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袖底风|崇祯如何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偶过景山,但记所感。

------题记

到北京出差,住在沙滩后街。

清晨早起散步,见街对面有一公园,一问方知是景山公园。

心念一动,这景山不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明思宗朱由检殉国之地么?兴致顿起,于是循了石阶信步走进园内一探究竟。

公园不大,半小时就可绕园一周。

景山也不高,据记载是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而成,当时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至清初改称景山。

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队伍攻破了明朝的国都北京。

3月19日,天刚蒙蒙亮,崇祯帝在杀掉妃嫔、公主后逃到景山,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缢于观妙亭下的歪脖槐树之上。

果然,在景山南麓,正对着故宫北门神武门,一槐树下立有石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

站在树下石碑前,不禁感慨万千。

三百多年前那个春日的早上,一个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元的帝国,一个存在了276年书写了辉煌航海史和文化集成的强大无比的王朝,一个权倾天下欲有所作为又身负家仇国恨的35岁年轻君王,转瞬间都终结于景山这颗矮矮的树下!

百年基业、万里河山都随了甲申年暮春的流水落花不复再来!多么可悲可叹啊!

看着凝聚了三百多年厚重历史信息的石碑和槐树,我想,治乱兴亡有其一定的规律。

这难道不是与执政者自身治理国家的水平息息相关吗?

思考崇祯皇帝身死国灭的原因,至少有三:

上不知其国。

大明王朝到崇祯手中的时候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西方诸教思想传入中国,社会思潮涌动,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受到冲击;

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明王朝介入了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财政不再富裕;

虽然朝廷下力气打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但明王朝宦官当权的政治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特别是东北女真的努尔哈赤集团不断壮大以致建国,军事上给中原帝国构成巨大威胁;

国内灾害不断,经济遭受困难,民生凋敝,各地农民起义蜂起。

崇祯即位后没有对国家所处的局势深刻分析,没有抓住当时应当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打击阉党、启用能臣等系列举措,但是长养于宫廷之内的皇帝对国家的了解无法全面深刻,所做的措施对于矛盾丛集、积弊深重的时局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最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中不知其臣。

崇祯对他的大臣是不了解的,在用人上可以说是游移不定、出尔反尔。

他打击了魏忠贤阉党集团,但因对外廷大臣不满,却又重用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同时又派大批宦官到地方重镇行使职权,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

他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却又信听谗言将其杀害;他重用洪承畴守疆,却又介入前线指挥权,使军事行动失败,间接逼降了洪承畴;

他选拔了一帮文臣辅佐自己治国理政,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留下遗言“文臣人人可杀”。

以上种种皆表明,崇祯虽然旰食宵衣,但对自己的部下不了解不信任,不知其臣也就不知用人,大明不亡而何?

下不知其民。

明朝的赋税较重,据《松江府志》记载,一个纺纱的农妇每天匆忙地往返于市镇之间,必须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不然生计就没有着落。

明末,朝廷为应对必须的军事费用开始推行新的税收政策。

万历四十八年开始征收辽饷作为辽东战事费用,崇祯三年又增加了新饷。层层的盘剥让底层的民众苦不堪言。

同时,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大量富豪向州县集中,传统的士农工商秩序瓦解,那些原来在富豪手下谋生的一大批人沦为无赖流民,增加了社会风险。

加之传统的乡约自治能力下降,社会底层分化迅速,基层治理已经失控。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并不了解最底层的情况,不清楚传统社会治理秩序业已崩溃,不知道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没有对社会的状况做调查研究,何来的应对之策呢?

1627年的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陕西北部,一场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王朝的大规模叛乱就此发生。

不知其国,国家要想进步就难了;不知其臣,朝廷想要做成功事情就难了;不知其民,天下想要安定就难了!

这三条有一条就很危险了,而崇祯帝却三条具备,这难道不是执政者水平导致的吗?

《老子》云: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不知其国、其臣、其民,而欲天下无事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如上者三,大明王朝何以坐天下?

我停留在崇祯殉国碑前许久。

明朝已亡三百多年了,但那起义军攻破城门时的刀光剑影、昔日权倾天下的帝王与家人生离死别的场景却仿佛就在昨天。

往者已矣,来者可鉴。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知其国以顺大势,知其臣以成功业,知其民以平天下。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好的教训。

由景山崇祯殉国碑往南眺望,正是巍峨挺拔、金碧辉煌的故宫。

遥想当年,暮春三月,景山之上应该是春意盎然、树木葱茏、一派生机,然而崇祯皇帝却要和他的帝国作最后的诀别。

当他回望这“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宫殿和万千子民、无限江山时,不知他是否对天下兴亡得失原因有过深刻的反省!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有人就问了,假如魏忠贤没有被杀,还被崇祯委以重任,明朝的结局会是另一种走向吗?魏忠贤是明朝末年最大的奸宦,他威胁皇帝.荼毒后宫. ...

