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四十六幅精品绘画赏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新中国主题绘画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作品,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题记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11—1949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一升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和变革。在画坛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作画,不仅在绘画种类、材料工具、形式风格等方面空前丰富,而且也造就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美术大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今天我们来分享潘天寿绘画作品。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897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谨,学名天授。 民国4年秋(公元1915年),潘天寿19岁,刚毕业的他说服父亲,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当时最高学府--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赶赴离家四百里地的杭州就读。在学校期间,他以温厚笃实、勤奋刻苦的学风,深得李叔同(1880-1942)、经享颐诸位老师的教诲。同时因为擅长书法、绘画、篆刻被学校很看重。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
主要作品有《春塘水暖图》、《劲松》、《指画鹰石图》、《雨后江山铁铸成》、《水墨山水图轴》、《焦墨山水图轴》、《小亭枯树图轴》、《梅兰夜色图》、《秀竹幽兰图》、《雨霁图》、《记写雁荡山花》、《灵岩涧一角》、《露气》、《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荷塘图》、《堪欣山社竹添孙》、《蝴蝶寿石》、《黄花灯影古重阳》、《微雨蔷薇》、《曲柳春燕》、《祝寿图》、《水墨荷花图》、《小龙湫下一角图》、《新放图》、《鹰石图》、《磐石墨鸡图》、《松鹰图》、《雨后千山铁铸成》、《映日荷花别样红》、《雁荡山花图》、《秃头僧图》、《烟雨蛙声图轴》、《猫石芭蕉图轴》、《焦墨山水图轴》、《铁石帆运图轴》、《抱雏图轴》、《晴霞图轴》、《夏塘水牛图卷》、《雄视图轴》、《映日图》、《梅月图》、《江山多娇图》、《梦游黄山图》、《浅绛山水图》、《晚风荷香图》、《微风燕子图》等画作。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春塘水暖图》赏析
潘天寿《春塘水暖图》此画以其强有力的画面“钢架结构”支撑起对空间的把控和对文化自信的重拾。
潘天寿在上世纪倡导“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其用意或许并不是针对展示空间和观看方式的转型,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艺术审美与实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中国画本身所具有的恢宏的博大气象。潘老经常使用一方“一味霸悍”的印章,从字面意思上看,还略带谦逊的意味,并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归并入所谓的“正统之路”,也就是不取传统审美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趣味,或许在他看来,时代需要的并不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谦谦君子,而是“汉唐气象”和“建安风骨”。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劲松》赏析
潘天寿《劲松》他将艺术及艺术教育看作救国的有力途径,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吟风弄月,也没有陈陈相因的程式符号。但是,作为中国画赖以生存的“诗书画印”却被他提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并一生执着地坚守着。在潘老看来,诗书画印并不仅仅是一种“一专多能”的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无限接近中国艺术精神的通途,更是中国人为自己打开的一扇扇观察世界的窗牖。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指画鹰石图》赏析
