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湛河流韵》之《第一章·湛河溯源》【上】

  湛河发源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西部的马跑泉村北,经徐洼、石桥营、井营、野王、焦店、阎庄、柴庄、姚孟、侯堂、西高皇,穿过市区直流东去,在叶县洪庄杨乡炼石店村注入北汝河,全长约50公里。

    湛河的历史清末以前是很清楚的,但近几十年来,在平顶山市地图上,从发源地马跑泉到侯堂的湛河上游标注为乌江河;《平顶山市地名志·河》:“乌江河,湛河上游的俗称。”续修《宝丰县志·河流》:“乌江河,发源于周庄镇马旗营村与新华区滍阳镇马跑泉村之间,水过余官营,向东流入平顶山市新华区境,经徐洼、石桥营、井营、阎庄、柴庄,至姚孟村东注入沙河……原河道位于湛河之北,两河流向大致相同,至平顶山市井营与湛河几乎汇在一起,井营以东又分为南北两条河,汇入湛河的位置约在神马集团厂院西边。1959年,修建白龟山水库北干渠,将湛河的中段河床南移,并将乌江河并入,加深加宽,从此乌江河、湛河合二为一,或说两河是同一条河。湛河侯堂以北的上游称为乌江河。”

    无论是平顶山地图把湛河上游标注为乌江河,还是《平顶山市地名志》把湛河、乌江河列为两个条目,注明乌江河就是湛河的上游,基本的一点是肯定的,这两条河实际是一条河,只不过上游叫做乌江河,中游以下叫做湛河。而《宝丰县志》的说法就很不一样了,湛河是湛河,乌江河是乌江河,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河,只是后来人为地把这两条河合二为一。《平顶山市地图》、《平顶山市地名志》和《宝丰县志》对湛河、乌江河的说法大相径庭,使本来应该很明白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对其进行学术考察、实地踏勘,撩开它的面纱是非常必要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湛水出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汇入沙河再入汝水)。杜预(西晋人)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平顶山市志·大事记·春秋》:“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夏,晋荀偃、栾率军攻楚。楚公子格率兵与晋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焦店乡井营以东、西高皇以西),楚败。”湛,即湛河,古称湛水。《通志·地理略》:“湛水之北,山有长陂〔宋本作阪(坂)下同〕,盖即湛水以为陂,故有湛陂之名也。春秋大事表亦云:春秋晋楚战于湛阪即此。”这几条历史文献资料,从春秋到西晋、南北朝,再到唐代,记述的主要是侯堂以西的湛水上游,所记均为湛水(河),丝毫不见乌江河踪迹。

    据《宝丰县志·大事记》:“西魏恭帝元年(554),析山北县之应城,置雉阳县。”“隋开皇十年(590),改雉阳县为湛水县。”雉阳县治应城,即阳城,就是后来的阳街。应城在水之阳,雉阳县(后改阳县)治所设应城是题中应有之义。隋开皇十年改湛水县,应是对境内的湛水而言。湛水源于县境,东西贯穿县境,设湛水县也是名正言顺的。在应城以北,和应城相对的正是湛水上游。时至宋绍圣四年(1097),哲宗皇帝颁诏为香山寺土地划四至:“东至大龙山为界,南至蘸(湛)河为界,西至小龙山尽头南北古道为界,北至柳隔石桥东西古道为界。”此处所指湛河,正是从马跑泉到焦店这一段,即湛河的上游。这些古代文献证明,从南北朝到北宋,乃至元代,湛河的上游仍叫湛河,没有乌江河的俗称或别名。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丰县志·桥梁》:“湛水桥二座,在城东南,一在焦家店,乾隆年邑人王诠独建,有邑绅李海观碑记。一在野王庄,嘉庆二十四年(1819)监生翟振基等倡建,有廪生董自泰碑记。”野王、焦店在井营东侯堂西,属于湛河(水)上游。时至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湛河上游还称为湛河(水),尚无乌江河之名。湛河上游的石桥营,西寨门濒临湛水,寨门楼上方石匾,中间镌刻斗大“湛溪”二字,右上方竖行镌刻“石桥营”三字,左下方落款“大清咸丰十一年”(1861)。石匾上的“湛溪”,就是指湛河,因处于湛河上游,河面不宽,故称其为溪。乡人朴实,不以溪小而嫌弃,故以湛溪称。此匾证明,直到150年前,湛河(水)的上游还是名为湛河。

