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14期】【河南】《智泉流韵》原创散文《 贵妃池遐思》

【郭进拴原创】  贵妃池遐思

  金秋时节,我与出席中国作家创作年会的采风团成员来到了山西永济黄河边独头坡上的独头村,参观了杨贵妃故里。

   在贵妃池畔,我们驻足观望,感慨万千,发思古之幽情。同行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老乡韩自然先生即席吟《贵妃故里歌》一首:

独头坡上独头村,

倾国丽质降仙身。

幼时秃头悲咽世,

妙方百浴青丝沉。

贵妃故里歌贵妃,

贵妃池在昔醉人。

远眺黄河绕素带,

近游杨园感慨深。

花容月貌人称羡,

绝代美人羞花魂。

丹青难描千般秀,

绫歌漫舞起精神。

一朝选在君王侧,

鸡犬升迁贵杨门。

……

站在贵妃池畔,听着这优美动听的《贵妃故里歌》,我的思绪穿山千,越万水,飞到了唐代的独头村。

  那时独头村的风景多美啊!风烟俱静,绿水凝碧,树林成荫,河清鱼跃,直视见底,急湍似箭,激浪若奔,好鸟和鸣,啁啾成韵,横舟上蔽,白昼犹昏,疏枝交映,有时见日。沿村景色更是一幅活的山水画屏,朝暾晚霞中更是仪态万方,沁人心脾……

   村正中的杨家,更是远近闻名的官宦人家,他的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貌美,被称为“三朵金花”,弘农郡公杨玄琰整日乐得合不拢嘴,一有空闲,就逗三个女儿嬉笑取乐。

   唐开元六年,弘农郡公杨玄琰的第四个女儿出生,她自幼聪明伶俐。由于杨家族上将那四枚洁白无瑕的玉环传到了杨玄琰手中,杨玄琰就给自己最小最乖巧的四女儿取名叫杨玉环。

   杨玉环四岁那年,生父杨玄琰就一场大病一命呜呼,家里人多口多,衣食无着,杨玉环就泪别亲生母亲,寄养在叔父杨玄家中。她在叔父家里度过了难忘的少女时代。

   杨玉环自幼喜欢喝从华山采摘的一种色泽鲜绿,香气高爽的茶,用清冽甘甜的华山玉泉院泉水冲泡后,滋味醇甜,汤色碧绿,满口清香,生津止渴。此茶可以养颜美容,延年益寿。杨玉环后来成为贵妃后,仍坚持一直饮用这种茶,此茶后被命名为“贵妃茶”。常饮华山绿茶的杨玉环,长到十几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美女了。她双眸若秋水潋滟,脸部轮廓犹如粉妆玉琢。她仪表绝佳,落落大方,颖慧聪敏,灵巧无比,善解人意,柔情似水,若杏花之含烟,似牡丹之乍放。

   开元二十三年,17岁的杨玉环成为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的妃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唐玄宗看到了这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色女子。她眉目秀艳,纤指皓腕,云鬓蓬松,每一寸每一分都散发着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她口齿伶俐,谈笑风声,那银铃般的笑声每每能使满室生春。她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从不忸怩作态,令人有春阳乍现之感,陶醉于温煦的气氛之中。玄宗先是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号太真。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从距国都长安四十来里行幸骊山温泉宫的唐玄宗处派来使者,到了长安。玄宗命杨玉环去温泉宫伺侯。

   杨玉环在得知玄宗召见的一瞬间,感觉到像自己这样的一个女人的生涯,意外地落入一种强大力量的掌握。她觉得玄宗不像自己丈夫的父亲,而这种想法,过去是不曾有过的。玄宗是大唐帝国的绝对掌权者。与之相比,丈夫寿王如今只不过是极端无力的王族的一个成员。

   杨玉环在接到玄宗使命的次日,天色未明就来到长安街上,直奔骊山的温泉宫而去。侍从包括骑马的,约有三十人。轿子涉氵产      水,渡灞河,在缓慢低矮的丘陵起伏的平原上,一直往东走去。轿子终于到了骊山离宫,杨玉环下了轿子,在几名侍女的引导下,静静地朝宫殿内部走去。

