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二十三期精彩回顾:《赵氏孤儿》的流变与改编
1
最初的模样
《左传》
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的文本记载是在《左传》中。
故事的第一版本记载于《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即晋灵公做事不合乎君道,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很讨厌他。晋灵公派刺客刺杀赵盾,刺客认为赵盾是好官,杀之不忠,但不履行国君的命令又是不信,遂自杀。第二次,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埋伏甲兵恶犬,欲杀赵盾。赵盾手下发现,护其逃走,晋灵公手下也有曾蒙受赵盾恩情的士兵倒戈,保护赵盾逃亡。
赵盾还未逃出晋国国境,他的弟弟赵穿诛杀晋灵公,赵盾返回,迎立新国君,自己仍为国卿。
这个版本写的是君臣冲突,只有“赵氏”,至于“孤儿”,连影子都还没有……
故事的第二版记载于《左传·成公八年》:
“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这一版出现晋景公灭赵氏家族的记载。庄姬在赵朔死后,与赵朔叔叔赵婴齐有私情,赵婴齐的兄弟赵同、赵括出面干预,使赵婴齐流放并死于流放地,从而掌握赵氏权力。庄姬为了儿子赵武的利益,向哥哥晋景公进谗,说赵同、赵括要谋反,与赵家有仇的大臣为之作证,晋景公借机清除了赵氏家族。赵武被庄姬养在宫中,同年在韩厥的劝谏下,赵武被景公立为赵氏继承人。
这个版本是赵庄姬与赵武这对孤儿寡母与赵氏家族的权力之争。晋景公是赵庄姬所借之“刀”,晋景公也借此去掉权臣。
2
司马迁的改编
《史记》
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两处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
第一处在《晋世家》里,基本延续了《左传·成公八年》的叙述;
但在另一篇《赵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洋洋洒洒近千文,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是后来的人们所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基本框架:
晋景公三年,司寇屠岸贾向赵氏家族发难,以“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为由,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将赵氏族灭——赵朔之妻庄姬产赵武(赵氏孤儿),藏于裤裆逃脱——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救孤,以他人之子“李代桃僵”,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与假赵武一同赴死——程婴带真赵氏孤儿隐匿山中15年——韩厥劝说晋景公恢复赵武爵位,赵武、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将其族灭,孤儿复仇。程婴自杀以报老友。
01
改编情况
02
司马迁为何作此改编?
田雯老师认为: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对赵氏孤儿故事的改变与其个人生平和遭遇有关,司马迁曾因为替李陵将军辩解触怒汉武帝,他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一万余匈奴兵,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认为“死节”和为了实现理想“忍辱负重”地活着相比,后者更难,也更有意义。他在《赵氏孤儿》中塑造了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个人物,让他们一个死节,一个背负“卖孤求荣”的骂名保孤、立孤,就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自己面对遭受腐刑的奇耻大辱,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对于悲剧英雄的不公命运,他既悲愤,又同情,也许这是他不惜笔墨改写赵氏孤儿故事的缘由。
3
元杂剧的改编
纪君祥《赵氏孤儿》
01
剧情介绍
此剧主题是“复仇”。剧中写赵盾全家被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也被逼自杀,其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剧中多次写到保孤目的是“等他长立成人,与父母报仇雪冤”。赵朔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时,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杵臼藏匿了他。公孙与假孤儿被害,真孤儿得以保全。二十年后,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02
03
为何作此改编?
元杂剧《赵氏孤儿》产生的时代,正是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屠戮式的征服、无顾忌的掠夺、跋扈的统治、种族歧视的压迫,使得被武力压迫与血腥威胁的人们,心里怀着更强烈的反抗愿望与复仇情感。故事中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以自己的儿子替换赵氏孤儿、孤儿成为仇人义子等情节的改编,也是因为戏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要求更加紧凑的情节、更尖锐的矛盾冲突、更大的戏剧张力,引发更强的情绪共鸣。
04
讲者之慨
4
国外传播
伏尔泰《中国孤儿》
01
02
5
现代话剧改编
两部《赵氏孤儿》
01
02
6
电影的改编
陈凯歌
吴戈《<赵氏孤儿>的文化改写:古代/当代/中国/外国》,《戏剧艺术》2004年第3期;
陆绍阳《文本改写与精神的自我矮化——评<赵氏孤儿>》,《电影批评》,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