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译本|《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英〕伯特兰·罗素 著(1992年)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Human Society in Ethics and Politcs)〔英〕伯特兰·罗素 著,肖巍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封内折页)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 序


出版一套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我们素有此愿,但碍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近几年来,一些同志已经努力译出了一批国外伦理学专著,但毕竟力量分散,也难见系统。现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面组织并承担出版,这套丛书方得以陆续问世,这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庆的好事。

中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伦理思想一向发达,特别是值此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期,伦理学更有勃兴之势。为了迎接和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繁荣,最重要的当然是研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现象,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人们的精神境界的规律和方法,这是我们的主要着力点。但是,也有必要整理我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有必要借鉴国外从古典到当代的各种独特的伦理思想成果,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两翼。

这一套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我们力求选入已有定论的古典名著和有较大影响的当代专著,包括较好的伦理学史和教科书;   在翻译上,则力求做到文从字顺,不走原意。我们不仅希望伦理学专业的同志,也希望其他研究领域的同志来参加这一工作。本着贵精勿滥的原则,准备一年先出两三本,积数年之功,想必会做出较大的成绩。

国外的伦理思想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处理的道德问题和依凭的价值观念,跟我国目前的情况均有不同,所以,一番批判改造和消化吸收的功夫自然是不可少的。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带着中国的问题去阅读这些书,并从中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启发借鉴,这也正是我们出这套丛书的希望所寄。

罗国杰  郑文林

1986年4月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译者前言


大凡欣赏伯特兰·罗素(1872-1970)的人总不免每每念及他那博大而宽厚的胸襟,清新而思辨的文风,晓畅而风趣的文笔。也许是偏爱罗素伦理思想的缘故,在读他那溢满激情的文字时,我耳边似乎总是缭绕着“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这文字,不,这音符,令我的心地光明澄静,缓缓入圣,任凭思绪徜徉在罗素耕耘过的土地上。

天地鸿蒙荒凉,宇宙宛宛氤氲,我们不能妄想把自己扩充为六合八方的空间,但我们却可以用爱心包容生生息息的万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普遍的爱是关于这个世界我所希冀的一切事物的原动力。” 这句话是罗素讲的,但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乃至芊芊芳草的希冀?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罗素的步履几乎遍及了各个领域: 数学、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教育等等。然而,他的长寿,他的思维的敏感和跳跃性,使人们很难在他所涉猎的各个领域中找到贯彻始终的观点。他把自己的思维比作一个如同溪流般的更替过程。他的哲学不能单单地框入哪个门类;  “伯特兰·罗素是一位没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换句话说,他是一位属于各派哲学的哲学家。” 他的伦理思想也勾勒出“当代伦理学的一张地图”。但纵观罗素的一生,“让世界充满爱”这一崇高的价值理想却始终没有变化。

罗素力图在一个违反人类价值的世界里,为人类创造一个由知识所指导、充满爱和希望的世界。因而,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也陪伴了他的一生。在自传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曾想去知道星星何以闪烁,曾想去冥索以数字掌握变动不居的世界之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解人类的心”,都是为了用知识来教会人们驾驭自然的本领。他在38岁之前,完全醉心于数学的研究,1903年与怀特海共同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数学原理》。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罗素还会循着抽象的玄想前往着实现自己价值理想的道路。“如果没有战争,我的生活将仍旧主要是学院式的和抽象的。”

但是,战争震惊了思辨中的罗素,战火烧得他迷惑不解:  为什么一些平素彬彬有礼的人却在以屠杀人类为最大快乐? 为什么荣誉和英雄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只是用来伪装、遮掩屠杀? 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发生在他一直赞叹的“西方文明”中。他以战争为突破口,开始了对人的研究。为什么人们要打仗? 从战争的动机探讨到人类整个行为的动机。“ 在我看来,通过战争所得到的主要是对于人的行为动机有了一定的看法。” 这种探讨使他不能再满意时下的伦理学理论,认为“我们现在的伦理学是迷信与理性的奇怪混合体”。他要建立一种新的、非教条主义的伦理学。本书即是他总结自己多年来对人类行为动机以及伦理学的思考,在82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伦理学力作。(略)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前言


本书前九章写于1945年至1946年,其余部分写于1953年,但第二部分的第二章除外,这一部分是我在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的讲演。我最初打算在我的《人类的知识》一书中讨论伦理学,但我之所以决定不这样做,其原因是我不能确定在什么意义上伦理学能被看作是“知识”。