   杨玉环被引导到滞留起居的房间,在那里稍事休息。为了谒见玄宗皇帝,出了这间屋子,玉环被领到长廊。在迎面而来的一群人和自己这边的人相擦时,在正中间看见一个老人,这时才觉察到这就是玄宗皇帝。玉环觉得那人的目光在敏锐地照射着自己。玉环在这时,也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玄宗稍稍停步,不客气地瞧看玉环。那是一种仔细端详。然后好像想说点什么,嘴边的筋肉微微地动了动,然而从那张嘴里,并没有特别说出什么。老人就那样从玉环前边过去了,可不知是为了什么,玉环却仍然是那副姿势,在那里站了一会儿。侍女们带着玉环回到了刚才休息的房间,在那里独自吃完了饭,便被引进到有床铺的房间,一直睡到暮色将临,又被领到妃子汤沐浴。

  妃子汤是用白玉石砌成的,在汤的出口处放置了一个用红色石头塑造的大盆,它承受着不知从哪里喷涌出来的汤。这种汤的出口有四处。汤是透明的,但却荡漾着轻微的硫黄味,不断地冒出的热气,使浴室内部充满了热气和轻柔的透明的雾气。沐浴后的杨玉环,有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之貌。唇若朱丹,齿如含贝,仪态娇美,明眸善睐,真是万般风韵,万般柔情,万般妩媚,万般明丽,她那白嫩光滑的肌肤如凝脂一般,舒舒酥酥,软软绵绵,不能自持。经过精心梳妆打扮,她那乌黑的发髻上,插着金珠首饰,走起路来,颤动摇摆,宝光闪闪。

  玉环离开玄宗为她设的酒宴,感到脚下有些飘飘然。这是她初次经历的。像今天晚上这样喝这么多,而且喝了许多种类的酒,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喝醉酒原来是这样的滋味,她也是初次体验。

  玉环被几个侍女用手搀扶着领到里面的化妆室,全身擦拭干净,重新化过妆,换上了睡衣。玉环命一个侍女拿来她平时常喝的华山绿茶喝了。这时,玉环感到醉意更浓了。哪怕动一下手脚,都倦怠得感到吃力。玉环想接触一下夜里的冷空气,在睡衣上面披了件衣服,站到了房门口。

   “请您回房里去吧!”侍女说道。

   可是玉环却还想在夜间空气里多站一会儿,好醒醒酒。

   当身子让夜间的冷空气凉得像冰一样的时候,玉环才回到房间。接着,她撩开房间里边床上的锦帐。侍女出去时,因把烛台上的灯给熄灭了,房间里一片漆黑。

  “玉环,你现在最想要什么?”

  迸出来的还是那个沉重有力的声音。是掌权者的声音。

 “妾……什么都……不想要!”玉环身子僵硬,结结巴巴地说。

“你对人世还有什么希求?”

“我想像梅妃那样漂亮。”  

对此,玄宗皇帝没有回答。

“此外还有什么希求?”过了一会儿,老掌权者又说。

“没有!”

“本想满足你的要求,可你说没有希求,这可就不好办了。”

“既然这样,我就说。凡是皇帝所希望的,无论什么我都喜欢。”

“朕所有的愿望都已实现。再也没有什么新的愿望了。是的,要说有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长生不老。”

“……”

“硬要说嘛,还想得到异国之宝。”

“……”

“想骑一骑象。”

“……”

“再建一座天坛,祭祀上天。”

“……?

“发现逆臣奸党统统杀光。”

“……”

“派兵征服吐蕃,使之不能再起。”

  玉环听着,浑身颤抖不已。她默默无言,只是一一点头,然而并未弄清其含义。所清楚的,是想干这些事完全干得出来的人物,而且总会这么干的人物,如今已躺卧在自己的面前。

“这些事暂且丢在一边。如今联所喜欢的,是听说你的眼泪是红色的,出的汗味如香玉,出生的时候就有玉环戴在右臂上的天下第一美人儿!”

