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医这样治哮喘
春末夏初,是哮喘高发病率的时间,正值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到来之际,让我们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哮喘的。
中医这样治哮喘
中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经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因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此,哮喘病是肺、脾、肾三虚之症。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哮喘的呢?
哮喘的治疗,总体上来说,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证候: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主治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当代名医程门雪认为此方是治哮证之祖方。
2.热哮证
证候:咳呛阵作,气粗息涌,喉中如痰鸣吼,咳痰黄粘,咯吐不利,胸膈烦闷,汗出口渴,面赤口苦,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处方: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证候:喘促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微、自汗怕风,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平喘。
处方: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
证候:喘咳痰多而黏稠,咯吐不爽,痰鸣,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
3.肾虚证
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心悸腰酸,或畏寒、自汗、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味如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又:中药方剂:神秘汤
组方:麻黄15g ,杏仁15g, 厚朴15g, 陈皮15g, 甘草10g, 柴胡10g, 苏叶10g,
适应症:用于呼吸困难痰少而兼有气郁的支气管哮喘。
方解:麻黄发汗;祛风寒;治喘息;杏仁和麻黄协同;治风痰咳喘;陈皮顺气逐痰;厚朴利气镇静,兼痉治喘、苏叶去风寒解表;厚朴下气;柴胡祛表里之热,祛胸胁之邪、消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解郁顺气。
麻黄为固表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柴胡清热厚朴为理气药。 附记:本方对喘息和肺气肿,有良好疗效。
又:治疗哮喘,按压三个穴位
一.云门穴 位于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当双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穴。云门穴的主要作用是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能肃降肺气,清肺理气,泻四肢热,治疗咳嗽,气喘,胸痛。
二.中府穴 云门穴下一寸便是中府穴,中府穴为肺经募穴,其功能是募集其他脏腑传来的气血物质再输送给肺经,能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治疗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等。
以上两穴做法:每天早起后、晚睡前,端坐,以大拇指或食指分别按摩中府穴、云门穴各10分钟左右,然后再由中府穴向上直推至云门穴10分钟,力度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每天2—3次,坚持规律按摩,方可收到效果。
三.掌小横纹 哮喘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气促喘急、喉中痰鸣等,此时应通过宣肺、降气化痰达到定喘、控制症状的目的。中医认为,人手掌上的掌小横纹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作用,是治疗急性哮喘、百日咳、肺炎要穴。
取穴:掌小横纹位于掌面小指根下一条细小纹路处。
做法:用中指或食指按揉掌小横纹,每次100~50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