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是人生良方
老子有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这是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刚柔并济,达到矛盾统一的局面,“雌雄同体”才是最佳。
简单来说,和有棱有角,横冲直撞的人相处,不太舒坦。
同样的,和一个满嘴阿谀之词的人交往,危险重重。
人的一生,无非就两件事,做人与做事。
如何能在繁杂的人际关系中活得游刃有余,不见得要富甲一方,也不见得要八面玲珑,但一定要懂得方圆之道。
做人,方中有圆,做事,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才是人生良方。
1
谭嗣同曾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谭嗣同口中这位善用方圆之道的香帅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为官,公私分明,刚正不阿;可是为人处事却又很圆融。
他任山西巡抚时,票号的孔老板表示送一万两银子“表示表示”,张之洞断然谢绝。
可是没过几天,他又去找孔老板要银子。
原来,山西受罂粟之害,民不聊生,张之洞决心铲除罂粟,让百姓重新种粮。
可是改种需要五万两银子,官府根本拿不出救济款。
孔老板答应捐款,但是有两个条件:
一是要张之洞题写一块“天下第一诚信票号”的牌匾;二是捐个候补道台的官衔。
张之洞左右为难,自己对票号并不了解,怎么能说它就是天下第一诚信票号呢?更何况,他认为捐官会扰乱吏治。
不答应,没有钱;可是答应了,有违自己的准则。
经过反复思量,张之洞终于找到了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答应题写:“天下第一诚信”的牌匾,代表天下第一重要的美德是诚信,但不代表泰裕票号的诚信是天下第一。
另外,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朝廷都规定:捐四万两可得候补道台。而且,捐官就是挂个空名,没有实权。
张之洞满足了孔老板的要求,拿到了五万两的救济款。
做事的方法有多种,但能把事情做得皆大欢喜,还需要点“手段”。
有时候,圆融灵活一些,不仅方便别人,也能帮助自己。
圆,不是圆滑世故,它是一种考虑周全,一种圆融灵活,一种圆满解决问题的大智慧。
2
清华老教授叶公超在《忆梅校长》中写道,梅先生是“外圆内方的人,不得罪人,避免和人摩擦;但是他不愿意作的事,骂他打他还是不作的。”
这位梅校长就是梅贻琦,他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此后31年,一直服务于清华。
梅贻琦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能力所至,更因为梅校长人品过硬。
梅校长虽身居高位,却行为克己,处事严谨。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等高校在昆明设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璧和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都想进联大附中读书,没想到龙国璧名落孙山。
龙云特别生气,他认为:自己没少给联大支持。孩子读书这么点小事,梅贻琦怎么就不肯卖个人情?
他派秘书长去找梅贻琦,可是这位秘书长却很为难。
因为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未被录取。
梅老特别嘱咐秘书和招生的老师,凡是要求破例录取的信件,不必转给他本人,一律按规定办事。
担任校长17年,梅老没有因为个人关系招收一个“自己人”。
身居高位,还能保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操守,是大家之风范。
老人常说:方是做人的脊梁。一个人只有方方正正,才能坦坦荡荡,也才能千古流芳。
就好比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一身正义,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底线,也才能笑傲群侪。
方,不是固执己见,它是一种正义凛然,一种力量源泉,一种让人心生敬佩的大智慧。
3
唐朝的理财大臣刘晏,就是善用方圆之道,从而官途顺畅。
当年的安史之乱,几乎震碎了唐朝盛世,唐朝经济濒临崩盘。
玄宗皇帝寝食难安,一时无良计。此时,刘宴临危受命,成了唐朝中央财政经济指挥官。
他一上任,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成效甚显。
但是,改革之路,险阻重重,他掌管全国赋税工作要职,权重财雄
朝中高官大臣觊觎这些事少钱多的职位,一心想要安排自家子弟上任。
刘宴知道这些膏粱子弟空有一身名头,却毫无实干之策,万万不可重用。
可拒绝了这些大官的请求,轻则自己丢了官职,重则性命堪忧,这可让刘宴犯难了。
如何不得罪朝中大臣,又能让有才干的人得以重用呢?
刘宴冥思苦想后,想到了一计,凡事推荐来的权贵子弟,他一个也没拒绝。
但却没分配实质性工作给他们,一切事物皆由有才干的官吏来做。
如此一来,宦官子弟也乐得清闲,权贵们也觉得刘宴给他们足够的面子。
而那些干实事的官吏,本身也不是正途出身,升官机会渺小,只要给他们足够的俸禄即可。
聪明人,皆为如此,懂得用官满足贵臣,用钱满足有实干之人,自然官运亨通,无往不利。
人生阻力面前,如果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相反,如果圆滑世故,八面玲珑,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仕途不畅。
人生在世,当懂得方圆之术,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4
曾国藩曾说过:“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为人处世,无非三种情况:或方,或圆,或方圆相济。
做人,要方中有圆,讲究方法和技巧,让自己进退自如;它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以万变应不变。
做事,要圆中有方,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它不是呆板教条,而是以不变应万变。
只方不圆,容易招惹是非;只圆不方,容易迷失自我。
只有方圆相济,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End-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苏苏小主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苏苏小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