  与此同时,玉环感到自己的手,让帐子里伸出来的老掌权者的手给抓住了。玉环被顺顺当当地拽进了卧榻。她不敢抵抗。玉环感到自己想要爱身边这个人。并不是想爱,此时玉环已经爱上他了。玉环觉得自己所爱的,超出了世界上的一切。那是力量,是天,是玉环自身的命运。

  玉环已经觉察到自己的肉体,正在变化得与过去的自己完全不同了。玉环觉得这个无力的掌权者是神付托给自己的,明日一早在她把他交给神之前,必须把他用自己这冰冷的满是脂肪的双臂,温柔地包裹起来。这是在此以前的玉环所不曾体验过的、有充分价值的、伴随着恍惚的爱的表现。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中是这么唱的。玄宗皇帝次日早晨在寝室里睡到很晚才起来。而且以这一天为界,再也不一早临朝处理国事了。

每当玄宗问玉环要什么的时候,玉环总是红着脸说:“玉环什么都不要。维持现状就已经很好了。只要能常侍陛下左右,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天宝元年,玄宗皇帝欲册立玉环为妃,但玉环固辞不变,她要求至少从现在起三年之后才能接受。玉环的主张,是玄宗纳自己儿子之妃为妃的传说,还未必已经消失,所以要求延至这影响全部消除之后再册立也未为晚。在玄宗看来,玉环是个思虑深、欲望少的女人。

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七月,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她常饮的茶也被玄宗赐名为“贵妃茶”。皇宫上下,争相饮用。众嫔妃因饮了“贵妃茶”而美了娇容,才有了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民间更是效仿,丑女饮了“贵妃茶”,更是心灵手巧;老人们饮了“贵妃茶”,能返老还童,鹤发童颜更年轻。

在大明宫凤凰园悄悄地但却严肃地举行了玉环册立为贵妃的仪式。仪式之后,杨贵妃坐在镶嵌着宝石的大椅子上,接受了列席的许多重臣们的祝贺。宰臣们一个个地来到贵妃面前都分别致了贺词。

当天晚上,贵妃作为妃子,第一次同玄宗皇帝同榻。玄宗送给了她螺钿的小盒和黄金簪子。玄宗还从宝库里取出黄金做的步摇,亲手插在贵妃的发髻之上。

  三天之后,贵妃接受了百官的朝贺。得享皇后同格,拜谒那天,演奏了《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原名“婆罗门曲”,开元年间由印度传入中国。唐玄宗是个精通音乐之人,他和乐师一道对该曲进行了润色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名的舞曲。从曲名的用字看,“霓”是七色彩虹,“羽”是轻细的羽毛,用这样的物质作衣、作舞、作曲,岂有不轻扬而飘飞、灿烂而迷离的。杨贵妃踏着“霓裳羽衣曲”在缓歌慢舞,那轻柔圆润的歌喉,飘花回雪的缓慢舞步,配合得是如此的默契,丝丝入扣,以致和抑扬顿挫的丝竹声在音律上,在节拍中,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唐玄宗听着这悠扬的音乐,望着这优美的舞姿,看着杨贵妃那“眼波流,半带羞,花样的娇嫣,柳样的轻柔”的舞姿,不觉陷入恍恍忽忽、如痴如迷的状态,以致达到了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地步。杨贵妃爱喝酒,每次喝醉后更是“曾将倾国比名花,别有轻红晕彩霞”,显得更娇更美。后来玄宗特意命人给贵妃专门酿制了一种美酒,并命名为“杨妃酒”。

  杨贵妃能歌善舞,能作诗填词,描花绣朵,会书法绘画。《全唐诗》中选有她写的这样一首诗:

罗袖动香香不已,

红叶凫凫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

嫩柳池边初拂水。

《长恨歌》里有这样的诗句: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贵妃得宠后,父玄琰被追赠为太尉,齐国公;叔玄珪升为光禄卿;宗兄启鸿臆卿,锜为侍御史。兄国忠也逐渐显贵起来;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杜甫在《曲江春游》中写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锈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腰压极稳称身。

   刺绣着金捻线孔雀、银捻线麒麟的衣裳,珍珠的腰带,奢侈的发饰,杨家的夫人们和刚当了宰相的杨国忠共同在暮春的水边漫步。恰似世上的春天,都是属于杨氏一门的。李林甫死后的实权尽行归入杨国忠的掌握。