    从古至今,湛河(水)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上游都叫做湛河,没有乌江河的别名俗称,至少在150年前的咸丰十一年还没有。那么,湛河上游什么时候开始叫做乌江河呢?至今没确切的文字记载,一般的研究推论,认为是在清末民国以来,大约百年间。湛河上游改称乌江河的根据,亦不见历史文献记载,1992年版《平顶山市地名志》云:“盖因河中有乌色礓泥称之。”湛水的得名,据同一志书云:“因水质清湛而得名。”湛水得名体现的是河水共性,乌江河得名体现的是上游特点,但在河道多次疏浚后,乌色礓泥早已不存,河水也因污染而浑浊不清。

    梳理历史文献,从马跑泉到侯堂的乌江河,就是湛河上游,两千多年来一直名为湛河,只是近百年来才叫做乌江河。至于“原河道位于湛河之北”的说法,似乎无法证明乌江河的存在。实地勘察,湛河以北青石山以南并没有河流,在青石山北有一条小河,源头在香山与小龙山之间,山水顺山沟南流,至青石山北坡山脚折向东,经连庄村南向东流,这条小河名叫脚河。据当地民间传说,三皇姑妙善(观音菩萨)从香山寺出来或上山,经过这里总是要在此洗洗脚,因此名为脚河。脚河东去,有两条小溪流汇入,一是源于边庄、胡庄之间的小溪,二是源于西武庄的小溪。至井营村东北,脚河斜向东南,再向东逐渐汇入湛河。脚河与湛河相近,流向大致相同,但不是乌江河。

    春秋之后,战国、汉魏时代的湛水之利,从蒲城店遗址及寺岗遗址(在大营北、贾庄西)反映该时代社会状况的出土文物,可见一斑。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出任鲁阳(治所在今鲁山)太守,注释三国曹魏桑钦所著《水经》成《水经注》。于《水经》之“汝水又东南,过定陵县北”下专述了湛水,称“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然后引述了《左传·襄公十六年》湛阪之战的文字。再后曰“湛水又东南经蒲城北”,“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当时的“犨县”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后城村;“蒲城”即上述蒲城遗址之所在;“昆阳县”即今叶县县城。“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大致方位不错。但从“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看,《水经注》所称“鱼齿山”不是后来一般所言滍水南岸今已不存的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西南北走向之人工黄土岭,而是指滍水北岸东西走向的一列似鱼齿样的山头,包括滍阳故城西的应山、滍阳故城东的郑营南山,以及锅底山、姚孟寨山、北渡山等。这一列山包是湛水与滍水的分水岭,岭南为滍水,岭北为湛水。在岭北湛水上,西起井营东至大营一带,因地势低洼,形成一些断断续续常年积水的水面,称“湛浦”。“浦”者,积水成潭者也。郦道元点出的一处湛浦“方五十余步”,其实不止此一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次湛河治理前,人们还把这一带称作“湛河洼”。湛河洼除了接收湛河上游来水,主要汇聚了从北山坡即“湛阪”下来的二三十道小沟溪。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湛浦积水,民间才给湛河取了一个“乌江河”的俗称。本地方言对河中深潭积水所呈现出的深蓝颜色,往往用像“乌靛”一样来形容。“乌靛”意为深蓝到有墨色的样子,与文人笔下形容纯净而深邃的湖、海之水谓“湛蓝”,是相通的。

      待到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西魏、北周时于应都故城所设滍阳县为“湛水县”。应都故城西临应水,南滨滍水,虽北距湛水不远,但并不在湛河流域之内,而隋朝竟以“湛水县”名之,足见湛水之利影响之大。“湛水县”这个名字,用了15年,到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又将湛水县改为犨城县,县治仍在应都故城。此后,唐宋两代,湛水的灌溉之利仍发挥着不错的效益,蒲城店遗址作为湛河流域的重要聚落,照样繁盛。明清时期,湛河的灌溉效益有明太祖命人在湛河流域广开屯田为证。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下诏书,命总兵葛川率其部属到河南汝州大兴屯田。葛川在汝河、沙河流域布下七十二座屯垦营盘。这七十二座军屯营盘,在明代为军事编制,虽分布在各县地面,但不归所在县管理,而直属军事机构汝州卫;入清转为农村编户,仍归汝州知州衙署统辖。流传至今位于汝河、沙河之间的湛河流域以“营”字为名的村庄从上游到下游有马旗营、余官营、肖营、石桥营、校尉营等十三座,约占七十二营的1/6。可见湛水在明清两代灌溉之利仍不同寻常。

