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何无法畜牧?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像汉朝时期大汉的主要对手匈奴便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主要食物和社会活动需要的物资基本皆来自于其放牧的牲畜,所以说牲畜是许多游牧部民的唯一财富也不为过。
上图——现代化畜牧业
在某种程度上,游牧文明的存在需要依附农耕文明,而这一点的直接体现便是成熟的畜牧业。这里所谓的畜牧,是指稳定的、大规模的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过程。
然而,纵观整个汉朝,匈奴都没有从纯游牧民族进化到半游牧半畜牧的民族,而造成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便是匈奴生存区域的生态环境。
一、 降水线红线是游牧和农耕的分水岭
比起整个大自然,人类其实是渺小的,我们只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区区组成部分之一。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极其落后的古代,这点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图——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比如匈奴,他们生存的区域,被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隔离在华夏民族的生存区域之外,这条降水线红线不仅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也决定了草原上的生态环境:
它同时也是中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顾名思义,在这条线的南部,年降水量比较充裕,足够让农作物充分生长,即使个别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匮乏的情况,然而整体上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相反,在这条线的北部,年降水量比较稀少,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草原上的水资源比起南部邻居的水资源更显得不足了。
上图——放牧场景
如果匈奴人打算从事畜牧业,也就是在一片固定的区域靠地上的植物喂养牲畜,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植物资源很难满足自身的需求。
所以在日益增加的提升牲畜数量的需求和严重不足的牲畜食物来源的冲突下,匈奴人会发现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放牧,不仅不会提高族群的数量,还会因为食物匮乏引发大规模的牲畜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现象,这种情况在经常见到的天灾下显得尤其明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匈奴人选择了迁徙放牧,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逐水草而居。
二、 草原脆弱的生态使土地极易沙化
顾名思义,逐水草而居指的是匈奴人通过不停地转移寻找新草场,从而满足牲畜食物需求的生活方式: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匈奴政权的领土十分广阔,比起汉朝都不遑多让,然而他们的人口却十数倍少于汉朝人口,因此这种方式看起来足够满足所有部落的需求。
然而,拜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赐,草原上的土地由于缺乏水资源的滋养,所以整体沙化情况相对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上图——土地沙漠化
草原植物多以低矮的野草和灌木为主,鲜有高大的树木,因此其根系相对浅薄,对水源的涵养和沙土的固化作用不够突出,当牲畜大面积啃食某处植被时,来年这里很容易出现沙化现象。
就像我国治沙,手段往往是种树,这是因为树向地下伸展的根系很深,像拳头一样将沙土抓牢,并且将深层地下水通过蒸腾作用在地表形成循环,起快速到治沙效果。
然而大部分野草和灌木都不具备树的作用,他们的根系很容易被牲畜的舌头全盘翻出,某片土地沙化或许只要一年,可是恢复却要用到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即使游牧民族通过不停地转移去寻找丰美的草场,但是整个草原的承载量相对有限的,这也使得从整体层面来看,匈奴人的财富,也就是牲畜数量无法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三、 游牧民族的牲畜在华夏民族中价值有限
其实,就算匈奴人的牲畜数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然而这些被匈奴人视为珍宝的财富,在华夏民族眼中的价值非常有限,这也决定了匈奴无法用辛苦养大的牲畜交换到令自己满意的资源。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牛肉换盐打个比方。
比如一个匈奴人和一个汉朝百姓都养了牛,有一天他们打算用付出牛肉,换取食盐。对于汉朝百姓来说,他可以将牛肉换成钱,再用钱去购买食盐。由于汉朝的商业系统比较发达,社会上的常见资源,比如上文的牛肉和食盐,价格都是稳定和透明的,所以汉朝百姓基本不存在被欺骗的可能,最终他用一斤牛肉换了一斤食盐。
上图——匈奴人的主食
而匈奴人则由于匈奴地区无法生产食盐,只能拿牛肉和边境百姓交换食盐(边境不使用钱,只用物易物,下文会解释)。
对于边境的汉朝百姓来说,牛肉并不是稀罕物,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所以他购买牛肉的渠道有很多。可是对于边境的匈奴人来说,他购买食盐的通道就是唯一的,因此他对食盐的渴望程度大大增加,以至于愿意用远远超过一斤的牛肉来交换食盐。(上文牛肉仅用作比喻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汉匈双方商品的定价权,都掌握在汉朝百姓手中,所以他自然不愿意用公平的货币去进行交易,而是选择以物易物,尽最大可能榨取匈奴人手中的牛肉数量最终可能用一斤盐交换了十斤牛肉,极大剥削了匈奴人的劳动成果。
上图——匈奴人形象
四、 结语
不难看出,由于生态环境的限制和汉朝百姓的人为盘剥,匈奴人面临着降水不足、土地易沙化和生产资料无法实现价值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又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匈奴人很难在相同的土地上长期生活,必须不停地迁徙,其次,就算匈奴人找到了一处丰美异常的草场,然而他们辛苦放牧的牲畜又无法交换到令自己满意的生产资源,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满足了自己的日常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畜牧业既不能规模普及,又看不到普及后的美好愿景,这使得匈奴人减少了在畜牧领域投入的资源,最终选择了一条最适应眼下发展的迁徙之道。
参考文献:
【1】《匈奴歌》
【2】《史记·七十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3】《一条曾令人寝食难安的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