   然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干乘万骑西南行。

   安禄山起兵反唐,进军神速,玄宗只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仓皇逃跑。

  第二天傍晚,来到了马嵬驿。这里的县令也逃跑了,县民们不知逃往何方。士兵们被疲劳和饥饿折磨得狂暴了。不光是兵,就连指挥官陈玄礼也不管对谁都是发着怒气。带着陈玄礼的意思的宦官李补国,向太子亨提出要杀死招致亡国之祸应负责任的杨国忠。这个年轻宦官的脸上染着夕阳,看上去就像浴着鲜血一般。

   太子亨和李补国在驿站的一个角落里面对面地站立着。这时,二十多个吐蕃的壮勇遮拦住了想到广场来的杨国忠的马匹。吐蕃人都是从吐蕃派到京城长安来的使者们,他们正碰上玄宗丢弃京城,便一块儿来到这里。他们想向杨国忠诉说要吃的。吐蕃人口口声声叫喊着要求支给粮食。看到这情形的陈玄礼的一个部下大声叫道:“国忠与胡虏一起谋反!”

   喊声反复了两三次。驻屯在广场上的士兵们一齐发着怒吼站立起来。这时,不知是从哪里发的一枝响箭,正射中杨国忠的鞍部,他跌下马来。杨国忠一从马上滚落下来,就向西门跑去。士兵们一齐追了上来。顷刻之间,士兵们就像见着血的饿狼似的,拨出刀来追逐。

 再次出现在西门的士兵们,用枪尖刺穿了杨国忠的头颅。杨国忠的头悬挂在驿门之外。杨国忠之子户部侍郎杨喧和韩国夫人等相继遇难丧生。

   御史大夫魏方进出现在广场上,他怒吼道:“你们为什么杀死宰相?”

   一瞬间,魏方进也遭到几个士兵的袭击。等士兵们散去时,他已经成了尸体横卧在地面上。听说作乱,韦见素赶来,在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时,便遭到乱兵的袭击,头上的血流到了地面。不知是谁喊了声“别杀韦相公”,他才免于一死。被这血弄得发狂的士兵们,围住了驿站的房舍。

   在馆驿中的玄宗知道作乱,从馆里出来,想来抚慰士兵们,可是骚扰却制止不住。陈玄礼来到玄宗皇帝面前,对眼前这个没有任何力量的老掌权者说道:“已经把杨国忠杀了。贼根仍然在馆中。愿陛下舍弃情欲,以正法纪。”

  贼根这话指的是谁,玄宗的心里是明明白白的。杨家一门的主要人物,除贵妃以外,都已被士兵们杀了。

  玄宗皇帝进入馆内呆呆地站立着。京兆府司录韦谔来到玄宗面前,说道:“如今,能镇住士兵们的怒气的,已别无他法。危险已经到了危及陛下自身的状态。陛下,请速下决心!”

  “贵妃经常住在宫殿之内。虽说是国忠的一族,但与国忠毫无关系。”玄宗说。

   说罢,望着身旁的高力士。

   高力士默不作声。从他的脸上看不出高力士如今在想什么。高力士那深深地刻着皱纹的脸,看上去和平常他那张脸一点也没有什么变化。

   高力士一会儿把他那张脸仰起来,发出了谁过去都没有听到过的奇妙的声音。那声音非哭非笑。一句句地像拖着长腔的歌子,那词儿也还是各自有着一定的意义的:“贵妃……确实……是无罪的。……谁能说……她有罪呢?……但是将士们……已经杀死了杨宰相。……贵妃……她仍在您的身旁,臣以为……陛下自身……就没有安泰。……请陛下,……认真地想一想。如今非做不可的事,是……镇定将士之心。将士心安,……即国……之安。”

  高力士又恢复到好久没有结合权力发言的自己的立场。高力士在过去的任何场合,结局都是为了保卫自己,冷静地处事的。保卫自己既有与国家的利害一致的时候,也有的时候恰恰相反。高力士如今也是冷静的。他既不能不为玄宗尽力,也不能无视如今手握可怕权力的叉腿站立的陈玄礼的意志。

  “用你的手把她带到佛堂之前,处置了吧。不用利器地处置了吧!”过了一阵子,玄宗说。

   高力士答应下来,立即来到了杨贵妃住着的馆舍里,贵妃微暗的房间的窗边上放着一只椅子,她正坐在那里。

   “你最后的时刻到了!”

