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35)《子路篇》第18章,“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rǎnɡ)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原文朗读】
叶公:楚国的军事家、政治家,就是成语“叶公好龙”典故中的哪个叶公,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到了楚国,与叶公相识,叶公好几次向孔子请教。
语:相告,告诉。
党:指家乡,古代五百家为“一党”。
直躬:一个人名,有两种解释。其一,其名叫“躬”,因行为正直,人称之为“直躬”。其二,此人姓名不详,躬,身体、立身。此人以正直磊落为立身之本,故人称“直躬”。
攘(rǎnɡ)羊:别人的羊跑到了你家,或者捡到了无主的羊,便把羊据为己有,也是我们常说的“拾金而昧”,并不是说去偷羊。
证:证明,作证。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的父亲把别人走丢了的羊藏起来据为己有,后来别人找来了,他便出来据实作证。”孔子说:“我们家乡的直道与你们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
在上上章中,记载了叶公向孔子问政的情形。到了本章,还是说叶公,这一次叶公和孔子探讨对“直”的理解。
要完全明白这段话的寓意,我们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攘羊”到底是不是指偷羊。其二,“证”字是指举报揭发告发,还是指据实作证。其三,如何翻译这个“直”字。其四,楚地和中原两地的民风有没有好坏对错优劣之分。其五,孔子这段话背后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大多数学者把“攘羊”解释成偷羊,不贴切。“攘羊”指的是别人的羊跑到了你们家,或者捡到了无主的羊,你顺势把它藏起来据为己有,这种行为叫做“攘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偷偷给昧起来了”。
如果翻译成“偷盗”,这种行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属于犯罪,哪还用得着继续讨论“其子直不直”的问题?
很多学者把这个“证”字解释成“检举、揭发、告发”,这是因为首先把“攘羊”解释成了“偷盗”的缘故,就不得不把话继续说圆,结果越来越让人迷惑不解了。
直躬的父亲把别人的羊据为己有,可能后来放羊被别人认出来了,直躬的父亲拒不承认,为什么不马上承认?因为羊群有很多只,长着长着就不容易分辨了。就像农村人养鸡,鸡跑到了别人家,别人就在家里养着,村里人也不太容易发现。这时候,这个叫直躬的儿子站了出来,证明这只羊不是他们家的,这就叫“其子证之”。
本段话中有三个“直”字,首先叶公说他们那儿有一个叫“直躬”的人,孔子回答的话中有两个“直”,一个是“直者”,另一个是“直”。
有很多学者直接翻译成“正直”,总感觉这种解释不太贴切。比较来比较去,我觉得还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翻译最好。在《论语新解》这本书中,钱穆把这种行为翻译成“直道”,我们就采用这种解释。
这段时间,叶公与孔子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探讨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正好在叶公的属地发生了直躬与其父亲这件事,叶公觉得自己的脸上很有光,便喜滋滋地跑来告诉孔子。
孔子听了后,没有赞扬他,而是淡淡地说道“我们家乡的民风不是这样的,一般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就是我们中原大地所说的'直’”。
楚国大概是当今的湖南湖北江浙一带,在今天当然和北方的文化一样了,但在春秋时期,还属于落后的蛮夷文化,与中原文化还是有不少不一样的。那么这两种民风有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没有!两种文化各有各的生长土壤。“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直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也是一种“直道”。在中原文化中,家庭伦理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文化是主流文化,还有一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三字经》中也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要轻微婉转地多次劝说父母改正过错,必须掌握一个度。只要不是重大的原则问题,在劝解不听的情况下,做子女的绝不能四处宣扬父母的不是。
在本章中,叶公说的是“其父攘羊”,而不是偷羊盗羊,行为比较轻微。如果是盗窃,那就触犯了刑罚,不管在哪里,都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哪还用得着再讨论“直与不直”的问题了。
同样说的是为政之道!大家还记得,在上上章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yuè),远者来。”叶公是楚国的大夫,是叶县的长官,楚国侵略吞并了蔡国的土地和民众,并把他们并入了叶公的管辖范围,交给叶公治理。叶公觉得不好办,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他,你只要施行仁政,让属地和自己的民众喜悦了,别说那些蔡国的民众了,就是远方的百姓也会来投奔你。
到了本章,当孔子听到叶公喜滋滋的自夸其属地的人能行“直道”,便向他介绍了中原各国的“直道”是什么。孔子也并没有比较这两种民风谁对谁错孰优孰劣。那么孔子这段话到底要告诉叶公什么呀?就是委婉地提醒叶公,刚刚归入你管辖的蔡国民众,他们的文化还属于中原文化,与你们楚地的文化不太一样,风俗也不一样,你在治理他们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不同,尤其如果涉及到了刑罚,那更得谨慎了。孔子并没有点破这层意思,我们也不知道当时叶公领悟没领悟孔子的话外之音,这就看叶公的悟性了。
千百年来,对本章的解读五花八门。其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把“攘羊”翻译成偷羊,把“证之”翻译成举报告发,这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其二,很多学者,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引经据典,从法律角度来论述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这显然是要证明中原文化比楚地文化优越,恐怕也不符合孔子的初衷吧。
本章中展现了中原和楚地两种的文化差异,并没有评判其好坏优劣,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其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管到哪里去旅游去工作,都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和文化。其二,作为当政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管出台什么政策,也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其三,上升到国际文化交流层面,东西方文明就像是楚地与中原文化,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