本书有两个目的:  首先是提出一种非教条的伦理学,其次是把这种伦理学应用到各种现实的政治问题中去。本书在对第一部分,即伦理学的阐述中,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创见,而且除了我对政治问题作出伦理判断这一事实外,我并不敢断定自己是否应当认为提出这样的理论是有价值的。批评家们喋喋不休地告诫我说,我无权提出一种伦理学理论,因为我不相信伦理判断的客观性。我并不认为这种批评是有效的,但要说明它是无效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挥,三言两语不能说清问题。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不打算提出一种完整的政治学理论。在以前的一些著作中,我已经论述过政治学的各部分理论,在这本书中,我只是想涉及那些不仅与伦理学密切相关,而且在今天有着紧迫现实意义的政治学理论。我一直希望把我们的各种现实问题置于不受个人影响的大背景下,以便使人们在考虑它们时,用一种不像只是在当代的背景下看待它们时很可能导致的那种狂热那种盲从,以及那种担心和烦恼的情绪。

我也希望这本全面触及到人类激情以及它们对人类命运影响的著作,可以帮助消除一种误解,这不仅是对于我所写过的东西,而且也包括对与我不谋而合的那些人所写的各种东西的误解。批评家们习惯于对我进行某种谴责,而这种谴责似乎暗示着他们是以一种偏见来看待我的著作的,这种偏见如此地强烈,以致于他们无法注意到我实际上在谈些什么。人们不厌其烦地告诫我说,我过高估计了人类事务中的理性因素。这可能意味着:  我或者是认为人们要比我的批评家所相信的更具有理性,或者是认为他们应当如此。但我认为,我的批评家犯了一个前提性的错误,正是他们,而不是我,不合理地过高估计了理性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可见于这样的事实他们对“理性”这个词含义的理解完全是混乱的。

“理性”有一种极为清楚和准确的含义。它代表着选择正确的手段以实现你意欲达到的目的。它与目的的抉择无关,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但是,理性的反对者们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认为理性的倡导者想用理性来支配手段和目的。他们不能宽恕理性主义者著作中的这种观点。有一句名言: “理性是,而且仅仅应当是激情的奴隶”。这句话并非出自卢梭、奥斯特洛夫斯基或者萨特的著作,而是出自大卫·休谟。它表达了我像每个试图有理性的人一样完全赞同的观点。当我像通常那样被告诫说: 我“几乎根本不相信情感在人类事务中所具有的作用”时,我怀疑的是,批评家们想象我对主要动因的看法的动机是什么。愿望、情感、激情(随你愿意选择什么词)是行为唯一可能的根据。理性并不是行为的根据而仅仅是它的调节者。如果我想乘飞机去纽约,理性告诉我乘飞往纽约的飞机比乘飞往君士坦丁堡的飞机要好......。(略)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目录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译后记


我十分喜欢从事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但深感自己学识绵薄,底蕴不足,功力不够。今天,诚惶诚恐地向读者献上这本译著,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翻译出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以及编辑苏晓离同志的大力支持,我的导师罗国杰先生和同学何怀宏、廖申白也给予了热心的关注,何兆武先生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帮我解决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老先生对历史掌故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着实令我钦佩,我的爱人张卫星帮我编辑修改了全部书稿。

在此,我向这些人们表示我最真诚的谢意!

译者

1992年8月

藏书译本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译本|《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张述祖 等(1983年)

藏书译本|《货币万能》(英) 雅各布·范德林特 著 (1990年)

藏书译本|《当代无政府主义》特里·珀林 编(1984年)

藏书译本|《毛主席的孩子们》阿妮达·陈著(1988年版)

藏书译本|《论传统》爱德华·希尔斯著(1991年版)

藏书译本|《权力社会学》罗德里克·马丁 著(1992年版)

藏书译本|《艺术社会学》阿诺德·豪泽尔 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文学社会学》罗贝尔·埃斯卡皮著(1986年版)

藏书译本|《产业社会学》万成博、杉政孝主编(1986年版)

藏书译本|《比较经济社会学》斯廷施凯姆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当代人类学》威廉·哈维兰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老年社会学》戴维·德克尔著(1986年版)

藏书译本|《越轨社会学概论》道格拉斯 & 瓦克斯勒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1986年版)

特辑|《橡树果》自画像(公众号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