几经兴毁,现存木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整个府第占地42000多平方米,有500多间房舍,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坊等部分组成。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环绕其间,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坐北朝南的府门两侧“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的抱柱楹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上清宫在上清镇东端,距天师府仅一公里地。它左拥象山,右抱泸溪,面云林,枕台山,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上清宫源于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遂改“天师草堂”为“传箓坛”。唐宋以往,以御赐封号,曾先后更名为“真仙观”、“上清观”、“上清正一宫”等。自清康熙御书“大上清宫”匾额后,上清宫之名遂相沿未改。据说,其最盛时曾一度达到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24殿、36院的规模。其殿宇与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水浒传》就曾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有过极为精彩的描绘,从而使这座古老道宫更多了几分神奇的色彩。

当然,在道教早已褪尽昔日光环的今天,最引人入胜的,自然是龙虎山千古不变的独特风姿。

号称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之胜的龙虎山,峰、岩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色,在地质学上称之为“丹霞地貌”。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区有150余处,多数因地形高差相对较大,常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故显现出一种婉若少女的柔和俊秀之美。且以类型多样,分布集中的特色,成为丹霞地貌的佼佼者:它不仅具有天工独塑,大璞不雕,色彩斑谰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兀然独立,粗犷凝重,坚稳如磐的雄浑美;更具有肖人肖物,一石一景,异彩纷呈的形态美。

龙虎山不仅占有丹霞地貌这天下罕有的“丹山”之胜,且兼有泸溪河这一弯“碧水”之秀,故而更添几分俏丽。南源于福建武夷山区而北注入鄱阳湖的泸溪河,全长80公里。随流经地点的不同,而分别有“沂溪”、“泸溪”、“上清溪”、“云锦溪”等名称,现统称“泸溪河”。流经龙虎山风景区内的一段,历史上叫上清河或云锦溪,此段流程为15公里的水路,将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几乎串起了龙虎山风景区的所有精华。两岸峰岩叠叠,一河碧水悠悠,山水相映,秀美如画,素有“秀比漓江,美如九曲”之誉。揭傒斯在《云锦溪棹歌》中就写道:“绕过浮石是蓝溪,溪上青山高复低。山中泉是溪中水,寻源直到华山西。”因而,乘坐泸溪竹筏,领略两岸风光,也就成为游人渴慕的龙虎山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

当你登上那长长的竹筏,坐看那“山在水中,水在山中”的人间美景时,你会忘记所有尘世间的烦恼,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意境之中。时而,丛竹摇碧,村舍点点;时而,杂花遮溪,田园如诗;时而,一弯碧水中飘来片片白羽,给你一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浓浓诗意;时而,从那近在咫尺的溪岸传来声声笑语,举目望去却是挥着棒槌洗浣衣物的村姑。尽情欣赏过这一幅幅不假雕饰的山村素描画后,两岸的奇山怪石也就渐渐地多了起来。

……及至临近仙水岩,那丹崖翠壑,奇峰怪石,长亭短榭,碧树红花,在清澄如镜的泸溪河上铺陈出的一片锦绣,更有移步换形,胜境叠出的妙处。

仙水岩包括仙岩和水岩两个部分。水岩是指山下有水的部分,仙岩是指山上部分。仙岩在龙虎山以西,它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水岩在旱仙岩北面,紧靠上清河两岸,以临水而得名,又有水仙岩之称。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岩或雄浑向天,或玲珑可人,状人肖物,倒影如画。岩多以形状名,肖人者名之为观水、对弈;状物者名之为香炉、机杼;酷似动物的,则又有狮子、仙犬之名。元人危素《游仙岩记》就传神地状写过这一带峰岩的奇观:“自舟中仰看,峭壁万仞,众岩棋布,如辘轳、酒瓮、仙仓、仙棺,不可枚数。”

尤其是那被当地老百姓谑称为“十不得”的十大奇石景观,更令人大饱眼福:幅宽百丈,红紫斑斓的“云锦”,偏“披不得”;下临深渊,漩涡翻滚的“道堂”,又“坐不得”;孤峰耸秀,形同蘑菇的“石鼓”,却“敲不得”;天师试剑,一劈两半的“剑石”,亦“试不得”;一壁中凹,上圆下方而扁长,形似瓢勺,传为仙人炼丹所用的“丹勺”,更“用不得”。还有,横溪枕流,状如断齿玉梳的奇石,称作“玉梳梳不得”;由十多块形似莲花瓣的巨石所组成,明朝宰相夏言称作“含风不动水中莲”的“出水莲花”,名为“莲花戴不得”;其形椭圆,绿淡红深,像是被谁咬了一口,随手扔在溪边的仙桃,说是“仙桃吃不得”。至于将状若女阴,被誉之为“天下第一绝景”的仙女岩,称之为“仙女配不得”;把状似一受伤男子伏于女子背上,又俨若情侣相依的夫妻峰,戏称为“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被外国游客誉之为“大地之母”的仙女岩--坐南朝北,高数十丈的岩壁从中间非常对称地向左右展开,接触地面的地方呈规则的圆弧形,就像一位刚从泸溪河出浴的寸纱不挂的女子端坐在岸边歇息。置身此间,游人常常显现出绝然不同的情态:或饶有兴味地观赏,或感叹不已,或掩面含羞……而仙女依旧坦然,以她的圣洁和纯真诠释着生命的伟大,母亲的伟大。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就是将其当作生殖之神而顶礼膜拜的。他们年复一年地在仙女岩前摆放着香炉,不时地点燃香烛,以祭祀这位“大地之母”。只是,这如此一个巨大而逼真,天地间罕有的女阴景观,究竟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雕凿,抑或是天工与人力共同的杰作?

至于遍布全山的形状各异,妙趣横生的仙菇石、三子石、脸谱石、金钟峰、人面狮身岩、鲸鱼出水、神龟翘首、雄狮啸月、醉猴梦仙、仙象神鼻、金龙汲水等奇峰怪石,更给人以步移景换的万般佳趣。

随着季节的转换,龙虎山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绰约风姿。春日,水碧山青,美景如画;夏日,清溪流翠,草木生香;秋日,锦崖如屏,红树斑斓;冬日,则群峰耸玉,澄江似练……

摘自华文堂写作网“华文书苑”:http://www.huawentang.com/

附上几张网友所拍的图片:

1、大璞不雕的龙虎山-空中雨的相册

2、云锦千叠 -金图摄影

3、“漂”在碧水丹山间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