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中唐·刘禹锡·七律]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这是诗人刘禹锡回赠至交柳宗元的抒情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两人也同为王叔文"永贞革新"的主要骨干。革新失败后也同被贬谪道蛮荒之地为司马。元和十年(815年)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终于得召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谁知不到一个月,刘禹锡因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禹锡遂再次被贬官。
由于十二年前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未到任,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今又因触怒权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因而诗题称“再授”。而此时柳宗元因宰相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要,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故称“柳柳州”)。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国,国都长安。
首联述说了两人被贬湖湘十年后总算得召回到长安,但旋即两人又因触怒权贵再次被贬。两人携家带口从长安同行千里今到了衡阳这个地方,渡过湘水就又要分别了。
首联饱含了诗人对于被政治迫害的辛酸和愤懑,更多的是则是对于与至交分别的不舍和感慨。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三黜(chù):三贬。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重临事异黄丞相”,“我”啊,这次再次被授连州刺史,但怎么比得了西汉两度出任颍川太守的黄霸贤相呢?“三黜名惭柳士师”,自己的名声更是惭愧于春秋的柳下惠啊!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狱官)时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被贬连州刺史,途中在加贬朗州司马,而同时,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所以说,加上此次被贬,称为“三黜”。柳下惠是柳氏的得名祖先(因而也是柳宗元的祖先),诗人在此说“名惭柳士师”,既是对柳下惠的景仰,也是对柳宗元的敬佩和谦虚。“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在衡阳这个即将分别的地方,两人的归目(实在想回长安啊!)看着北归(长安)的大雁消失在天际,大雁能归,而被被贬之人只能流落蛮荒之地。正在肠断痛苦的此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声音。颈联以景物描写,衬托此时两人的被贬的痛苦和分别的不舍。“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虽然柳州和连州分属遥远的两地,但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我”和“你”定会隔山相望,互相长吟《有所思》。尾联深情抒发了诗人对于志同道合的至交柳宗元的深厚友情。《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这首诗是诗人与柳宗元两人同时第三次被贬在衡阳分别时写的赠别诗。诗人抒发了对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至交的深情厚谊和分别的不舍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和思念长安的愁苦。《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仄起平水韵(四支韵)七言律诗。
附录: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