潘天寿《指画鹰石图》他的作品从幅不盈尺的小品到顶天立地的巨幅横披,无不渗透着对骨气的追求。在一个场域内,他的作品并不像西方艺术作品那样实实在在的空间占有,而是通过气脉的周流和由点线组成的无形之气来实现对空间的统摄。这一点颇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气概。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雨后江山铁铸成》赏析
潘天寿《雨后江山铁铸成》有人说潘天寿是经营构图的大师,这句话很正确,但又不完全正确。潘天寿在经营的过程中思考的绝不仅仅是图式本身的趣味性和变化性,他要让自己的作品在厚重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的通透和简洁。偌大的一幅荷花,完全是通过点线交织成的世界,只在边缘位置施以墨块,在有限的地方加以色块,难怪当年毕加索认为西方没有真正的艺术,只有中国才有。反观中国当代绘画,为了满足大空间展示的需求,不厌其烦地层层渲染,到处充斥着灰灰的色调,暧昧而繁腻,这正如一个人的讲话方式,毫无决绝之气。这种靠时间堆积的“艺术品”实则已与真正的艺术背道而驰。潘天寿的作品正是对这一审美追求的有力回击。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水墨山水图轴》赏析
潘天寿《水墨山水图轴》生宣纸、水墨 60.5cm×68cm,1947年 。款识:画事能得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上乘禅矣。此意近代唯残道者得之。丁亥腊梅开候,心阿兰若住持寿者草草并志。印章: 寿康宁[朱文]、天[白文]、 不入时[朱文]。
全幅纯用焦墨重线画成,铁划银勾,霸气逼人,风格十分强烈,是潘天寿十分重要的作品。在用笔上,除了鲜明强烈以外,给人的另一个突出感觉,是果断。有论者谓:中国画用笔应有“力、重、厚、变”的特点,尤其“变”字,是灵变,灵活有变化。如果一幅画中,千百笔如一笔,线条缺少变化,尽管厚重有力也会令人厌烦。从此图可以看出,潘天寿在作画时毫不犹豫,下笔速度很快,以中锋为主,提按顿挫,富于弹性,老辣苍劲,一气呵成。画中线条是极其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这是潘天寿的高明之处。从用墨上看,舍去了墨色的中间层次,画面因素大为单纯,黑白对比强烈。画中的山崖、老松、枯藤、瀑布全用浓焦墨线勾勒而成,运笔的轻重缓急所产生的枯湿、飞白,造就了描绘物象的虚实体感、分明层次。景物凝重稳定,松树和山石好像都是“强拗硬扳”出来的,线条坚实、凝重。笔线的长短、粗细、折转,简洁交代了画面的远近、纵深关系,无一赘笔。人立画前,感到有一股荒寒强悍之气迎面扑来。山崖上部空间用浓墨长款布满,逼出石岩上的空白,不画雪而雪意自在。若改用笔笔墨分五彩的画法,是很难达到此种独特的感染力的。这样的焦墨山水要能耐看,经得起推敲品味,是需要很高的功力和胆魄的。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焦墨山水图轴》赏析
潘天寿《焦墨山水图轴》1953年 生宣纸、水墨,183.3cm×66cm,款识:个山僧曾题其所画焦墨松石曰:此快雪时晴图也。今予偶作山水,山间树间寒白似积太古雪, 亦可以个山僧题松石语题之, 然画材意境则全〔不〕同矣。原画事须在不同间求同,黑白间求致,此意个山僧已早知之矣,癸巳炎暑作此,以为清凉之药。寿并识。“全”下脱“不”字。印章: 潘天寿印[白文]、 阿寿[白文]、阿寿 [朱文]、强其骨 [朱文]。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小亭枯树图轴》赏析
《小亭枯树图轴》是潘天寿水墨山水之精品,虽只寥寥数笔,而意象丰富。这幅作品的线条壮硕,用笔沉着而力量很重,且多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弧线较少,给人肯定、决绝的深刻印象。此图名为拟古,实是出新。中国文人画中之“拟”,有时只是一个托辞,说明渊源有自。中国文人画中的创新,看重笔墨之新,而非题材之新。以“拟”为名,实际上是“血战古人”。读画中款识,虽已说明是受了徐渭临倪瓒之作的启发,其实只是借题发挥,笔墨与构图,离倪瓒、徐渭二人的作品相去甚远。这其实是作者用自己的笔墨语言,重新编织了一个似曾听过的故事。画笔在画面上纵横驰骋、老辣酣畅,写出荒率清峻的节奏;挺拔的树干与长款呼应,连串的墨点与勾皴对比,豪放之中十分严谨。山石亭台的勾勒,用笔简洁爽利,充分体现其用笔的果断、节奏、提按、变化。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梅兰夜色图》赏析
潘天寿《梅兰夜色图》轴 1961年生宣纸、设色、指墨 224cm×61.3cm。
