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 ,古代瓷器背后的教父!
越窑
没有明清瓷的艳
也没有五大名窑的雅
在拍场的聚光灯下
空气般的存在
但是随着对瓷器的深入了解
你才能真正看清
他这个大佬的面目
他可是大名鼎鼎
秘色瓷
的缔造者
长夜漫漫
再多睡会
五代 越窑青瓷刻花龙纹钵(侧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青瓷刻花龙纹钵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蛙形水盂 大英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盂 慈溪博物馆
越窑青瓷提梁鸡首壶
头部细节
越窑青瓷褐彩如意云纹香炉
西晋 越窑青瓷铺首尊(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铺首尊(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铺首尊(口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铺首尊(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盘口瓶(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盘口瓶(局部1)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盘口瓶(局部2)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釉双系卣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穿带壶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正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左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右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背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神兽形水注(脸部特写)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左微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右微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右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左侧)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正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背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香熏(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香熏(局部1)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香熏(局部2)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香熏(局部3)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晋 越窑青瓷鱼篓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熊耳羊首壶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局部1)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局部2)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局部3)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三国吴 越窑青瓷堆塑魂瓶(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三国吴 越窑青瓷堆塑魂瓶(局部1)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三国吴 越窑青瓷堆塑魂瓶(局部2)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唐 越窑永字款双凤纹莲瓣供盘(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唐 越窑永字款双凤纹莲瓣供盘(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唐 越窑青釉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唐至五代 越窑刻花海棠杯(整体)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唐至五代 越窑刻花海棠杯(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唐至五代 越窑刻花海棠杯(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唐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鸟式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五代 越窑刻鹦鹉纹粉盒(整体)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刻鹦鹉纹粉盒(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刻鹦鹉纹粉盒(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五代至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至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盖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至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盖内)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至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内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至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底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刻花粉盒(整体)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刻花粉盒(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北宋 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熏 常州博物馆藏
唐 越窑青釉荷叶口碗 安徽博物院馆藏
五代 越窑刻花鹦鹉纹执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刻花鹦鹉纹执壶(底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簋式炉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北宋 越窑刻牡丹纹粉盒(底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北宋 越窑黄釉执壶(整体)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黄釉执壶(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黄釉执壶(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黄釉执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柄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口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莲瓣纹盖碗(整体)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莲瓣纹盖碗(图1)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莲瓣纹盖碗(图2)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青瓷莲瓣纹盖碗(图3)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莲纹渣斗(整体)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莲纹渣斗(口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越窑莲纹渣斗(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在中国陶瓷考古界,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谜团,那就是关于秘色瓷的产地。秘色瓷,中国瓷器家族中最为神秘的一位成员,古人用“姿如圭璧,色如烟岚”来形容它的釉色和器质之美。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秘色瓷”与越窑关系密切,然而,因为缺乏窑址证据,让这种猜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现瓷质匣钵与秘色瓷
2015年10月,浙江慈溪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启动,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这一悬而未决的千年之谜,很可能由此而揭晓答案!随后,经过历时1年半的持续发掘,考古队员们在窑址发现了30多种秘色瓷。2017年2月25日,全国重量级文物考古专家集聚慈溪,确认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最主要的烧造地。
用九宫格法取标本
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采集与处理窑址的海量标本。因为窑场的标本数量非常庞大,尤其是唐宋时期的窑场,是以整个山头来计算的。标本的全部采集会将整个山头削低数米甚至搬空。经过反复的考量,考古发掘队最后决定采用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会遗漏掉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还使用了包括地面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尤其是三维模型的分辨率,能够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而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也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摄影像图
此次进行发掘的面积有近11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同时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当然也出土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其中包括品种十分丰富的秘色瓷。
出土的秘色瓷盆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器物都是首次露面,在公私博物馆馆藏与历年来的考古出土品中均没有看见过相似的器物。可以说,早前法门寺等地的发现为“谁在用”秘色瓷提供了实物依据,而此次的发掘则首度为“在哪儿造”提供了实物依据。
出土的秘色瓷盏
这次的发掘工作是作为遗迹的方式来进行清理的,所有的出土物在剔除泥土之后留在原地,有些像清理墓葬,包括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最后再进行三维扫描,全面记录每一层所有遗物的分布情况。因为重要的标本在三维立体图上会进行定位编号,形成清晰的三维坐标,这样不仅可以看出器物之间的关系,对窑场的整体分布也会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届时大家走进遗址博物馆就可以清晰看到由三维地层串联起来的发掘过程,倒过来看就是整个窑场的废弃过程,一定会非常有趣的。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净瓶
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14件越窑青瓷器也在其中。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账碑》上,这批瓷器被记载为“瓷秘色”,由此而断定这一类形制的瓷器为“秘色瓷”。而它们目前大多藏在法门寺博物馆,此外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各藏有两件。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净瓶
秘色瓷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高等级的精品,所谓“秘色”,即指珍稀、供御品之意,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它的胎泥比一般的瓷器要更细腻纯净,致密度也很高,釉色十分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唐宋时期的许多诗歌、文献中描写其十分优美,便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由于秘色瓷的存世量极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质匣钵与秘色瓷净瓶
其实,秘色瓷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装烧工艺,一般瓷器的匣钵都比较粗糙,而秘色瓷却使用的是瓷质匣钵。这种匣钵的胎极细腻坚致,并且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形成区别于唐代青瓷的青黄色,而是天青色的莹润质感。但是烧成后需要将瓷质匣钵打破才能取出里面的青瓷,成本较大且较易破损,所以这也是其烧成不易的一个原因。
浙江省临安市吴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罐
浙江省临安市吴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盆
之后各个时代关于秘色瓷的种种猜想,一直成为争论不休的悬案,撩拨着迁客骚人难安的心绪,但基本没有超出宋人的认识范畴:秘色瓷就是入贡的越窑青瓷,既然是入贡的,就是最高等级的青瓷。
而这些天青色釉瓷器,主要出土于唐宋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与遗址中。以晚唐五代时期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为主,此外宋代的元德李后陵、辽代的祖陵、辽陈国公主墓等高等级的墓葬,以及唐五代的杭州城遗址、洛阳城遗址、唐代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广州五代南汉王宫遗址中均有出土。
▲唐 葵口秘色瓷盘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葵口碗 法门寺博物馆藏
▲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 你们看,此碗中是不是像盛了半碗水?
唐徐夤曾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称赞秘色瓷说,“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一泓绿水曾在唐人眼前荡漾,千年后又在我们心中泛起波澜;感受秘色之青,方知青色之变幻万千,可融人为于自然之中,亦可融自然于人为之中,巧夺天工,令人意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