   “杨家一门被陈玄礼全杀了的事,我刚才已经听说了。陈玄礼是以清廉闻名的武人,平日时常进谏陛下,他没有错。贵妃我比谁都清楚。”杨贵妃道。

  “妃君是无罪的!”高力士说。

  “把陛下的国家弄成这个样子的,是杨宰相。杨宰相正因为有了我,才能那样的为所欲为。怎么能说是我这当妃子的无罪呢!”

   说罢,贵妃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如今的贵妃剩下的只有对玄宗的爱了。高力士来到有着小小佛堂的院子。高力士的手上攥着为贵妃吊颈用的布条。高力士站在佛堂横头的枣树下,眼睛望着渐渐暗下去的天空,在等待着贵妃的走近。

   杨贵妃面向苍天,大声疾呼:“想我先祖杨震,一生清白。我杨玉环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皇上啊!玉环走了,你……”

   一会儿,高力士转到了贵妃的背后。这个老宦官把交给自己的这个任务,恐怕是比谁都干得冷静。为了决不让托着自己手臂上的全部重量的这个不像世上之物的奢华的女体再苏醒,高力士一再仔细地勒紧布条。

 杨贵妃由于安禄山的叛变,自己既未成为武后,又没成为韦氏,也没成为太平公主,能够以殉国的形式,了结了她三十八年的一生。有诗为证: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泪不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尽期。

天涯海角行

   天涯海角风景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20多千米的天涯镇下马岭山脚下,前海后山,风景独特,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海南省优秀旅游景区景点。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的沙滩上有一对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的。据传,“天涯”、“海角”两块石崖本是一对痴情男女所变。由于家长捧打鸳鸯,拆散了青梅竹马的这对男女,他们化为青石并肩立于海边。大作家茅盾先生对这里的景物作过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既写了天涯海角的景,又触景生情,想起了苏东坡被流放到这里的悲惨遭遇。天涯海角这个名字其实不是对地理位置的描述,而是一种历史悲剧的实录。

耸立的沙滩上的座座奇石,凿在黑褐色石上的胜境红字都是历史的见证。我留步在一座巨大的岩石面前,峻峭巍峨的伏卧在沙滩与海水相连的雄狮似的平坦石面上,刻着郭沫若手迹“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鲜红大字,在一块高达10米的圆柱形岩石上刻有“天涯”二字,下面还镌刻着郭老题写的诗:

海角尚非尖,

天涯更有天。

波清湾面阔,

沙石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

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

相与共盘旋。

  据《崖州志》记载,古时候,这里顽石挡路,层峦迭嶂,道路崎岖,人烟稀少,瘴气蔓延。人们将此地描绘成“人间坟墓”、“鬼地方”、恐怖与死亡的象征。这里也曾是以前封建朝廷流放“叛臣逆子”之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唐、宋两代被贬到此地的官员就有四五十人。其中,宋代的就有李纲、胡铨、李光、赵鼎等4位名臣。“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天涯无去雁,老泪湿霜须。”这就是唐朝一位杰出的名相李德裕在流放去崖州途中哀叹的诗作,而后,他居崖31年就饮恨而去。“天涯望京华,过眼云烟去,海角梦魂牵,生死总由之。”历代文人对此地的描绘,使“天涯海角”在人们心理上的空间距离更加遥远了,成为了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地方。唐朝宰相李德裕从潮洲司马再贬崖洲司户,曾有《登崖州城作》传世: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面对茫茫大海,椰林翠竹环抱沙滩,海边奇石林立,姿态万千。青山、椰林、奇石、碧海,构成了她的独特之美,特别是对我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山里人”而言,突然来到海边,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新的世界。

