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米桃从“天才少女”到“疯子”的结局,说明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

目前有很多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报各种班,从怀胎开始的胎教,到出生时的早教,再到幼儿园的才艺班、学前班,中小学更是不得了,周末当然是每个时间段都挤满了不同的课,周内晚上有空闲也会有种家长补加的作业,或者晚上的课程,都是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班才上二年级,有个小朋友上课总是昏昏欲睡,听课总是走神,一问才知道晚上差不多十一点才睡,有时会早一点有时更晚一些,原来是家长在学校的作业外又买了练习题让孩子做。后来与家长沟通,家长说整个宿舍楼都听见家长在给孩子讲题讲作业,没法让孩子去玩,必须跟着大家的节奏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让孩子多花些时间学习。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现实和影视剧都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看看《小舍得》怎么告诉大家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
《小舍得》写了三个孩子的故事,富有家庭的颜子悠,高知家庭的夏欢欢,上海讨生活家庭的米桃。
米桃妈妈在子悠和欢欢家做钟点工,米桃爸爸在水果市场摆摊,两人一年的收入也就十几万,除去门店和住宿房租,还有寄给爷爷奶奶妹妹的生活费外,根本存不了多少钱。剧里贫穷是米桃家的标签,其实一年十多万的收入平均到全国来说并不算低,在县城里肯定算是高收入了。遗憾的是米桃家的十多万和她的同学家比起来就真的是赤贫了。

父母虽然觉得自己在上海也算底层人士,但是觉得米桃因为成绩好,上海的教育资料和教学效果比老家好,还是让米桃转学来到上海读书。米桃不负父母期望,初到子悠和欢欢班上时,确实惊艳出场,从来没上过培训班的米桃数学总是考第一,她的老师有句评价:米桃考100分是因为只有100分,颜子悠考94分,他只考得到94分。可见在数学方面,米桃是有天赋的,堪称“天才少女”。
然而在上海,或者说随着教育内卷越来越厉害,在很多地方只靠天赋学习在某些学科方面是可以,但是综合学习时因家庭贫困的、受地域条件限制的,成绩一定会受到限制。不过对同一地区的考生来说,比较公平的是大家都受地域教育资源限制,是与本省的人进行PK。但是说到素质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当然占优势,美术、器乐、体育等很多学生都需要培训。现在绵阳已经官宣中考要进行艺考,对很多学生来说真的是增负不是减负。
米桃父母看到米桃在学习方面有天赋,有了让女儿带家族飞的想法,自然也产生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念头,于是加入了望女成凤的培训大军行业。可是,上海的培训费用确实不是一般的高,就算打完7折还需要2万多,米桃上一小时的课,她爸爸得干一天的活。
可米桃的父母怎么会知道夏欢欢父母为了让她能够顺利升学,又是买学区房又是假离婚,砸进去的钱以数百万计,结果却因为二户口把自己困住了。而米桃家庭呢?不仅没有自己的房子,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是本地户口,这意味着米桃最终还得回老家中考,把孩子折腾来折腾去一点好处都没有。

米桃来到上海后,数学虽然占据绝对优势,然而英语和语文这种考得天南海北、功夫在课外的课程上就很吃亏,英语口语和语文作文成绩不是很理想,因为米桃根本不知道“夏令营是个啥”,所以也不可能自信心爆棚。毕竟她也不是全面的挡也挡不住的天才型儿童。再加上米桃来到欢欢家中的时候,就像来到了一个新世界。欢欢家宽敞又新颖的家庭装饰与自己的廉租房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米桃望着夏欢欢满柜子的洋娃娃和玩具,她的眼中写满了失落。虽然夏欢欢表明送一套给米桃,她却以裙子“不耐脏、明年穿就小了”拒绝了,而她回家后又幻想了一段自己穿着裙子跳舞的画面。当然彻底打垮米桃的是自己父母和欢欢父母之间的差距,虽然父母一直在教导米桃,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在大的城市立足,获得更好的人生。但是米桃的妈妈每一天都蹲在地上帮别人打扫卫生,可是欢欢的妈妈是那么的优雅大方,而且还有着一份很好的工作。
很明显,米桃本来就有的自卑心更重了,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异没法让俩孩子作为平等意义上的朋友。欢欢的起点可能就是米桃奋斗一辈子的终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米桃应该说更需要欢欢父母那种无条件地支持、家庭的温暖,但是父母因为觉得米桃花了家里更多的钱,于是经常在米桃面前念叨学费的昂贵,透露自己挣钱的辛苦,于是把家庭未来的责任也就加在了米桃身上,经常说:我们以后全靠你了!
这样沉重的“爱”对一个聪慧、敏感的米桃来说,转换成了沉重的压力,可是一个11岁的孩子怎么能承担得起一个家庭的期望?当她崩溃了对父母怒喊道:“为什么就要我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用”时,米桃需要心理疏导,但是崩溃的米桃只换来了父母口中的“白眼狼”的评价。

有学习压力下,在经济压力下,在同学对比下,在父母逼迫下,米桃终于疯了,才到上海半年,米桃终于在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以及父母的高期盼下精神失常了,跟随父母回到了老家。
从“天才少女”到成为“疯子”到底谁之过?想想欢欢有过数学考40分的时候,也有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欢欢的父母给予了孩子多少陪伴,给孩子释放了多少压力?终于,欢欢和子悠都进了自己理想的初中。你品,你细品,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当父母也不当那只自己不会飞可是却要逼幼鸟飞的老鸟。时代变化了,孩子也变了,父母要当给孩子兜底的人,而不是逼迫孩子的人,孩子的压力并不是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么小!联系那些现实生活中早早自杀的孩子,比如那个成都49中跳楼的孩子,据说此前多次用刀划臂、割手腕,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想自救,妄图用身体的疼痛来缓解精神上的疼痛。然而那孩子却没能自救成功,他的脆弱和绝望,他的自救也没能被家人、师长看见,想起就让人伤悲。如果能够好好活着,如果有对人世的眷恋,谁又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