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本神篇学习笔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本神篇笺注(一)

【第一段】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开宗明义,谈到针刺之法的核心处。黄帝说“凡针刺之法,本于神。”这显而易见不是黄帝的假想,而是一种定理,公认的道理。下面所说的也是同样。以神为根本。接下来呢,说到了“血、脉、营、气、精神”与“五脏”,这和“神”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又和“针刺之法”有什么关系呢?五脏所藏。这给我们指明了接下来要谈论的还是这个脏腑系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

◆我们看到有四个层面的“病因”:

1.因淫泆离脏导致的精失

2.魂魄飞扬

3.志意恍乱

4.智虑去身

这四个层面是如何区分的呢?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这些病因从何而来?从外的“天”,从内的“人”。天会有过吗?能明确的一点就是人会有过。过,就是不正,所以出现了后面的病,需要治疗。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这里有13个主题,从德到虑。黄帝怎么会提出这十三个话题?从提问的语气中,可知黄帝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黄帝要向老师岐伯问个所以然。这十三个主题也是有层次的。这里可以想到须菩提与佛陀之问答,是传道性质的。

【第二段】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在黄帝提出的十三个主题之外,岐伯加了“天”、“地”、“我”、“物”、“智”五个主题。 十三个主题,统合在“我”上。 我与“天、地、物”之和及交融则为智。不和则会出现病症,针刺之法就是“调和”这些关系。说到“本于神”,就说明“神”是其中的关窍。

天之在我者德也,你看“天之在我”,在我,是一种赋予。所以人也就不离于这个天之在我的“德”。地之在我者,气也,也是一样。所以人是不离于“气”的。“德”和“气”是人的先天成分。德和气可以和天命之谓性相参。

汉语中,发德音的,常见的有四个字“德”“得”“的”,具有获得性,目标性。志于道据于德,其中的德,也能感受到“德”的这种属性。我觉得中庸里的“性”是精神性和物质性双摄的。

“德”相应于佛法中的“心法”,下面的“地之在我者气也”之气,有物质性。气,相应于佛法中的“色法”。

“德”是“无形的天”所赋予的,“气”是父母所赋予的。人的出生,是天命之流转与父母之相博而来。父母之相博是可见的,可认知的,现代的生物学已经把这个过程研究得很清楚,一个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变为胚胎,逐渐地成为胎儿,出生,成长。这个过程是很清楚的。但是有一个过程,为什么是这对父母,为什么就在那个时间结合?为什么是这个卵子这个精子?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自然、社会环境?这都是没法预料的,这就是天命。上天安排这一切。这就是先天。这就是“天之在我者德也”。佛法讲,这是一个人的业报,前世的因,造就今世的果,这是一种合理化的阐释。也说明了这个人无法预料,神秘莫测的过程。确切讲“德”大概相应于佛学里的“阿赖耶识”。

人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能分裂的这个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神。真可谓是阴阳不测之谓神啊!怎么就这样准确完美地分裂下去呢?这个分裂,就是生命之源,就是神。针刺之法,就是针对生命之源。这太到位了,抓住了本质。我们俗语说的“针对”,是出于这个典故,针对之法,本于神。针对,就是点中要害。神,或许相应于佛学里的业力,相应于业力里的善业。人能成为人,而不是畜生,饿鬼什么的,那是善业啊。

随神往来之谓魂。从源起性看,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人的“觉性”慢慢地显出来了,有了灵性。魂,就在人体生成了。这个魂是觉醒呢?还是新生,在此存疑。魂,云和鬼合成。声从云。云者,象气,人之阳气。鬼者,神秘不可测,是其形之特征。从人体来看,人的生命力在运转中,魂随之出现,随之显魂之用。魂,相应于佛学里的末那识。魂,就是有自我性。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一句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魄,从鬼,白声。有庚金之气。鬼者,同样是神秘难测,不可见,无形无象。依附于物质。魄相应于佛学里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识受,也相应于生物学的植物神经,随触而应。庄子里有言“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认物也。心就是对物的分辨与认识。这相应于人的意识。对应于人的脑部、中枢神经。心主要主管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与社会、自然,简化为我与物(万事万物)。这个关系里,沟通的介质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心有所忆谓之意,心能够感受的其实是非当下的状态,生命之流,念念相续,而当下那一念,是意识永远也接触不到的,意识能够接触的就是已经发生的,是“忆”。包含自己的“忆”以及可他人的忆(用知识保存,意识可以摄取,这一部分浩如烟海)。心有所忆,就是生命体验与学习。这个过程生情,情之动,就是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我们执取这个意,就是确定目标。用整个生命执取的目标,就是志向。在这里因为目标就人就分道了。有的志于道,有的志于成佛,有的志于解脱,有的志于“涅槃”,有的志于“成为圣贤”,有的志于“见上帝”,有的志于“长生不老”,有的志于“明心见性”,有的志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的志,就成就了这个大千世界,也就是佛学里的娑婆世界。也是人世间,天下。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立了志,就有了行动。行动就是思的呈现。相应于“据于德”。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这句话是最有意思的,俗话说的追求理想。微思微虑,小思小虑,大思大虑。所谓大虑,就有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巨大张,相应于“依于仁”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若是大虑,这就因着这个巨大的张力,人在世间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智慧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道法自然,也是转识成智后的智慧。是从自觉觉他不断地趋近觉行圆满。也是大学所谓的“止于至善”。相应于“游于艺”,随心所欲不逾矩。上古真人的状态。