      湛河为什么以“湛”字为名?从字形上说,“湛”乃“水甚之象”。从字义上说,“湛”有“水深貌”之意,《楚辞》有句“湛湛江水兮”;还有“澄澈”的意思,谢琨有诗句“水木湛清华”。历史上湛水这条河流之所以“水深”、“澄澈”,应该说与其全流域生态植被优良,水土涵养得好有密切关系。在清朝中期以前,南北两条山脉上的林木都是十分茂密的,而且居民在充分享受湛河灌溉之利的同时,也很注意保护它。据田野调查所得信息,明朝初年葛川所部一支扎下东王营屯田的时候,这里原本就有一个村寨叫“湛寨”,里边居住着湛姓居民。屯田营房建在湛寨以北。这个湛寨和湛姓居民一直存在到解放前。“湛”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和穆萧平,姚邵湛汪”。郑樵《通志略·氏族略》认为湛姓是“以地为氏”,那么这个“地”当然就是湛水流域了。《百家姓考》认为“湛姓出自祝融”,而祝融氏曾长期生活在包括湛水流域在内的滍水中游一带。可以说,湛寨湛姓是守护祖宗旧地的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虽然湛姓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是个小姓,但也不乏名垂青史的人物。东汉有大司农湛重,晋代有荆州刺史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是位了不起的女性,据《晋书》记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县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增我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于邻人,以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有廉正之母,才能养成廉正之子。湛氏是为数不多的载入史册的贤良而伟大的母亲。唐有名士湛贲,宋有屯田郎中湛俞,明有经学家湛若水。凑巧的是,这些湛姓历史名人中,东汉湛重、宋朝湛俞,都是作农官的,这恐怕与湛姓的祖地湛水流域自古就占尽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不无关系。湛河虽说算不得大河,却因地处关隘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角度着眼,都有着不容忽略的位置。特别对于因煤而兴、短短半个世纪即崛起中原的鹰城来说,从能源经济、信息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文化经济,城市的根系越来越远地渗入历史深处,湛河,作为地域文化的历史档案,作为近代水文变迁的见证,它都是一条值得研究和讲述的河。

    湛河又名湛阪,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有载:“……春秋襄公十六年,晋伐楚报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湛水之北,山有长阪,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据史家考证,这场被写入《春秋左传》的“湛阪之战”,就发生在焦店镇西高皇一带。

    长阪者,长坡也。历史上的湛河,河水漫流,南到九里山根,北到落凫山一路南来的长阪坡前,东至现今的许南公路,皆为汤汤水泽。现今卫东区所辖的诸葛庙街一带,曾是一处挽缆系舟的连山丘埠。茅檐高树,水波荡荡,烟火人家泊在水光树色里。明正统年间,诗人曹琏任河南提学佥事时曾盘桓于此,写下一首《武侯祠》:“一带长岗绕故墟,孔明从此结茅庐。韬光久负商伊志,枉驾频劳汉胄车。八阵图成功不朽,三分国定欲何如。观风偶过湛阪陇,慨想长吟恨有余。”另据清汪介人《中州杂俎》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另据《叶县志·陵墓》载:“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水泽山湄,堪为居所,诸葛庙遗址就在今平顶山市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所在的地方,《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亦保存完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尚有南阳襄阳之争,用现代话说,卧龙先生中小学的课业都是在湛河之滨完成的。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中称湛水为湛浦,浦者,水滨也,另一层意思就是通大河的水渠。“……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礼》:荆州,其浸,颍湛。”郦道元所引《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有说为周公所著,据考,应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农田以“夫”为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的水渠称“遂”,遂又与“径”并行于野;每十夫之田间,有较大的水渠称“沟”,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是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的道路,被称为“道”;每万夫之田间,有称为“川”的水渠,与川相配的路,才称之为“路”。水成网,田入格,条条大路通王畿。所以湛河虽长不足百里,却也入《周礼》,是因为早在战国时,它就分流为渠,浇灌着襄城县首山以南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农田。

     湛河,是一条滋养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一河两岸留下的人类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卫东区蒲城店村北的蒲城店遗址,就是一处含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大型遗址,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汉、宋等多个时代的房基、窖穴、陶窑、水井、墓葬400多处,出土陶、铜、石、骨、蚌质器物300多件,还有大量的器物标本与动植物遗骸。在夏代房基附近,专家们还发现了夏、商、周、汉等多个时期的20余座墓葬,夏代墓葬中出土有陶觚等酒器及陶圈足盘、平底盆等食器。在商代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串穿孔海贝,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货币。刀耕火种,物物相易的原始农牧渔猎,被货币流通的集市贸易所取代,蒲城店就是商品流通的地方,一座古老的“城市”就是这样诞生的。

