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每月一讲——发现哀牢古国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的中国考古学为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全国各地纷纷发起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云南考古已近百年,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等重大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红土高原波澜壮阔的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以来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田野考古一等奖等获奖项目,记录了云南考古人可歌可泣不懈努力的历史,云南考古成为百年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开始,“云南考古”公众号将推出一系列文章,展示云南考古的成就,致敬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中国考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奋斗。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今天的云南西南部在青铜时代存在着一个神秘古国——哀牢国,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哀牢王沙壹、九隆的神话故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 :'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这段文字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哀牢王的起源,说明哀牢王九隆是龙之子,同时也简要地描述了哀牢人的风俗习惯、服饰穿着等。

东汉人杨终作有《哀牢传》,虽早已佚失,但《华阳国志》等书引用了其内容,记载了从禁高至扈栗的数代哀牢王的名号,“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于禁高,乃可记之。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有的专家根据哀牢世系所提到的最早领袖“九隆”,依据《说文》“三十年为一世”或“二十五年为一世”推算,论断“九隆至迟肇基于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周显王之时”。初王九隆死后,开始“分置小王”,到著名的哀牢归汉的柳貌时期,已经“分置”了77个小王。柳貌,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哀牢国历史上一位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举国“内附”,主动内附汉王朝。汉朝在哀牢地推广郡县制,设立了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永昌郡,将古哀牢国的版图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后汉书》所载的古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反映的是哀牢归汉后,中央王朝对哀牢故地开发的历史。

但好景不长,柳貌归汉后七年,哀牢王类牢即反。范晔《后汉书》载“建初元年(76)九月,永昌郡哀牢王类牢与守令发生争执。杀守令,攻巂唐城(今云南永平西)……章帝募发越隽、益州、永昌夷、汉兵九千人进讨……率种人与诸郡兵进攻类牢于博南,大破之,类牢被杀,传首洛阳。”其残余势力西迁,哀牢国也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样来看的话,哀牢国在历史上的存续时间在最少四五百年。

近些年来,云南的文物工作者在云南西南部的多个县区,零散收集到了一些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包括靴型铜钺、人面纹铜弯刀、铜盒等,这批青铜器极少见于其他地区。由于只是一些零散的收集,对这批器物所反映的文化面貌难以了解,直到昌宁大甸山墓地的发掘,才揭开这批器物所蕴含的文化性质。2012年下半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保山市昌宁县的大甸山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发现了98座墓葬。在这批墓葬中,除发现常见的土坑墓外,还发现了一种墓葬形制极为罕见的斜坡土洞墓,而这种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如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钺(含靴形铜钺)、铜盒等器物与云南西南部的多个县区先前零散采集到的同类型青铜器形制相似,可能同属于一种文化性质。此外,大甸山墓地的斜坡土洞墓还出土有铜柄铜钺、铜钏、铜指护、铜牛角、铜象牙、铜盖、琥珀珠饰等极具特点的其他器物。

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人面纹铜弯刀

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铜柄铜钺

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铜指护

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琥珀珠

斜坡土洞墓墓坑都是有意识的开挖在有膏泥土的山坡区域,利用有利地形开挖洞穴。其墓底呈斜坡状,便于直接将棺木放置到洞内,同时也达到隐藏的目的。其纵剖面都为靴形,墓顶或为弧顶或为斜平顶,土洞墓墓口较小,墓坑窄长,一般长达3~4米,宽仅1~1.5米,墓口处偏高,墓地里端偏低。斜坡土洞墓出土的器物都为青铜器,造型怪异,制作精美,不见陶器。根据斜坡土洞墓的墓葬形制及出土物,推测土洞墓的墓主人应该为社会的上层人士,甚至可能为贵族阶层,如出土有长达1.288米的铜柄铜钺的M2墓主人很有可能为贵族人士。

昌宁大甸山墓地土洞墓M98清理情况

昌宁大甸山墓地土洞墓M98出土的人面纹铜弯刀

竖穴土坑墓都是直接开挖在砂石土中,分布在墓地东南侧、西侧和北侧。土坑墓平面都为长方形,墓坑较浅,以小型的墓葬为主。一部分土坑墓在其墓坑填土近地表处立有石块,一般在两端。这种现象很是奇特,推测这种石块应该是一种墓葬标识或者与早期墓碑的起源相关。土坑墓规格小,出土的器物较少,绝大数为空墓。根据以上特点,推断墓主人可能为当时社会的下层平民或者是被统治阶层。

目前,滇西南地区特别是保山周边,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葬极少,使得大甸山墓地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来看,土坑墓与土洞墓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推断这两类墓葬的族属应该是不相同的,出土的器物差别明显,其反映的也应该是两个族属的不同文化。大甸山墓地发现的竖穴土坑墓主要分布于有大小石块分布的区域,出土的带耳陶器、石坠、山字格铜剑等与滇西北石棺墓中发现的同类器物造型很相似,推测土坑墓与滇西北发现的氐羌民族存在着联系。而处于墓地山顶南部核心区域的斜坡土洞葬,出土器物中只见青铜器,墓葬规格较高,应该是大甸山墓地的主体文化遗存无疑了。结合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墓葬存续时间、所在区域等,研究人员将大甸山墓地认定为是哀牢国的遗存,进而说明斜坡土洞墓是哀牢国的遗存,应该是可信的。

根据《后汉书》和《华阳国志》记载,以今保山为中心的古哀牢地的青铜文化始于公元前14世纪前后,至东汉早期为新兴的铁器文化所取代,前后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其鼎盛时期大体也就在哀牢国的存续时期了。大甸山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古哀牢国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昌宁地处哀牢腹地,北接大理,南延临沧、缅甸,西去龙陵、腾冲不远,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优越。在保山坝子、腾冲坝子、昌宁坝子以及周边的临沧、德宏等地相继零散采集到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风格与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十分类似。这些采集器物的分布区域与史料中记载哀牢国势力范围的也大致相当,因此那些铜盒、铜弯刀(含人面纹铜弯刀)、靴形钺、铜案、铜柄铜钺等等,很有可能构筑成哀牢文化的典型器物。

保山市博物馆馆藏铜盒

保山市博物馆馆藏铜钺

腾冲张家寨出土的山字足铜案

大甸山墓地发掘以来,特别是2014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哀牢文化考古研究工作站”在昌宁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工作者在保山市境内特别是昌宁县境开展的哀牢文化遗存考古调勘工作。经过近些年的考古研究,古哀牢国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哀牢国的灿烂文化定能再放光芒。

胡长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吕  静

审核|戴宗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