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园林 不输苏州园林

近苏02 苏轼园林 不输苏州园林
嘉祐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苏轼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旅途,终于抵达凤翔府赴任签判。
凤翔府的位置距离宋夏边界很近,而在北宋仁宗时代的早期,当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后,带给宋朝最大的边境侵扰就来自于帝国西北方向的夏。
夏对于宋边境带来的损耗极大,而本国也同步消耗,双方都有些承受不起,于是在仁宗庆历四年议和。
苏轼赴任凤翔时,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边关遭受的破坏仍未消弭,自西安一路西行,沿途所见,萧条苍凉,还有贫瘠孤苦的战后百姓,令他倍感唏嘘。
初到凤翔,苏轼遭遇到的人事都还理想。
当时的凤翔府太守宋选在地方上口碑甚好,又曾是司马光的同僚,对于苏轼的才华非常欣赏。
凤翔县令胡允文曾经是苏轼父亲苏洵的学生,二人正好在任上重逢,少不了一番欣喜。
苏轼的官舍与府衙比邻,却被很多粗壮茂盛的大树遮挡住,看不到城外的终南山。
苏轼自幼的生长环境都是山山水水,生活中绝不能少了这些雅致的情趣,可现在这逼仄的官舍内,只有一棵老槐树、老榆树,还有一棵小枣树,实在让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轻干部非常不爽。
于是,苏轼自己动手,在府衙北边修了一个小园林,盖了一座小亭子,亭前开了一块水池,又在池边设计了一些曲折的小路径、小回廊,把府衙里的水引注到这池中,种上莲花养了鱼。
古人讲究的是山水映趣,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怡然自得,所以,这一座苏轼园林,没有桥怎么说得过去?
苏轼便在池上搭了一座石板桥,栽种了三十多株桃树、杏树、松树、桧树,跟原来自家庭院里的老槐树、老榆树衬托在一起,再点缀了一些牡丹花在水池岸边。
各位看倌,我在用文字描绘苏子瞻这一番折腾时,都觉得琐碎,何况他还要亲自动手装帧布置。
今天的凤翔县,早已找不到九百多年前青年苏轼苦心孤诣所营造出的小小园林景观,但通过那些琐碎的历史文献记载,想象当年的一亭一池一径一廊,一松一桧一莲一榆,依然可以感受到苏轼那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生命。
突然,时间往后快进了二十几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热烈的青年,在命运的鞭挞下,到了黄州,再鞭挞,再鞭挞……
苏轼之所以伟大而不朽,而令多少门下之子热泪盈眶,就在于,他的生命之热烈,不会因为鞭挞与虐暴而有丝毫衰减。
在黄州,已经逾越不惑之年的苏轼,依然可以像当年在凤翔任上一样,充满着对风物的迷恋与执着,尽管中年苏轼的开垦与种植,事由缺米少菜而起,多了一层关乎生存的意义,但他打理的黄州东坡,依然生机勃勃。
之所以要在这里替青年苏轼剧透他未来的人生,在于我们需要更加仔细地感受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园林景观上的一番苦心。
好了,苏轼耗费了很多时日才打理出来的这一番美景,却又让他有些伤感起来。因为古代官员在地方上的任期有限,大概三五年后就要调动去其他地方,这精致的园林也只能陪伴自己短暂的时光。
于是写下了这一首小诗:
新葺小园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庚信吟枯柳,谁记山公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
根据这首诗的记载,苏轼还在想,今后再回来看这园林时,恐怕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为了不让园林荒废,他已经拜托了西边的一位邻居帮忙照顾打理。
苏轼哪里知道,他的人生轨迹,自出蜀后,似乎就再难见有回头之路,除了杭州和京城,其他的落脚点,皆成绝致。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