  • 大明王朝的这个皇帝,精彩一生

    自打朱瞻基设立内书堂之后,宦官的势力是越来越大,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也是好心,想让这些太监能有点学问,以此能更好的处理事务,没成想情况却往坏的那边发展.朱瞻基去世后,后面的英宗代宗时期,宦官可谓是权势遮天 ...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话很中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如果说前者是对永乐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一个最大肯定,那么后者则说的是崇祯皇帝呕心沥血守护江山的最后挣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

  • 景山怀古思幽幽

    文//木鱼 (崇祯皇帝画像)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代天子,最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亡国之君:也许他无法联想,就连他自缢的那一株弯脖子古槐,也会受其连累,被红卫兵 ...

  • 挥手袖底风|诗当值少年,人事总匆匆

    [满庭芳  ]荷 越女裁衣,吴娘织伞.凌波镜里妖娆.清凉意态,倩影渡芳桥.自是轻吟素句,朱唇启,百媚千娇.谁堪寄,相思一缕,空瘦沈郎腰. 魂消.疏雨暮,灯昏人远,恨意难描.算平生,风流未嫁逍遥.当日香 ...

  • 挥手袖底风|牧马聊斋

    (成都牧马山) 陈九的祖籍是哪里没人知道. 他的先祖到蜀中避乱,居住在成都城南牧马山下,世代都以种地为生.到陈九这辈已有数世了. 陈九乐善好施,喜欢侠义.他的朋友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之辈很多. 他喜欢喝 ...

  • 挥手袖底风|对照一下,你是否结了个假婚-----七夕话婚礼

    黄龙溪最热闹的事除了过年烧火龙.萧家收购烟叶时办流水宴,就要数镇上年轻男女的婚礼了. 婚礼在进行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相亲.合八字.下聘礼.择吉日.迎亲等,不一而足.光是相亲.合八字的环节就让青年男女 ...

  • 挥手袖底风|养 兰

    爱花,所以家中养了很多花草,其中有一盆兰. 这兰花长得也葳蕤. 康熙爷说它:婀娜花姿碧叶长.贴切得惟妙惟肖. 到了开花时节,果然不负众望开出一串惊艳的美丽. 家人甚是喜欢,特别加以关照: 平日的营养自 ...

  • 挥手袖底风|古村那口古井

    黄龙溪锦江对岸大河嘴山脚下村中,有口水井. 水井周围是茂密的篁竹,背靠青山,边上是一条潺缓的小溪. 井不知打成于何朝何代.井壁全由青石磊成,石上长满了青苔. 没有井栏,却在井口用石板铺了个一丈见方的平 ...

  • 挥手袖底风|烟村故径

    昨夜秋雨潇潇的梦中,我又梦见走在家乡小村的石板路上. 我在诧异的欢欣中张望: 青杠树和槭树的叶子落满了小径,石板间昔日的苔痕已经泛黄,小溪瘦下来露出了黄白色的沙子以及交错嶙峋的石头,蟋蟀和螽斯在草丛中 ...

  • 挥手袖底风|城南秋色

    深秋,向晚. 我在华阳的锦江江畔品茶. 秋风来西山,暮云飞南浦,黄叶满江树,一城醉人的秋色. 茶的香味随微微的西风氤氲缥缈,浸润到肺腑,仿佛触手可及: 亦如这无边的秋色,充盈着辽阔的天地,也浸润到肺腑 ...

  • 挥手袖底风|种柳

    春的故事  种     柳 今人种树多不种柳了. 不种柳大概是因为柳树易受虫害不成材,且每每三月柳絮飘飞影响环境. 今人种树要么其树开花,要么其叶能彩,要么其材可用,而柳树无一能备. 古人钟爱柳树,庭 ...

  • 挥手袖底风|一城尽得三秋色,当胜春烟拂面来。

    『挥手袖底风 米兰 点点星星淡淡黄,扶疏碧叶浅深妆. 任他落寞花开小,藉得秋风也放香.  观 赛  来如奔马去如风,金鼓急催旗蔽空. 今把英名拼一战,青春意气满苍穹. 猜 钓  一竿一丈白丝纶,落叶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