    横跨许南公路的建设路立交桥北去约200米,有座公路桥标称“乌江河桥”。这是当代人对乌江河的一种记忆,若依旧名,应叫它北湛河桥才对。桥下河水东流,一年四季不下一个流量。

    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版的《叶县志》所述:“湛河,分东、西湛河,位于县境北部。西湛河发源于平顶山市新华区阳镇马跑泉,自遵化店镇祁营村入境,又称白龟山北干渠,经韩庄、溪庄水闸进入沙河。东湛河原是湛河支流,发源于平顶山市卫东区马棚山,入洪庄杨乡流经桑树贾、曹李、石王、湛河董村,此段为叶县与襄城县的界河,由湛河董村折而东南流,经麦刘、唐马,至炼石店村东北注入汝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泄洪能力为575立方米/秒。”

    东湛河是叶县人的称谓。在上游,因为它位于以湛河命名的白龟山水库北干渠之北,俗称北湛河。近年,马棚山东麓的泉源和浮源都已断流,河道里流淌的,是来自十矿、八矿和沿途居民区的排水,水质浑浊不可用。2000年后,造成河水严重污染的小企业相继被拆除,如今流到叶县洪庄杨乡的裴昌庙、姜渡口,就有人泵河水浇地了。

    马棚山距市区中心约5公里,东南坡的山坳里有一片树木茂盛的沟壑,右岸那座金字塔一样的山头就是金牛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的《郊区志》对山名的由来这样记述:“金牛山背依马棚山,东接焦赞山,形体东肥西瘦,西巅突起四块巨石,活像牛的双耳双角,巨石下端端正正生有一块门扇石,石下淌出一股清泉,飞溅而下,四季不断,酷似牛在反刍倒沫。故名。”另据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每天夜半三更,牛嘴一张,就有一个金人赶着一辆绛红大牛独辕金轿车,巡视中原大地,每遇生病的路人,便扶上车,护送到家。灾荒年景,还会拉出黄灿灿的金子,救济庶民。这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在现实中,金牛山真的能出黄金,那是对勤劳者的酬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徐村有村民承包金牛山,砌山石为堰,植花椒成篱,栽种大红甜、青皮甜、天红淡、三白甜等优质石榴260万株,还间种大枣、甜柿、苹果、沙梨和蜜桃。十几年过去,火红的石榴花开遍了方圆所近的丘陵和荒坡。2008年,这里成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又被命名为“石榴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春华秋实,使薄弱的植被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中称湛水为湛浦,浦者,水滨也,另一层意思就是通大河的水渠。“……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礼》:荆州,其浸颍、湛。”郦道元所引《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有说为周公所著,据考,应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农田以“夫”为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的水渠称“遂”,遂又与“径”并行于野;每十夫之田间,有较大的水渠称“沟”,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是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的道路,被称为“道”;每万夫之田间,有称为“川”的水渠,与川相配的路,才称之为“路”。水成网,田入格,条条大路通王畿。所以湛河虽长不足百里,却也入《周礼》,是因为早在战国时,它就分流为渠,浇灌着襄城县首山以南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农田。

    蒲城店遗址紧临北湛河,1966年10月八矿开工建设,为防河水渗流风井,将弯曲的河道向北推移300米,远离了遗址。风井围墙外的青石古潘桥也被埋进路面下。东去六七公里,任寨村还有一座俗名老任桥的古石桥,巨大的石块也已坍落河水中,精美的雕刻依然清晰灵动。据任寨村的村干部回忆,上世纪70年代,北湛河水最浅的时候有一米多深,十米多宽,水清沙白,苇子青青,菱角漂浮,沿河种有几百亩水稻。水被污染后,种不成水稻,夏天也洗不成澡了,鱼虾也绝迹了。村前村后的麦田菜地,靠机井浇灌。这几年上游治理后,水虽然还是浑浊的,却没有化学污染,又开始有鱼了。老任桥下游十多米处,一条源于八矿的支沟淙淙而下,看上去水质清澈。上游不远,几只野鸭子冲上凫下捉鱼虾,让人对重现苇青沙白的情景满怀期待。

    北湛河,是北汝河与沙河汇流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湛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带之间,适合动植物生长,宜于农耕,很早以前此处就有人类活动。湛河之滨的蒲城店、寺岗两处古文化遗址,都曾经有新石器时代文物出土,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几千年来,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