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严守规矩不搞特殊化
领导干部的家事,往往含着政事。抓党风,落实到家里,就是要抓家风,抓家规。从严治家是从严治党的一部分,共和国大将黄克诚的家风,充分体现了这个意义。
两条家规
1949年10月下旬,黄克诚率领一批干部从天津南下湖南。此行,他是奉毛泽东之令赴湖南任省委书记的。随他南下的,还有他的夫人唐棣华和1岁的小儿子黄晴。途经武汉时,黄克诚会见了四野和华中局的领导人之后,与夫人唐棣华去岳母家接上了另外两个孩子——6岁的大女儿黄楠和5岁的大儿子黄煦。1945年,黄克诚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把他们寄放在岳母家里。见到黄楠、黄煦后,两个孩子又新奇又害羞地看着他们,还有些害怕似地躲着他们,不肯喊爸爸妈妈。也难怪,一晃就是5年了,孩子们不认识父母亲纯属正常。那一刻,一向觉得为革命舍小家是值得的、把小家的聚散看得稀松平常的黄克诚也禁不住热泪盈眶。现在好了,解放了,一家五口可以团聚了,可以有一个真正的家了。
一到湖南,黄克诚就对唐棣华说:“棣华,今后孩子们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条件比过去好了,但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高级干部的家风影响着党风政风。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影响。从今天起我们家要订两条规矩:一、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
唐棣华立即表示赞成。在她心里,这样的规矩其实早在她嫁给黄克诚的时候就定下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感受不到,但自从进了天津,她就自觉地远离他作为天津首任市委书记的权力。她既是黄克诚的妻子、家属,也是他的部属、同志,无论多么严格的家规家矩,她都会遵守!
黄克诚定家规,定下的是一种作风。他深知,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共产党打天下,没有条件讲享受,现在是共产党坐天下,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权力特别容易滋生腐败。毛泽东把进北京执政当作“进城赶考”,就是要全党同志警惕腐败变质问题,任何拥有权力的人,特别是“一把手”,都应该做到克己自律、廉洁无私,只有这样,党的好作风才能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一个黑面馒头
1949年,正值湖南闹饥荒。湖南遭到严重水灾,很多农田颗粒无收,各地讨饭的很多。加上有些私商垄断粮食,囤积居奇,使得粮价飞涨,市场紊乱,人民生活困难,人心不稳。黄克诚10月31日抵达湖南长沙,第二天早上就上街“微服私访”了一番,满心忧虑。回到家,正好碰上大儿子黄煦争吃警卫员的黑面馒头、不肯吃米饭的事,他大为光火。
湖南当时有大量的南下部队,很多战士都是北方人,他们习惯于吃面食,而湖南人的主食是米饭,北方战士吃不惯。于是,后勤部门特地一周两次给北方战士配发黑面馒头作为主食。黄克诚的警卫员是北方人,每周两次按部队的规定吃馒头。谁知黄煦是第一次见到黑面馒头,甚是好奇,就一个劲儿地嚷着要吃馒头不吃米饭。警卫员忙将自己的馒头给了黄煦。
正在焦虑中的黄克诚一时没考虑到黄煦还是个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不准抢要战士的粮食吃!不要见到好的、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想要到自己手里来!你去大街上看看,多少人没饭吃,在讨米要饭当乞丐!比起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非常好了,不能挑挑拣拣!我们也没有资格挑挑拣拣!”训斥完黄煦,黄克诚又告诫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不许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像这种情况大家不能由着小孩子们的性子,不能让孩子们动别人的东西、要公家的东西,在这个事情上帮他们就是害他们!”