【第三段】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故智者之养生也,智者,在这里相应于“上古天真之人”。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顺四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变化之中伴随着风湿暑热燥寒。人外感六淫就容易生病。 适寒暑,时时地适应于温度变化。寒暑不是四季这种宏观的变化,是因时因地的寒暑(以温度为表征)变化,是微观的变化。

和喜怒,这是人内部的情绪气象,体内如果“风不调雨不顺”也会生病。所以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和喜怒之意。中庸里的这句更深,处理好了“我与我,与与人”的关系。这里就是人要调和内七情,不被内七情所伤。

安居处,安,是内调和。安居处,是外顺应,减少外感六淫。

节阴阳,节,是关窍。把握住阴阳的关窍。阴阳是无形无象的,是形而上的,它有一系列的表征,和体现在外在的规律。节阴阳,完全可以是以阴阳的规律来调节这个整体的平衡、平和,也就是中医里的“阴平阳秘”。

调刚柔,刚柔是形而下的。刚就是强硬、有力的特征。肉就是柔顺,柔和的特性。这是人可以调节的,可以掌控的。虽然难度很高。我们的脉相有刚柔,说话语气有刚柔,动作有刚柔。刚柔是有形有相的。

本篇作业探索到这里,也产生不少新的问题。后面一部分会继续探索,现在是对黄帝内经有了研究的兴趣,很多的概念搞不明白,医学是很确切的,不像哲学带有思辨性。本篇文章里,也加了一些佛学的名相,想在不同的学问之间互参,这样一参,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论证,不严密,对于很多名相,理解的不透彻,没有实际的生命体验为支撑,所以会踏在空处,不落地。其实是学问很不到家,看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请诸位指正。

(0)

相关推荐

  • 神明之府

    ​神明之府: 产生自然界 万物运动变化的 内在动力的场所 天有精 地有形 天有八纪 地有五理 所以能成为 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 法阴归地 天地动静 神明纲纪 生长收藏 终而复始 天地动静 神明纲纪 阴 ...

  • 《草根中医解悟生命》系列(二):人体三大要穴之百会穴

    民谚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以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宝之中,以"神"为统领,"神"是生命的灵魂,主源于心: ...

  • 夜读经典之【德流气薄】

    抱朴堂丹道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广州鱼鱼健康管理 ,作者端木文 广州鱼鱼健康管理 祛疾: 祛除疾患,清除色身障碍. 续命: 添油续命,返还青春之容. 改运: 转化性情 , 开启美好运程. 修真: 接引 ...

  • 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什么意思

    生之来谓之精--明代张介宾<类经>注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各有其精.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 ...

  •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篇学习笔记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第九页呢,我们现在进入第九页,就是所谓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这个四气呢,我们讲的就是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跟我们的农民种稻,五谷收 ...

  • 看到王赟老师的这篇学习笔记,我脸红了……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前些日子,绿洲文化沙龙社长高宇峰老师来电话对我说,白银十中的王赟老师非常喜欢我的书,经常在读书群分享推荐,当时我除了对高老师充满感激,还对这位王赟老师充满了敬佩和感 ...

  •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 脾不主时,旺于四时

    脾不主时,脾旺于四季.这个命题是内经藏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脾藏象的内容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主要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太阴阳明论>是一篇专门讨论 ...

  • 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1-6 孙思邈食疗养生漫谈

    一.孙思邈生平简介 孙思邈,陕西耀州(现陕西铜川耀州)人,不仅医术高超,被称作药王,而且善于养生,按照正史记载,他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101岁,寿逾百岁. 这与他独有的食疗思想分不 ...

  •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上)》学习笔记三十五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

  • 模模搭古城搭建学习笔记4:完结篇

    经过前面3篇笔记古城数字孪生可视化场景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此时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园区只有建筑和道路是不完整的,除了基础设施外,园区绿化和其他设施也是园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首先打开CampusBui ...

  • 模模搭古城搭建学习笔记3:建筑篇

    前面的学习笔记中古城数字孪生可视化场景的基础已经搭建完成,本篇将正式开始建筑布局.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都是采取庄 ...

  • 第一篇(君子于役)泛读文章学习笔记

    出自<诗径:王风>此辞是一首思妇之辞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释:丈夫前往边地服差役,不知道归来的日期.要何时才能回到家?鸡已 ...

  • 第二篇《蒹葭》精读文章学习笔记

    第二篇《蒹葭》精读文章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