《梅兰夜色图》是潘天寿的指墨画作品,画面左下角的山泉水湍急流淌,是画面中唯一的动势,而水的“动”则更衬托出整个画面的“静”。这一切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他有意识的追求。他将“静穆幽深”的境界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加上他的画面结构方阔稳定,笔墨凝重沉着,因而从意境到形式,都呈现出静穆恒久的情趣。“静气”是潘天寿作品的普遍格调,加上题诗“野水空山春浅浅,云拖明月上龙池”的烘托,此图对“静”有了更深邃的阐释。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秀竹幽兰图》赏析
潘天寿《秀竹幽兰图》轴 1962年皮纸、水墨 97cm×48.5cm。
画幅不大的《秀竹幽兰图》极为简洁,截取“自然”中的一个小角。用笔潇洒空灵,表现出一片野逸之气。此图作于皮纸之上,用墨色浓淡区别出远近层次,营造出月夜雾气朦胧的意境。石崖兰竹沉浸在一片朦胧的夜色里,滋润清寒。题画之诗亦作得极佳,使境界更为深远:“夜月露溥溥,云根冷山葛。帝子今何如,潇湘烟水阔。”全在“宁静旷远”四字上着眼,由月夜的兰竹联想到《楚辞》中的湘君和湘夫人,联想到有关湘水的种种传说……这一切,连同兰竹的芳香,都交织在渺茫的烟水之中。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雨霁图》赏析
潘天寿《雨霁图》 1962年生宣纸、设色 141cm×363.3 cm。钓鱼台国宾馆藏
潘天寿作画气势雄阔,常有破常规、创新格之举,在《雨霁图》中可见一斑。此图不采用常见的平远小景,而以近景表现,在布局上可谓构思奇巧,不拘一格。画家在丈二的巨横幅上通过对古松、巉岩、山花野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古松老干刚劲如铁、苇叶生机勃发,清灵婉秀,与象征力量的苍松形成强烈对比。溪流对岸,雾气蒸腾,种种景象烘托着雨过天晴之景象,大片留白给画面营造虚实,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赏析
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纵150.8厘米横359.6厘米1962年作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是潘天寿把岩石和野花作为主体的很有代表性的大幅杰作,是他数十年生活经历的集中的抒情写照。画上爬在岩石上的两只青蛙很为别致,它们的出现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气。前面那一只还似乎若有所思呢。它们身体的青灰色与设色绚丽的山花形成对照,真实地表现了荒野山景中大自然有声有色的戏剧,处处有景有情。
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灵岩涧一角》赏析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1955年作纵116.7厘米横119.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美术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露气》赏析
潘天寿《露气》1958年作纵130厘米横15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美术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赏析
潘天寿《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1950年作纵47,。5厘米横37.2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荷塘图》赏析
潘天寿《荷塘图》此画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纵观他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精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融入了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堪欣山社竹添孙》赏析
潘天寿 《堪欣山社竹添孙》此幅凝重生辣,粗中有细,生拙而不霸悍,有毛笔画难到之意,雅静而非雅致小巧,有笔墨而无笔墨痕,此者为指画和笔画共同所求的笔墨最高境界。故张立辰、梅墨生亦称赞道:“此作之线如屋漏痕,如其自谓: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雅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蝴蝶寿石》赏析