这件事,让黄煦和其他孩子以及工作人员很是长了记性。从此以后,在他们的心里,公是公,私是私,分得清清楚楚。
一件皮袄
转眼到了1950年。黄克诚忙于工作,回湖南一年多了,也没能抽时间回老家永兴下青村去看一看。这年初冬时节,哥哥黄时玑来到长沙看望黄克诚。黄克诚自20岁离开家,除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回家乡潜伏时见过哥哥,20多年过去了,这是头一回见。哥哥家一贫如洗,又遇到连年灾荒,苦得很。这次来,一是想代表家里人、代表村里人来看看弟弟,二是想求当了大官的弟弟给他搞一件皮袄御寒。黄时玑身子骨太弱了,衰老得厉害,觉得冬天越来越冷。冬天坐在火炉边,他穿着棉衣服也总好像透着风似的,心里盼着要是有件皮袄就好了。
黄克诚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在他心目中,哥哥是普通老百姓的缩影。想起革命年代里哥哥一家为他所担的风险、给予他的帮助,别说向他要一件皮袄,就是向他要十件百件皮袄也是应该的。但买皮袄是要花钱的,而且一般人买不到。那时,皮袄在湖南属紧俏商品,指标极少,不过以黄克诚的权力,批件皮袄给哥哥不在话下,可黄克诚绝不会批这个条。他给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的王平写信,请他帮忙买件皮袄,哪怕旧的也行。王平驻地在张家口,那地方买皮袄应该方便些,也会便宜一些。皮袄买到了,黄克诚如数付了钱。
说实在的,黄克诚就那么点津贴,平日里帮这个,帮那个,现在帮哥哥买了皮袄后,津贴就所剩无几了。黄克诚对别人大方,可自己花钱却是有名的“抠门佬”。唐棣华记得他的一件毛衣都穿了十几年了,她认识他时他就穿着它,那时候还在苏北抗日。可黄克诚却并不在意,反而认为自己平时节俭是有道理有意义的,要不然哪帮得上别人,又怎么买得起皮袄?
一瓶可可粉
1955年中秋前夕,唐棣华想带孩子们去逛一下王府井百货大楼,试着叫黄克诚一起去。理由是:王府井百货大楼是新中国第一家百货大楼,开业有些日子了,单位发给她一张参观券,凭券有人接待,还可以买到优惠的商品,再不去就作废了。还有,到北京几年了,一家人还从来没有一起出去逛过街。没想到黄克诚爽快地答应了。但他强调说:“我们自己看看就行,千万别惊动百货大楼的工作人员。”这个时候的黄克诚,担任着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之职,又刚刚被授予大将军衔,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依然行事低调,作风简朴,不愿因自己前往而麻烦百货大楼的人。
百货大楼里人头攒动。黄克诚不时地在柜台前驻足,询问商品价格。他问售货员粮食是否供应充足、什么商品紧俏等。售货员告诉他:“没听说有什么特别紧俏的。除了粮棉油是统购统销外,其他商品都比较充裕。自开业以来,营业情况良好,一般的商品都能买到。现在实行薪金制了,大家手里有了钱,想买什么都方便。”黄克诚满意地笑了:“这样就好!这说明我们国家的'一五’计划成效不错,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唐棣华这才明白,黄克诚来百货大楼,不是来逛商场的,而是来搞调研的。
唐棣华逛着逛着,突然眼睛一亮。她看见了写有“可可粉”商标的商品。可可粉是一种热带植物的制品,是她参加革命以前最喜欢吃的东西,十几年没看到过没吃到过了。她立即说要买一瓶。
黄克诚问了一下价格,立即推开盒子,说:“不买不买,这个太贵了!”
唐棣华说:“这个东西平时真的很难看到的!我喜欢,也让孩子们尝尝鲜吧!”
