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书是忌讳富人的

导语:

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书是忌讳富人的。人富则思惰,你现在的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

——贾平凹写给小妹

书会使我们位低而人品不微

贾平凹写给小妹 1983年

小妹: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岁生日,辞旧迎新,咱们家又有一个大人了。贾家在乡里是大户,父辈那代兄弟四人,传到咱们这代,兄弟十个,姊妹七个。我是男儿老八,你是女儿最小。

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你又三岁不能言语,哇哇只会啼哭,父母年纪已老,恨无人接力,常怨咱这一门人丁不达。

从那时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动,背着你在角落玩耍;有话无人可说,跟你说,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欢起书来。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斗,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爬在我身上哭。

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筑好一个沙城让你玩,自个躺在一边读书,结果总是让你尿湿在裤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给你念书听,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说:“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

你还记得那本《红楼梦》吗?那是你到了四岁,刚刚学会说话,咱们到县城姨家去,我发现柜里有一本书,觉得很有味道。天快黑了要回去,我就偷偷将书藏在怀里。三天后,姨家人来找,说我是贼,我不服,两厢骂起来,被娘打了一个耳光。

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们哭,你那时说:”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小妹,你那一句话,给了兄多大安慰,如今我一坐在书房,看着满架书籍,我就记想起那时的可怜了。

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书是忌讳富人的。人富则思惰,你现在的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

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哥哥总是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邻居妇人要我送你一笔大钱,说我写书,稿费易如就地俯拾。我反驳。又说我“肥猪也哼哼”。

咳,邻人只知是钱!人活着不能没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个什么呢?如今稿费低贱,家岂是以稿费发得?!

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里是邻居妇人之见啊!这么多年,兄并不敢侈奢,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日的困顿。也是因为不忘往昔,才将所得数钱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1983年7月初写于静虚村

阅读是生命的需要

贾平凹谈读书 整理

1
好读书能晓天地之大

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而且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比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

你若喜欢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2
读书人性缓、上厕所时间长

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

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咕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

3
书要强调超越时代的精神

多年以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呼吁着全民阅读,往往在强调什么的时候,正是在缺乏着什么。这就是说者不做,做者不说。但是,一方面不读书,或读些碎片性的、即食性的书,一方面每年出版的书籍又那么多

我每到农贸市场,或者去超市的时候,就想到写书和读书的关系,总觉得现在写书也存在着供给侧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里,实际上,真正的读书成了一种生存的自由,成了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信仰,那么,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的困境是什么?

作家当然脱离不了生存的时代,但一定又要避免一些因时代造成的因素对写作的影响,作品更强调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己的心灵与这个时代的感应,以最大的真诚记录个人的情感,而不是概念化的,形式化的,或哗众取宠或投机迎合。

这种精神是来自生存这个时代,同时也是超出这个生存的时代。永远面对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这是我们当下的良知和职责。

来源:青年文摘哲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