潘天寿 《蝴蝶寿石》此作体现了潘天寿一贯严谨的构图特点,寿石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稳妥而厚重,与轻盈的蝴蝶对比鲜明,右边的山菊和竹子对画面进行了点缀,也平衡了构图。画面中仅以浓墨画蝴蝶,既突出了画眼,也与全图的赭石和花青色非常般配。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黄花灯影古重阳》赏析
潘天寿 《黄花灯影古重阳》此作靠椅的方形结构与菊花的圆浑结构甚至是一灯如豆,都是以“构建大厦的法则”来营造而追求自己的格调,凸显画家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设色上,调和花青、赭黄、橘红,而以焦墨统筹其间,使整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但又丝毫不显突兀和冲突。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微雨蔷薇》赏析
潘天寿 《微雨蔷薇》此图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是潘天寿青年时期的作品。此“睡鸟图”是潘天寿花鸟画中比较习见的知名题材。其在用墨上,全局的色彩节奏分明,蔷薇用色彩,苔点用淡墨,竹叶、竹枝浓淡相破,墨色变化微妙但全局的色调关系响亮明确,绝无闷、塞、花、空之弊。用笔刚劲,纵横驰骤、老辣酣畅,诗人在惨淡经营、成竹在胸之慨的同时,又得到解衣盘礴、元气淋漓的审美感受。正如他的自作诗“一天微雨老蔷薇”,画出了雨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致。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曲柳春燕》赏析
潘天寿 《曲柳春燕》中三只小鸟相互拥簇在枝头,两只背对观者,一只飞跃枝上。虽然身姿各异,但视点都集中在中部,揖让顾盼,好似已经商定,一起分享春色,振翅欲飞了。这一简洁的题材,却勃发著生动活泼的张力,画上树木新发枝条,树干向侧方倔强地生长,又有一侧枝伸向画的中部,给人以力与美的感受。行笔多顿挫,笔锋多转折,方转亦非同圭角,方中有圆,刚劲柔韧,虽弯不断,给人以藏坚劲之力于含蓄之中的感觉,毫无平滑浮躁之气。作品的笔墨之中,显发了潘天寿高超的水墨技巧,赋水墨以有深度、有质感的变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生命感。他在造型上讲究落墨为格,法度谨严,笔不妄下。一只小鸟,通过深浅不同的运墨,在似不经意的墨晕中把鸟儿灵趣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往往成为画中最具精彩的“活眼”。树木著淡墨,湿笔大椽挥洒,一气呵成。草叶等也能运用不同的笔墨,不失质感地自然生成,交相辉映,构成了墨色的斑斓韵律。在水墨氤氲中,营造著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境界,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著生命的价值。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祝寿图》赏析
潘天寿 《祝寿图》作于农历甲子,正是潘天寿汲古发新转折时期的标志性作品。题材吉祥,画面喜庆,系潘天寿为“伯九世伯”大寿所作。然从工致的双勾、淡雅的设色,有悖奔放体貌的风格,可以推断,当为潘天寿用心之作,画面翠竹、灵芝、雅兰轻描淡写,寿石则中锋健毫,随机点染,如屋漏痕,似锥画沙,传统功力,个性风采,相得益彰,显露了20世纪30-40年代潘天寿积极探索期的端倪,也为50、60年代艺术全盛期的到来,点燃了希望之灯。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水墨荷花图》赏析
潘天寿 《水墨荷花图》纸本水墨,此画直幅中堂高144厘米,横79.5厘米,是潘天寿26岁时一幅水墨作品,作于1922年。画中荷花气势非凡,痛快泼辣,如妙龄少女在夏风中翩翩起舞,沿左侧纸边题诗一首”往往来来,娉婷一花花,楚楚背人自为言,侬貌何如女。”此图不但构图新颖,笔墨简而耐看,流畅洒脱,而且诗画相得益彰。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图》赏析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此画把平常难以入画的山间小景通过剪裁摄入画中,从立意、取材、笔墨、构图、设色均给人以耳目一新。图中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突兀、陡峭、坚凝,用笔以苍劲、奇雄、古拙、挺拔、生辣为事。图中山花野草用工笔重色点缀于山石之间形成对比。此图给人的印象是境美意妙,近于壮美乃至崇高。这种风格不光是他的个性,也是近代中国人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审美理想的曲折反映。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新放图》赏析
