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玉器鉴定
汉代玉器在继承了战国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制玉工艺和玉器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战国时期的玉器以扁平片居多,玉器发展到汉代,琢玉技术得到新的发展,镂空花纹的玉器开始出现,而且在制玉工艺上,玉器的细刻线纹也开始增多,玉器的抛光技术也越来越好,有些玉器表面已出现玻璃光。汉代玉器气势恢宏、气场强大。
汉代玉器的保藏价值:汉代玉器具有文明、前史和艺术性,保藏汉代玉器就是保藏财富,每一件汉代玉器藏品都是保藏爱好者追逐的政策,玉石界备受追捧的奢 侈品。
汉代由于技术的改进,镂孔花纹和表面细刻线纹增多了。浮雕和素面玉器的表面抛光技术也有所提高,如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已是表面磨得象玻璃一样光滑。器物的轮廓线和刻纹,也都显得很流利。
从玉质上看:明清汉代玉器以和田玉为主,如果开始玩玉以明清件为主,以明清件的玉质作为标准研究,那么就忽略了其他地方玉质的汉代玉器特性,这对收藏来说,会是个很大的缺憾。
多方面的学术资料显示,汉代的雕塑艺术已相当成熟,无论是石雕还是玉器的琢磨,都达到他们摒弃了以往多以扁平片状为型的呆板造型,高浮雕与圆雕作品明显上升。
汉代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玉握和玉面饰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 族的殓服,由金银丝等材料编缀玉片成 人形并着于死者身上,即所谓“金缕玉衣”。九窍塞是用来堵塞尸体九窍的玉器.以此防止尸体的腐朽,晋时葛洪《抱朴子》载:“金玉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玉琀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基本上都做成蝉形,其制通常二寸左右,全身作五角形,造型一般比较简洁写实。如1974年出土于江苏盱眙的这件“玉蝉”(图5-18)由羊脂白玉琢成,玉质温润光亮。造型简朴却相当逼真。蝉作为一种装饰母题早在三代的青铜器上就已习见,汉代以此为琀当与其特有的生长规律有关,汉人以蝉的退脱复能成虫的生长特性.比喻“转生”和“再生”之义,因而蝉也就成了一种吉祥物了。玉握为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许多被雕刻成细长条状的猪形,玉面饰则为缀玉而成的遮面物,有的玉片也被制成一定的象形形状,但一般较少纹饰或无纹饰。
汉代玉器动态视觉错觉传统的传承之名,实则展示战国、西汉、东汉三个阶段玉器视觉艺术错觉风格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设计技巧与原理。“承之一”,解读战国玉器蛇从二维波浪状的蜿蜒,转变为汉玉兽的三维扭转勾回设计。“承之二”,进一步探讨战国玉器二维剪影蛇身蜿蜒,经西汉三维立体扭转兽身,到东汉将西汉立体兽身压扁平化的设计原则之变迁,并提出东汉玉器为了解决兽身由三维立体变为平面化的难题,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进行平面组合,由观者补足完整和立体的兽身视觉错觉,从而创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风格。蔡庆良这个见解,独具慧眼,令人拍案叫绝。实际上,东汉玉器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相当于建筑装饰的运动的单元“块”(chunds),创作者和观者利用“解释性连接”组合出动态的兽[6]。承之三,专门论述营造动感的设计技巧,包括回勾弯转、视觉引导张力、倾斜主轴产生视觉动势、适当的镂空辅助动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