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42 苏轼与李白 一对宿命中的锦袍谪仙人
熙宁七年(1074)三月,寒食节(大约在清明节前二日)前,苏轼收到了杭州太守陈襄的一封书信,信中以诗为盼,希望他早日返杭。陈太守虽年长苏轼20岁,但一向欣赏苏轼文采与人品,引为知己,算来自轼离杭,已有四月,他在诗中有一句“锦袍公子归何晚,独念沟中菜色民”,这其中的典故,足见其对苏轼的欣赏。陈太守的诗意思很明显,将苏轼比做“锦袍公子”,赞赏他此行赈灾忧民,迟迟不回。所谓“锦袍公子”,典出《旧唐书》中有关李白的记载。那日,李白受召入宫,玄宗请他泼墨为书,诗仙酒后狂情,令宦官高力士为自己脱靴,终于得罪了这位权宦。事后,高力士找个机会将李白贬谪至金陵(今南京)。《旧唐书》记载了李白夜舟江上的狂放情形——“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意思是,李白乘着月色行舟从采石矶(今马鞍山附近)沿江直达金陵,于舟中身着一身锦袍,笑傲于江湖,旁若无人。身遭朝廷贬谪,却依然可以如此潇洒而张扬,非李白莫属。陈太守这首思友诗中,以锦袍喻好友苏轼,几乎已将苏轼当时的成就、风采与李白相提并论。事实上,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质量与数量),有唐一代,几无对手,唯杜甫、白居易可与其相提。自唐代之后,诗式渐微,在中国文人的评价体系中,能与李白在诗歌成就上稍微接近的非唐代诗人,大概只有苏轼能有一较高下的资格。
另一个层面上,从诗人一生命运的角度,也只有苏轼能与李白并称谪仙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谪仙。当时间再往后跨进了二十年,来到绍圣元年(1094),彼时的苏轼正被贬谪到了广东惠州,在游览当地风物时填下一首词作,其中也提到了锦袍与谪仙——“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收到了陈太守的信后,苏轼陷入了沉思。自去年冬天受命赈灾,这是他离开杭州最久的一次旅行,四个月的时间,期间虽然也有诗友、有新结识的忘年交,有风景,但一切都被束缚在行程中的公务上。苏轼再一计算,眼看着,马上就要到了又一个寒食节,仔细回想,此前已经在杭州度过了两个惬意的春天,这第三个杭州之春,恐怕自己是赶不回去了。越想,越想,苏轼越是思念杭州的家人与朋友,更怀念泛舟西湖之上的好时光。就在这常州与润州的旅途之上,苏轼为杭州写下了深情款款的五首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