潘天寿 《新放图》此幅《新放图》却用淡墨画成,独具清雅淡逸之格。《新放图》以指墨画成。荷叶以淡墨抹出,再加淡石绿,斑斑驳驳的效果仿佛雾气笼罩般。潘天寿曾说:“墨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即不薄不平矣,其关键往往在用水用纸之间。”
这片荷叶,笔墨非常丰富,但又十分整体,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荷叶下夹肉并用断断续续地勾出新放的荷花,挺立的花苞和几株水草。整幅作品墨色轻淡,设色柔雅,烘托出清晨薄雾中新荷的稚嫩和清新。此般清逸雅致的风格,在他霸悍阔大的作品中显得十分别致。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鹰石图》赏析
潘天寿 《鹰石图》此幅《鹰石图》,就是潘先生的不朽之作。此画尽显潘先生“体块组合”之精髓,鹰是神来之笔,石是平中求险,整幅画的构图是很绝妙的。巨石方长起棱角,视平线贴近地面,石头的千钧重量和坚硬的质地艺术地表现出来,潘先生巧妙地运用“变实为虚”的方法,只用粗笔纯墨画出石的轮廓,线条中显出凝练沉健,铁画金钩,笔力雄健。石面不皴不擦,唯取其形,将体块转换成了框架,让人对岩石的厚重感一目了然。巨石上方雄踞之鹰,苍老披纷,嘴爪坚硬如铁,居高临下,转侧睥睨,雄视远方。石上绘的最常见的山花野卉,用色多变自然,特别是巨石下侧一簇小花,与巨石形成鲜明对照,阳刚与柔美,硕大与弱小,互为映衬,各显奇妙。左上角威风凛凛之鹰,也与右下角柔美小花形成巧妙呼应,艺术大师往往能化平凡为神奇。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磐石墨鸡图》赏析
潘天寿 《磐石墨鸡图》此图作于1948年,是潘天寿52岁时的作品。《磐石墨鸡图》的磐石处理更为成熟。石头几乎成长方形,在左下角冲出画面,仿佛凿进土中。这一向下的力,制止了整个石块的斜势,稳定了画面。同时起到视觉稳定作用的还有左下角岩边的落款,阻止了下滑之势;右下方的丛草和竹枝、苔点加重了画面右边的分量,也起到牵拉的作用。巨石仅用几根线条勾勒,是十分见笔力和画家对对象的概括能力的。那些勾勒的线条虽然简洁,但一波三折,提按转折中表达了石头之形和质,又有扛鼎之力,生动表现石头的坚牢和韧硬。左上部的墨鸡由一块浓重的墨色画成,在画面中形成大小、虚实、黑白的对比,使画面显得对比强烈。鸡身虽为重墨,然巧妙留出空白,暗示出墨鸡的结构。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松鹰图》赏析
潘天寿 《松鹰图》(指墨画) 1948年作 149×40.5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赏析
潘天寿 《雨后千山铁铸成》 1961年作89.9×45.9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
潘天寿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0×300cm 钓鱼台国宾馆藏。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雁荡山花图》赏析
潘天寿《雁荡山花图》轴水墨设色纸本1963年作,潘天寿纪念馆藏品。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秃头僧图》赏析
潘天寿《秃头僧图》纸本设色 94.8×172CM 1922 《秃头僧图》,潘天寿作于1922年。左上画款为“一身烦恼中写此秃头。壬戌,阿寿。”款旁一枚白文方印为“宁海农民潘天授之章”。这幅《秃头僧图》是潘天寿所作不多的人物画之一,时年二十六岁的潘天寿正在浙江孝丰县教书,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上,一位燃香默坐的老僧用大笔勾勒,一气呵成,行笔中墨色多变,意在抒写画家此时此刻“一身烦恼”。从个人风格上讲,潘天寿那时虽然年轻,而且主要靠自学,但其用笔的奔放遒劲和大气的格局,已经显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格调。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烟雨蛙声图轴》赏析
潘天寿 烟雨雨蛙声图 中国画(指墨) 68×135cm 1948 《烟雨蛙声图轴》,是潘天寿1948年创作的众多设色指墨作品中的一幅。隶书款识“一天烟雨苍茫里,两部仍喧鼓吹声。三十七年中秋,寿”隐于树下石体中,颇为规整清俊。而行书款识“懒道人寿指墨”则是狷狂恣意,与之形成对比。落印方面,同一内容的“潘天寿印”却以朱文白文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朱文落于隶书款后,使其更显清丽;白文落于行书后,却极其沉稳。这种布局,不能不体现作者在构图上的“良苦用心”。画中另外两枚印章均为朱文,“阿寿”在行书款识中间,另一枚“宠为下”则在右下压角。 潘天寿在构图上找到了许多自己的方法,首先是“方形体块的运用”。方形的特点是稳定、饱满、沉重、坚实。潘天寿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方形体块,显然是为了获得阔大沉雄的力量感。潘天寿性格厚重倔强、气度宏大,1930年代便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面目,追求奇崛苍古的格调。他在这幅作品中,开始将大块方形岩石作为近景。他特有的以岩石为主体的构图组合在1940年代就已经形成。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猫石芭蕉图轴》赏析
