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坛有喜好戏谑、斗趣的风习令谜语得以流行
唐代文坛有喜好戏谑、斗趣的风习,隐语(谜语)得以流行。《唐书·李藩传》:“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太平广记·权德舆》引《嘉话录》曰:“权丞相德舆言无不闻,又善廋词。尝逢李二十六于马上,廋词问答,闻者莫知其所说焉。或曰,廋词何也?曰:隐语耳。语不曰:‘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之谓也。”
从广义来说,隐语和谜语可以说是同义词,而唐代的隐语与狭义谜语的文体仍可区分。《现代汉语词典》“隐语”解释说:“不把要说的意思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解释中的“古代”与“后世”的界限并不明显,大体交替于唐宋时代。隋唐五代时期,仍有一些具有较多谜语(灯谜)特征的隐语被历代谜家视为谜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