此时,黄楠几兄妹也七嘴八舌地嚷着要吃可可粉。
唐棣华眼巴巴地望着黄克诚,可黄克诚就是不松口,只得说:“太贵了,我们听爸爸的话,不买了。”可黄梅摇着唐棣华的胳膊:“我要吃可可粉!”黄梅是黄克诚最疼爱的小女儿,才5岁大,可黄克诚问她,“黄梅,我们今天不吃可可粉,会不会饿死?”见黄梅摇头,黄克诚又说:“那就是说,不吃也没关系对不对?知道吗,我们买一瓶可可粉的钱,在老百姓家里可以买好多斤粮食了!我们留着钱,说不定哪天能帮到别人,对不对?”黄梅似乎明白了,懂事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唐棣华愣是没能买上自己最爱吃的可可粉。不过,她不仅没有生气丈夫的“小气”,反而被他感动了。她没想到,自己最爱吃的可可粉黄克诚不让买,原来是因为他心里面装着老百姓。她觉得一个心里面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的人,才是最可靠的男人。
一处旧房子
1977年,蒙冤18年的黄克诚复出,从山西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考虑到他眼睛不好,上下楼不方便,组织便安排他住到南池子的一处平房小院里。房子是1949年建的,面积还可以,就是太旧了。那时,黄克诚虽然已经复出,但他的职级待遇问题还没有恢复,管理人员申请了一笔维修房子的经费,准备将房子好好翻修一下。黄克诚一脸严肃地说:“不行,不行!不要大修,简单一些,哪里透风漏雨,就修哪里。”又说:“现在复出工作的干部很多,落实房子的事情也很多,不要麻烦了。不要和别人比待遇,我们家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对于我来说,能让我工作我就求之不得了!职级不职级的,都不重要!”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好按他的意见办,房子简单维修了一下就凑合着住进去了。
可是雨季一到,房子便多处漏水。漏水倒好办,再修补就是。可这房子大门低矮老旧,又紧临街面,噪声较大,隔壁还是一个武警消防站,遇到出警时,刺耳的火警警报声就“呜呜呜”地响。黄克诚已是个老人,身体不是很好,工作人员提议请管理部门调一个安静的地方。黄克诚说:“不要提,别人搬到这里不同样吵吗?”
后勤管理部得知黄克诚不愿换房住,又不同意彻底整修,便准备将临街的墙和门楼加高一些。黄克诚听说要花一两万元,又拒绝了:“修那个东西干什么?现在这个铁门虽然旧点,可是蛮结实嘛!门就是用来出出进进的,要装那么好那么高干吗?像这种东西咱们宁肯将就点也不要乱花钱!”
管理部门只好将准备好的材料退回去。但黄克诚家里的暖气,是烧煤的,热量不足。冬天年轻人坐在屋里还冻得直跺脚,更何况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管理部门打算对暖气进行改装,换成由热力管道供暖。换热力管道需要花3万元钱,大家知道黄克诚不会同意,便想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更换管道。管道地面挖开一半,黄克诚回来了。他问管理部门,这个管道周围老百姓能否用得上?得知投资太大,老百姓目前用不起,黄克诚便死活不同意改造了。他用拐杖猛戳地面,说:“3万元?!你们怎么能因为我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现在我们国家还很穷,把钱用到更紧要的地方去!我这里能烧煤取暖已经不错了,赶快停工!”于是,挖开了的地面又用土填上了。
直到黄克诚去世,他所住的南池子房子也未大修。
一只茶杯
黄克诚长期患支气管炎,特别是晚年,一到冬天病情就加重,咳得浑身冒虚汗。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后,他的支气管炎又犯了。几个老部下建议他去南方休养一段时间,说南方气候好,也没有工作打扰,有利于支气管炎的治疗。
黄克诚却坚决不去外地休养。他说:“我一出去,就要带一帮人陪护,那要花公家多少钱!还要给地方添很大麻烦,去不得,不能去!”