猫石芭蕉图50年代设色、指墨237.5×120CM 《猫石芭蕉图轴》,创作于1950年代,指墨图轴。款识“雷婆头峰寿者指墨”下缀以“阿寿”与“潘天寿印”。左下朱文印“强其骨”如常压角。另有朱文“寿”隐于上部芭蕉间,更显其韵味。 用指头作画和用毛笔作画各有优缺点,如指头不能多蓄墨,长线须用短线连接,不能一气呵成等等。但这些恰恰使得线条似断非断,似续非续,断断续续,曲曲直直,粗粗细细,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幅作品中的蛛网,就体现出指头画线的特点。潘天寿用扛鼎的指力表现了蛛丝柔韧的质感,非有过人的功夫不能及此。潘天寿的指墨画不愧是高其佩以后的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焦墨山水图轴》赏析
潘天寿 焦墨山水图轴 中国画 183.3×66cm 1953 《焦墨山水图轴》。在这幅创作于1953年的作品中,也有一个较长的题款:“个山僧曾题其所画焦墨松石曰:此快雪时晴图也。今予偶作山水,山间树间寒白似积太古雪,亦可以个山僧题松石语题之,然画材意境则全“不”同矣。原画事须在不同间求同,黑白间求致,此意个山僧已早知之矣。'全’下脱'不’字。癸巳炎暑作此,以为清凉之药。寿并识。”整个题款虽占据作品的上部空间,却不觉拥挤,且书写之势随山形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更显生动。另外,图中印章共有四枚,白文印“潘天寿印”、 一朱一白的“阿寿”和朱文印“强其骨”各居其位,共同形成整体章法。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铁石帆运图轴》赏析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中国画 249.5×242cm 1958 《铁石帆运图轴》,又名《烟帆飞运图轴》。潘天寿作于1958年,是由二张八尺整纸拼成的巨作。作品上部横款为“无穷煤铁千山里,浩荡烟帆飞运来。”画款右边一枚朱文印为“寿康宁”。作品左边一长款为“偶以八尺笺两纸作烟帆飞运图,景物不多而幅面殊宽,因运大秃笔以宽布置,成后自视,深觉一笔一墨间无处不现粗鲁矣,奈何。五八年戊戌,大颐寿于西湖止止堂”。款旁上中下依次三枚印章,上一枚白文小方印为“天”,中间一枚朱文长印为“阿寿”,下部一枚白文方印为“潘天寿”。另一竖行短款为“新安江西铜官铁矿石以帆船下运,有此意境。颐者寿又题。”款下一枚朱文长印为“潘天寿印”。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圆印为“宠为下”。此巨幅《铁石帆运图》,近坡为起,巨石为承,转出巨松,合于题款,气机丝毫不漏。观其拳头形的巨岩、垂天之云般浓荫蔽日的擎天巨松、游龙般的粗干和卷曲不穷的虬枝及层层叠加的焦墨松针,委实美不胜收。整幅作品为壁立的山岩塞满,然而潘天寿也只画山岩的轮廓结构,再染以赭石色以增加其整体性。画面在前面浓黑的松树对比下,拉开了空间,使画面显得十分开阔而大气。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抱雏图轴》赏析
潘天寿 抱雏图 中国画(指墨) 151.5×48.5cm 1961 《抱雏图轴》。潘天寿创作于1961年秋,指墨。款识“婆鸡婆鸡喌喌呼,毛羽鬅鬙喜抱雏。此是农家寻常事,莫嫌(言)生息属陶朱。以熟纸作指画,殊嫌运指运墨平板少变化耳。六一年秋,雷婆头峰寿。”前端落朱文印“阿寿”,另一款识“'言’字误'嫌’,寿又记”则是款尾缀朱文印“阿寿”和白文印“潘天寿”,最后以一方朱文印“未能陈言务去”压左下角,使得整体的章法布局合理有度。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常以鸡为题材,但用指墨画鸡却是很少。而在此幅画作中,潘天寿用指墨法画鸡,呵护小鸡的家鸡用墨凝重生辣,渗透着劲健的力量感,对羽毛的表现是利用纸的漏矾之处使墨色增加变化,造成浑厚的感觉。三行款书由上端直下,颇有气势。这件作品的题款与1948年创作的《盆兰墨鸡图轴》中的题款略有不同,但构图和内容已有很大区别。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晴霞图轴》赏析
