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断手

劲力均整
  意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机,己身之动无论微着,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少,动不论微着,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敌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闪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
  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坐,欲左态必向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力方(原抄本为“神圆意方”,疑“意”应为“力”字,故改之,龚东注),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乃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亦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湮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且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知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意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遒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面、线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横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须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出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出,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三角预应
  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所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褶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具均整之力,彼必不敌,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意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之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尤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硬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其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来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势,须沾其身始发力,抽我身劲即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之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数理化。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逆至彼身也。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松紧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地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递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己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保持下体稳固,上体虚灵。
  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适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二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其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则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使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出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切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出,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无法即法 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意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作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着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意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学问也。
  关于意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它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须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义,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意拳技击唯恃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法之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如能达此境界,遇敌时自然不烦疑议,不假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提顿吞吐 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运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乱敌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回也。敌我交接,我无执着,令敌亦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其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动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乘低打低,手无空型,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运用之适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己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之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意拳欲臻化境,实非唾手可得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出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于化境也。有见于此,故意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
  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意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迅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一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势?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意拳。习学意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意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
  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惰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真。无固定之局部打法,即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意拳断手之化境也。
身动起象外 法在无念中
  数十年间,随我学习意拳者甚众,其中亦有皎皎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耶?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纵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变为纸老虎之过程。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捶等拳套。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如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拳亦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弃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日湮而伪者日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我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意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字,以警后生焉。
  此处所欲叙述者,即训练本能之方法,亦即打法,意拳之术语谓之断手。断手又名接发力,即断对方来手之同时发力进击之谓也。接发力之训练是意拳中最实用之一部分工作。此部分工作可两人实作,亦可单人试作,本文将神形意力四者,扼要述之,供学者练习参考。
  学拳贵明理,参理须用逻辑思维,练拳力感实,试作须用形象思维。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运用形象思维,难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入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抑或周之梦蝶耶”之慨。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自倡意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本人和与我从学意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曾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术也。意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摩之记录也。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次:

一、灵蛇惊变
此式即技击桩法也。
  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预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脚站六面劲,形随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头。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之玩具不倒翁也,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肉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颈之心,然满面春风,敌纵有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掬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意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手,一投足,皆须具有技击应付之能事。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后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即动犹不动之妙也。
  再谈技击桩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意拳之基本断手模式。

意力闪闪卷枯叶,惊赫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蟠,光芒无限力如铁。

  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气球,身体有如悬空,唯风力是应,全身像有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丢,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是不许全然煞死,虚是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和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求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读音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拙笨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