中央领导同志很关心黄克诚的健康,得知他不愿意去南方休养,便指示中办让他到北京西郊玉泉山去休养一段时间。那里环境安静,条件好,工作上的事也可兼顾,可黄克诚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为党做点工作,哪有闲暇疗养?我还是在家里吧,更方便工作。”陈云听说后,亲自动员他说,“在玉泉山既可休养,又可兼顾工作,一定要去!你的健康对党的事业很重要,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哩!”黄克诚再也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但又说了一下条件:“我去玉泉山,也得约法三章:一、只带一个秘书,不带家属和其他随员;二、家属除星期日以外,不要去看我;三、一切生活费用自理,不要公家补助。”陈云同意了他的“条件”。
在玉泉山居住期间,黄克诚教育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这里的规定,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个星期日,唐棣华带着小孙子到玉泉山看他,小孙子不小心打坏了一个茶杯,他立即让工作人员买一个新的补上。工作人员说:“坏了再去领一个就行了,用不着自己买。”黄克诚严肃地说:“茶杯虽小,也是公物嘛!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我们军队历来的规矩,什么时候也不能违背。我是个老兵了,不能因为今天当了高级干部就不守规矩,搞特殊化。”工作人员认为首长批评得对,立即按他的要求,从他的生活费中买了一个茶杯补上。
一辆婚车
1978年,黄克诚30岁的小儿子黄晴准备结婚,对象也是一个革命后代,家风家教都不错,人善良、正直。黄克诚很高兴,把操办婚事的事情交给唐棣华,说:“我的原则是,儿子结婚是好事,但不宜大肆操办,一切从简,绝不能动用公车。我们要抓党风,首先要自己身子正,作风正,不能因为是高级干部的家属就想搞特殊。”黄晴正好听到这话,有些不高兴,负气地说:“我又没说要用公车!再说了,就是用公车,我付油钱总可以吧?”为此,黄克诚把子女们全都召集回来,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板着脸说:“我们家比起现在有些干部家庭来,可能要求得严一些,生活简朴一些,清贫一些。一句话,比别人差。可是,你们想过和普通百姓比没有?以前,你们没有沾过我的光,倒是跟着我受了很多年的委屈,但你们个个争气,靠自己的本事有了好工作,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很好,我非常欣慰。以后,还要保持这种本质,更不要沾我的光。”大女儿黄楠打趣道:“爸爸,你的意思我们明白。可你老人家不是老百姓。”黄克诚生气地提高了嗓门,说:“那和毛主席比一下吧。毛主席在世时,他是怎么生活的?他的家人是怎么生活的?如果现在毛主席还健在,他会怎么做?我们要知足,要学会知足,不要总和别人去攀比……黄晴结婚,简单点有什么不好?!”黄晴这时候忍不住笑了:“爸爸,我不是生气。我本来就没有用公车办婚事的想法,听你那么说,我觉得你把我们看扁了发句牢骚罢了。我们早商量好了,决定像你和妈妈当年结婚一样,用自行车当婚车,接新娘子回家!”黄克诚这才明白孩子们在“捉弄”自己,开心地笑了:“哦?好呀!你这小子,早说嘛!看来,大家在自律方面,做得不错!”
黄晴结婚那天,兄弟姐妹们组成一个自行车接亲队伍,把新娘子接回了家。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一路按着车铃,车头上都扎着“囍”字红花,很是热闹。黄克诚夫妇把家人和工作人员邀集到一起,吃了一顿便饭,就算办完了喜事。
黄克诚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忠实地践行着党的宗旨。他用一生铸就了“一代楷模”的光辉传奇。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位高权重、生活条件优越的时候,黄克诚都始终保持着从简从低的生活作风,始终为人民群众着想。晚年复出后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抓党风建设,制定领导干部廉洁生活准则,他更是处处以身作则,为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做出了表率。
黄克诚的崇高品德深深影响着他的家人,仅从他的子女没有一个经商这一点就可看出,他的家风是如何的廉洁。简单生活、勤俭持家是黄克诚一向的生活理念,子女们也一直秉承了这种理念。他们深知,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父辈的权力去赢得自己的人生。他们绝不能去经商,因为他们经商,会不知不觉地沾到权力的光,会不知不觉地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利用。黄楠、黄煦、黄晴、黄梅4个子女,凭着自己的奋斗,个个事业有成,品行端正,使黄家成为了领导干部廉洁家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