潘天寿 晴霞图 中国画(指墨) 178.5×148cm 1961 《晴霞图轴》,约作于1961年,指墨画。右侧以行书题诗“晨曦新逗雨初晴,花光日色红模糊。乍醒倦眼未全苏,叶样罗裙花样脸。推篷闲梳洗,照影唱吴趋。”将雨后初晴时的荷塘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清丽婉转,饶有子夜吴歌遗韵,堪称咏荷绝唱。紧跟的落款“铁岭高且园作指画喜用生纸,以其能得枯湿之变也,寿记”,则记录了潘先生作画时的心得。该款识落印两方,均为朱文,分别是“阿寿”与“潘天寿”。左下方落“晴霞”二篆并题款“雷婆头峰寿者指墨”下缀白文印“潘天寿印”。 潘天寿特别喜欢为西湖的映日荷花传神,那些鲜红的花朵和浓黑的荷叶互相辉映,别有风神。画上三片荷叶,墨法各不相同,或用大泼墨,或用焦墨,或用湿墨,形态各异,神采焕发,达到了“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的境界。水面缀以浮萍、水草,一片清朗静幽的境界。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夏塘水牛图卷》赏析
潘天寿 夏塘水牛图 中国画(指墨) 142.7×367cm 1960年代 《夏塘水牛图卷》,潘天寿作于1962年。左上题款为“雷婆头峰寿者”,虽未题明指画,但作品中部一枚“指头禅”朱文印表明这应是一幅指墨作品。款下一枚白文方印为“潘天寿印”。右下角有两枚朱文印,一枚方印为“潘”,另一枚圆印为“宠为下”。 潘天寿一生画过多幅水牛,如1949所作《耕罢图》、1961所作《春塘水暖图》等,都取此材。这幅丈二匹水牛,牛身用大泼墨画成,淋漓厚重如同山岳。而水纹用线,则圆转流动,轻松活泼。对岸山石,用墨线勾勒,只施淡色,以突出牛的形象。全画舒展稳重,尤其是墨色丰厚而有变化,是指墨画中的巨幅精品。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雄视图轴》赏析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雄视图轴》,潘天寿约作于1964年。落款“雷婆头峰寿者指墨”题在呈倒三角的石岩上,画款旁有二枚印章,一枚朱文印为“阿寿”,另一枚白文方印为“东越潘天寿”。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左上一枚朱文印为“潘大”。 这是一幅身份典型的潘天寿经典作品。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潘天寿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的。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映日图轴》赏析
潘天寿 《映日图》轴 161.5×99cm 1964 作,创作于1964年。该图轴款识简单,“映日。雷婆头峰寿者画”为常见的隶行结合形式,下缀白文印“东越潘天寿”,左右下角均有一枚朱文印“阿寿”与“不雕”。 这幅作品构图非常严谨,无论从平面分割的角度,还是从气机开合的角度,都可以作为潘天寿构图艺术的范例。就笔墨而言,亦可作为典型。此画的笔墨基本是两种形态:一是墨块,包括下部最大的泼墨荷叶、上部露出的荷叶以及右下角的苔点——三者面积相差悬殊,本身就已形成节奏。二是墨线,荷叶梗与水草以及款字,长短粗细也不一样,本身亦已成节奏,而墨块与墨线又形成画面对比的主调,显得强烈、单纯而有变化。通观全画,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连印章大小与位置也精心考虑,与荷花的红色形成相应。潘天寿作品构图的严密性于此可见一斑。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梅月图》赏析
潘天寿《梅月图》(指墨) 182×152cm 1966 《梅月图轴》,创作于1966年1-2月间,指墨作品。该图轴共用印五枚,分别为位于款首的朱文印“阿寿”,行书落款中部和下端缀的白文印“天”与“大颐”,左下的白文印“潘天寿印”及右下角的朱文印“一指禅”。隶书款识“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独成一诗,将梅树的高古顽强与环境的严寒冷恶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营造出一派孤傲而四顾苍凉的境界。而款识“一九六六农历乙巳黄梅开候,东越大颐寿者指墨于雁荡山片石居。雷婆头峰寿。”以小行书书写,使得隶书款识不至失于孤单。在这幅几乎正方形的画面上,一株粗大老梅树的虬枝铁干成S 形横过画面,成为画的主体。潘天寿用了很多笔墨着意塑造了树干的苍老刚劲,而只在树梢上画了几朵小小的淡红色的梅花,很不引人注意。在花的后面,却画了静夜的圆月和淡墨画成的夜空。环境是那样冷峻,然而又有一些温暖,微微淡黄的月色,和稀少而娇艳的几朵梅花。自然力量的不可躲避,冰刀雪剑的严重摧残,从梅树的粗干上强烈地表现出来,而那树梢上的几朵小花,却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也更衬托了生命的美丽。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江山多娇图》赏析