  在岸上,椰林凌霄;看海里,巨浪排空。那天然啸聚在这里的磊奇石,像石林,像岩丛,青黝黝,圆滚滚,熊蹲虎踞,姿态万千。有的更像金水桥边的石狮子,坐镇南天门,气势雄伟,万钧巨力也难撼摇她一根毫毛。在一尊独立的圆锥形高大的岩石上,不知什么年代刻有“南天一柱”四个遒劲大字,看上去真有点像独支苍穹的样子。想到共二氏“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远古年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可就是那时的遗物么?不禁令人追慕宇宙洪荒世纪,原始巨人开天辟地业绩的宏伟了。

  我站在“南天一柱”旁边,放眼南海,白云悠悠,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海鸥隐现,天连海,海连天,海天一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天涯海角,无酷暑,无严寒,无霜冻,全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只相差7℃,在这里看不到塞外的漫天风沙,也见不到北国的冰天雪地。这里林花繁茂,鸟语花香,终年不断,这是内陆许多旅游胜地所不及的。这里的台风,有时却令人生畏,但并非每年都有。

   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南来的海贼,霸占了海湾的渔船,逼得渔民无家可归,突然来了一只神鹰,在天空展开它巨大的翅膀,撤下一阵大而圆的石头,把贼船砸得粉碎,救了渔民。那些圆石就至今散乱地留在海湾的沙滩上,成为千年万年惩罚侵扰渔民的贼船的见证。

   还有传说在很久以前,黎安一带的海面上恶浪滔天,船民不能出海打鱼,王母娘娘手下的两个仙女,为了拯救穷人,悄悄离开南天门来到南海,并肩立于波涛之中,大海很快平静了,她俩还经常指引渔民出海打鱼。一天,因仙女晚归,犯了天规,王母娘娘派雷公电母来抓她俩,仙女不从,化为高大的双峰石,雷公大怒,把双峰石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面裂成三块,一截掉在“天涯海角”,成为“南天一柱”。

   啊!多么优美的神话!

   啊!多么动人的传说!”

   此时此刻,我望着天涯海角那郁郁葱葱如树的仙人掌,剑拔弩张的剑麻,大海欢呼的涛声和岩石上铭刻的手迹,昔日荒凉险恶的惨景,古人肺腑中涌唱的悲歌被“万丈炎荒无觅处,花映天涯海角新”所代替了。

   据《崖州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在海湾一块巨石上面写了“天涯”两字。“天涯”两字我也看到了,上下款也刻了“雍正”、“程哲”的字样。但心里却想:雍正年间离现在才二百五十来年,恐怕不是“天涯”命名的开始吧!就书法说,程哲的字笔力也太弱了。跟巨石比起来显得太小,跟海天的气势更不相称。这时,有一老者站在退浪的平沙上,弯下腰去,伸出右臂,用手作笔奋力在沙地上也画了“天涯”两字,像做了一番不朽的事业,正在欣赏。字面在沙上,豪情刻在心里。不想字刚画好,一层海浪又把沙上的字抹掉了。激浪冲沙,洗刷得彻底,“天涯”已了无痕迹。——这时涛声杂着笑声,一齐袭来,一群游客把老者围了起来,个个伸出大拇指,连声叫“好!”大家越谈越投机,兴致都来了,邂逅相遇,立刻成了忘年交。大家欢呼着,在沙滩上练起了书法,互相交流,相互切磋,其乐融融。

一位亲眼看到这一幕热闹场景的中年游客,即席赠诗一首:

手书天涯沙滩上,

大家惊喜急收藏;

后人到此不见字,

但闻涛声情意长。

 这次到天涯海角,我拾了许多贝壳、海石花和玲珑透剔的上水石。我也看了许多新鲜的人和事:在沙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聚精会神地在写生,有的拿着本子专心致志地在记什么,有的拿着录像机、照相机在认真地拍摄,有的高挽裤腿在水边石林中穿梭,边看边惊叹”天涯海角“之美,那些在捡拾海石花、贝壳和五颜六色小石头的游客,不停的欢叫:“啊,又一个!”“这儿有一个更好的!”“我这一个美得出奇,天宫巧匠也造不出来啊……”

  朋友!请您到天涯,到海角,这里的天,这里的海,还有耸立的奇石正伸展着双臂接迎着您的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