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的评价如何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本文共4772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2021年5月27日,一场面向全市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发布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举行。市委分管领导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机关各业务科室、全市中小学校长及部分骨干教师代表参会。同时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督导处、教科院的领导以及疆内12地(州、市)教育局分管领导、负责质量监测的业务部门专家、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

今年,克拉玛依全市近3万名学生参加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通过科学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充分的研究讨论,形成了克拉玛依市2021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宏观层面指明了教育评价的方向。今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要点。这两个关于评价改革的重磅文件先后发布,为我们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局长李国莲发布2021年克拉玛依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克拉玛依的教育不仅在西部是领先的,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曾在数年前的一次考察中如此评价克拉玛依的教育。克拉玛依的教育综合质量监测及基于监测结果的教育改进工作已经推行了6年,6年的监测为区域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区域、学校、教师、学生都获得了“质”的发展。
“克拉玛依的评价实施完全改变了我对西部地区的整体印象。”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说。在他看来,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养,因此,唯有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出发点,我们才能有效开展对教师、学校及区域的评价。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当下,们必须读懂评价背后所隐藏的话语,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工具驱动学校、教师和学生迈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6年教育综合质量评价如何撬动区域发展?

2014年,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着力构建了“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积极探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6年的时间内,克拉玛依不断地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来推进区域教育深化改革:

区域和学校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的决策并精准实施,有效提升管理办学质量;市、区两级教研员以监测结果为依据,精准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局则基于监测结果开出“问题清单”和“增值清单”,一方面及时解决不良问题,另一方面肯定学生进步程度和学校努力程度,助推教育公平。

在胡卫平看来,克拉玛依的教育质量评价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在《方案》和《指南》发布之后,克拉玛依教育局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校长及骨干教师认真研读,深度领会文件的要求。此外,区域教研室、学校、教师等各个层面都基于评价结果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整体盘活了区域的教育生态。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

而涉及到评价本身,克拉玛依的教育质量检测指标较为全面,包括品德认知、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学业负担、师生关系等,涉及德智体美劳各个维度,同时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学科(小学3门、初中6门、高中8门)。“学科监测的种类之多在国内少有。”胡卫平指出。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在义务教育阶段覆盖从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群体,高中覆盖高一至高二的学生群体,评价覆盖的全面性在国内同样也是罕见的。

而这些特点对直接反映出克拉玛依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

当然,在胡卫平看来,克拉玛依的评价依然存在提升的空间。例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对学科的监测应该更多监测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更应该监测学科思维,而非学科知识。此外,还要进一步分析测评所反映出的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要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改进和质量提升工作。

评价最根本的是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最根本的是评价素养

要想深度理解《方案》和《指南》中的要义,读懂当下教育评价改革背后隐藏的话语,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如何把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宏观目标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具体化,立足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2017年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2019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同样也是聚焦素养。而当下,中国的学生培养质量尚存在学业负担较重、身心素质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内在动机缺乏等问题。

以内在动机为例,2017年中国科协对全国23个省、区、市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仅有7.3%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当科学家,并且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对数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四年级88.1%,八年级67.9%,从小学到初中,比例呈下降趋势。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来理解国家评价改革,最终归宿是立德树人。评价最根本的是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最根本的是评价素养。”胡卫平指出。
“立德树人”提出了要培养什么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方案》中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评价,严格学业评价,对“五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素养的视角出发,对学业质量的监测就必须要监测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科的学习之后所获得的品格与能力,即学科的育人功能。
以数学学科来举例: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要点,包括了品格和能力。而要想监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厘清数学能够培养的品格以及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在胡卫平看来,数学最核心的素养有三个:抽象概括、逻辑推理 、直观想象。这三大素养与学生形成数学学科能力紧密相关。
又例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这四大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进阶关系。无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评价中都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发展学生相应的素养。
因此,区域、学校和教师唯有深度理解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监测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如何基于评价有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而质量提升的基础是对问题原因的深度分析。这就需要基于监测结果深度分析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评价最根本的是评价学生,而教师是影响学生最根本的因素。”胡卫平指出。
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先进的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能力和良好的教育行为。而这其中影响学生发展最核心的是教师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质量测评中需要监测教师的能力,如此才能找到学生发展问题的深层原因。“如今国家要求监测的主体是县域、学校和学生,我建议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将对教师的监测也放在重要的位置。”胡卫平说。
胡卫平教授团队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了包含五大测评体系在内的基础教育综合质量测评体系,并开发了测评系统。评价体系高度贴合国家《方案》及《指南》的整体思想,全面、系统落实评价方案中的关键要求,涵盖教育质量提升的各个关键要素。其中,在对区域进行教育质量测评的时候主要涉及到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教师专业素养测评和学校创新指数测评三大方面。
这其中,教师专业素养测评包含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四个维度,凸显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监测。
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方面则独创性地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测评体系,能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进行系统测评。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唯有对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监测才能寻找到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对策。

学校的创新指数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评判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学校创新指数测评基于国际前沿领域研究,从学校创新环境指数、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指数、学生创造力指数、学生创造性倾向指数、学生创新学习指数五项指标全面监测学校创新指数。
基于监测数据,测评分析系统实现了对测评结果的全面分析,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精确诊断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供学校更加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例如,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品德素养、深层动机、成就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能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对学生综合素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育能力,其次是教师师德和教学反思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相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基于评价结果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思维型教学是一个重要抓手,思维型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强调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激发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无论是在课程还是教学中都需要做到“三适应”和“两遵循”。
“三适应”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适应学生的知识经验;第二,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即思维水平;第三,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
“两遵循”指的是遵循学科规律和学习规律。遵循学科规律要求教师把握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遵循学习规律要求教师了解学习的本质(思维)、学习的条件和学习的过程。
在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的三层级活动课程体系,基于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建构了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模式,基于《方案》和《指南》中的整体要求,从不同的维度来推进落实教育质量的提升。
例如,《指南》中在“教师发展”考察要点中指出要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模式,在三年内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螺旋式上升地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当下,基于素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我们唯有更深入地理解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质量评价,也唯有基于素养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系统培养学生和教师,我们才能真正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