潘天寿《江山多娇图》轴72×30cm 1959年《江山多娇图轴》,又名《江山如此多娇》,潘天寿作于1959年9月底。款识“江山如此多娇。五九国庆献礼。寿。”题于画面中部,款下一枚白文方印“潘天寿”。这是一幅以领袖诗词为画目向国庆献礼的作品,面对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潘天寿选用了空勾无皴这种单纯的造型方式;线条是传统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在表现与爱国有关的意义时,可以成为一种明朗而带有装饰性的造型方式;大青绿设色也是希望将富贵、艳美这一传统象征含义融入主题表现之中,以达到在设色上“淡而有深沉,艳而能清雅”的效果。通过江中泛舟的处理方式,加重画面凝重静穆的气氛和特殊的历史感。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梦游黄山图轴》赏析
潘天寿《梦游黄山图》轴247.2×46.7cm 1936年《梦游黄山图轴》,潘天寿作于1936年10月23日。画上端题款“重向莲花峰顶行,海云无际夜无声。平原笔力华原墨,如画千山铁铸成。石险径悬银汉上,天青花放海云春,何年得遂名山想,野鹤青松友此身。丙子古重阳,夜梦重游黄岳莲华,峰峦奇绝,即记写之,并系小诗。懒寿草草。”画款旁二枚印章,一枚朱文小方印为“潘天授”,一枚朱文圆印为“寿”。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木鸡”。在这幅画作中,连绵的山脉并不出现黄山千峰耸立的奇景,而他托梦神游之地是大千世界的开阖变化,一如黄山烟云,不可端倪。作品构图新奇怪诡,近处一株巨松从下往左上伸出画面,又在画腰处折回画内,显得倔强执拗;一道千级台阶从天而降,标示着黄山的险峻,亦暗合梦的感觉,这是潘天寿在《江州夜泊图》的变体中研究出来的画面构成要素,是“变实为虚”的进一步运用,这种构思极为精到,同时也突出地展现出潘天寿对险峻健拨的审美意向的追求。而款识中的“如画千山铁铸成”亦成为后来潘天寿一再表现的美学思想。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浅绛山水图》赏析
潘天寿《浅绛山水图》轴107.9×109cm 1945年 《浅绛山水图轴》,潘天寿作于1945年。全幅作品共有二处画款,右上角为“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万家楼阁参差起,半入晴空半入云。江上千樯集海凫,上通巴蜀下姑苏。似曾相识浔阳路,夜泊船留司马无。三十四年辛夷开候,捡旧箧得此罗纹纸,即草草成之,不知落谁家格法也。心阿兰若住持寿。”画款旁有二枚印章,一枚朱文印为“天寿”,另一枚白文方印为“懒道人”。左下角隶笔画款为“感事哀时意未安,临风无奈久盘桓。一声鸿雁中天落,秋与江涛天外看。秃懒。”画款旁一枚白文印为“潘天寿印”。右边中部有二枚印章,一枚朱文印为“阿寿”,另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此幅作品的开阔饱满的方形构图已具有潘天寿的个性,是他确立个人成熟风格的一个标志,从大的结构布局到笔墨细节,几乎无可挑剔。尤其是中央以单线勾勒出主体山石,山体仅以枯硬简略的皴法处理,无苔点,成为极具个性的图式语言。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晚风荷香图》赏析
潘天寿《晚风荷香图》轴150×42.7cm 1954年《晚风荷香图轴》这幅作品创作于1954年初夏。款识“晚风暗递芰荷香。写苏州道中所见。甲午初夏,大颐天寿并题”点明了创作的动机和时节。紧随款识落下的是白文印“潘天寿印”,而另外两方朱文印“阿寿”与“寿”则隐藏于画间,更显其落印的巧妙。
此图体现了潘天寿对“静美”境界的独特见解。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月夜荷塘图,茁壮的荷叶和花蕊满心的荷花,让人感觉到荷香飘溢于画面;茂郁的河草倒向一边,表现出晚风吹过水面的景色,以一动反映一静,宁静之美耐人寻味。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微风燕子图》赏析
潘天寿《微风燕子图》轴 指墨 180×47.5cm 1961年。《微风燕子图轴》,作于1961年秋作。题款体现了潘天寿“书多画意,隶书为基”的一贯做法,一隶一行,清疏秀丽,自然而恰到好处。印章四枚,分居三处构成三角之势。朱文印章“天寿”居于画轴顶端,同是朱文印的“止止室”则于左下压角。而位于右下款识处朱文“阿寿”与白文“潘天寿”,上下大小不一,在构成整体的同时也自成一势。
此幅作品是潘天寿指墨佳作之一。作者在上端题款曰:“久未作指画,运指如运未练之兵,寿记”,作者似觉得不够自如随意,但细观作品,却是精到严谨,无一败笔。下方树干向右上伸出画外,又从上部折回画内,以使气脉与画外相联,又用长款拦住气机,不使气散。两只燕子,临风翻飞,增加了画面的活泼气氛,上端横款“微风燕子斜。杜少陵诗句。六一年辛丑木樨馨里,寿”,也起关联全局的作用。整幅作品处处可见画家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