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不用再看其他】人参常识普及!!!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历经4000余年光阴沉淀。人参的根因酷似人形,与东方医学文化紧密契合,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许多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更是指出:“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的神奇效果。”

人参是地球上仅存的新生代第三纪遗植物之一,仅在极小的范围内存在。中国东北的长白山作为野生人参的原产地,拥有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苍茫林海,绿野绵延,既能遮挡强光,又能接收散射光完成光合作用,加上持土,排水良好的腐殖土,为野山参的生长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

人参常常土杂草混在一起,隐秘难寻,因此在每年的农历7月,当人参过时开始成熟,变成鲜红夺目的人参果时,挖参人才能将其与杂草区分出来。

民间把进山挖参活动称为“放山”,这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技艺,已经形成一套古老独特,完整的挖参习俗。

放山之前采参人都要举行重要的祭拜山神仪式,以祈求收获,得到山神的保佑,接下来就是艰苦的过程,需要深入大山密林,一边用索宝棍驱虫赶蛇,一边拨草寻参,一旦发现鲜红的人参果,立即用红绳将茎秆锁住,并点火放烟以驱赶蚊虫野兽,而最重要的环节当属挖参,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操作,用轩子顺着人参根须的走向仔细地挑出每一根细小的须根,这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以确保每支根须完整无损。小心挖出的人参,要及时用柔软潮湿的苔藓包裹起来以保鲜。长白山采参习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野参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药用资源紧缺,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的园参常常用来代替野参,园参生长同样需要必要的生长环境。

人参惧怕强光,种植园参需要搭建遮阳透光,密而不闭的大棚,精细开垦出一垄垄土地,密密地种上参苗,从播种到收货,参农需要精心劳作4~6年,园参生长周期比较短,体内积累的活性成分有限,人工栽培品与野参品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栽培过程中,如果采用了过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就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另外,参农每开垦一块参地,就要砍伐林中的大树,种过人参的土地,需要很长的恢复期才能再次栽种人参,参农只能不断砍伐森林以获得新的土地资源,这种毁林种参的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为了保护濒危的野生资源,同时又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林下参,作为野生人参替代品的林下参应运而生,只需选择适宜的林地,低温少光的针阔混交林,具备由乔木、灌木和杂草组成的高、中、低三层植被形成的自然屏障,就可以人工种植林下参。

林下参是人工将野山参种子播种于林下,整个生长过程中除了防盗外,不施加任何人为干预措施,保持人参以自然方式生长15年以上,充分体现野山参的生物学特性,以保证其特有的高品质,播种后,既不移动,又不经过任何管理。野山参要经历长达15年的漫长野外自然生长,所面临的生长环境是恶劣而残酷的,因此,只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抵御并适应大自然恶劣环境,拥有极强自愈能力的人参才能成活下来,经历九死一生的林下参,拥有野山参完美的活性成分,作为能量之源,能有力而持续的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人参的活性成分与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有关,野生环境越恶劣,自然生长年限越长,其应激反应越强烈,所衍生的代谢成分越多,内在积累的活性成分越复杂,药用价值越高。野山参的价格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不是重量,而是生长年限和品相的好坏,由于珍贵稀少,野山参均以单支品评论价,它的品相于完整性是定价的重要依据,对其鉴别不允许有任何破坏性实验,折芦断须则价格骤降。

采挖后,清洗、悬挂、晾晒、干燥、整型、缝制,每个环节都不容得丝毫马虎,尽量展现出其充满灵性的自然原生态状态。

人参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对其原药材及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古代经典名方,采用现代研究技术开发适合当代的健康产品,即是经济升级的必然,是人参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模式,围绕人参所研发的深加工产业,形成了人参的系列产品,药品,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应有尽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