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思想
黄帝内经中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思想
【原文】
故邪风(1)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2),以右治左,以左治右(3),以我知彼(4),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5)。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6);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7)而知病所主;按尺寸(8)、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释】
(1)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指引导经络之气来调节虚实。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互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
(3)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三阴三阳经脉,左右贯通,故可以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4)以我知彼:以医者的正常状况,测度病者之异常变化。
(5)殆:危险。
(6)审清浊而知部分:清浊,指色泽的明润和晦暗。部分,《千金要方卷十九》作“分部”,指面部病色的分部。
(7)权衡规矩:指四时不同的正常脉象,即冬脉沉如权、秋脉浮如衡、春脉弦如规、夏脉洪如矩。
(8)尺寸:尺指尺肤,寸指寸口脉。
【白话详解】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犯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医术较差的,病邪侵犯肌肤才治疗;更差的,病邪侵到筋脉才治疗;再差的,病邪侵到六腑才治疗;最差的,病邪侵到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所以天之邪气,侵袭人体就会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观察经脉虚实,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这些都是为了观察疾病的虚实,发现其中轻微的迹象,诊得疾病的所在,这样进行治疗,就不会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证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以知道疾病的部位;观察病人的呼吸和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情;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和尺部的皮肤,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按语】
本节进一步提示了“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思想。告诉人们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治。
文中提出以阴阳的理论指导针刺,在针刺中可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这是《内经》的整体观在针刺治法上的应用。循此原则,临床可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小儿遗尿,针刺百会穴,这是下病上治,从阳引阴;肝阳上亢,头痛欲裂,针刺三阴交,是上病下治,从阴引阳;胸闷如窒,心痛如绞,针刺心俞,是胸部的病证治背部,从阳引阴等。而用阴阳的理论指导诊法,则强调把握阴阳总纲,使辨证准确,具体方法则有望闻问切,如“察色按脉”、“审清浊”、“视喘息、听声音”、“观权衡规矩”、“按尺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