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状元中的第一学霸 连中六元 最后却凄惨地投江自尽

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他六战六捷、力拔头筹,时人赞誉他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这位奇才就是堪称中国科举第一学霸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的状元黄观。他才华横溢,忠心报国,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的赏识和重用,却在“靖难之役”中得罪明成祖朱棣,以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竟凄惨地投江自尽。一代才子如此结局,直让人扼腕长叹,心痛不已!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名闻乡里,绝对是人们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幼时参加县考、府考、院考中,他小试牛刀,三次考试均获得第一。

1390年,26岁的黄观在南京参加乡试中解元,第二年又在会试中会元,再接再厉的他当年又参加了由明太祖朱元璋亲临的殿试。他在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这一精辟论述让朱元璋观之大喜过望,当场钦点黄观为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年仅27岁的黄观在科举考试中六夺榜首,实现了万千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状元梦,这份夺冠实力绝对可以载入中国1200余年科举制度的史册!

“学而优则仕”,有了朱元璋的眷顾,有了当朝状元的金字招牌,黄观的仕途一片大好。“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累官礼部右侍郎” (《明史·列传第三十一》)。1396年,32岁的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成为年青有为的“副部级”高官。1398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宗。黄观又被提拔出任右侍中,开始参与重要国事奏议,与方孝孺、黄子澄等都成为建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正当黄观春风得意,官运亨通之时,一场灭顶之灾却不期而至!当时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位高权重,仗着自己皇叔的身份,根本不把年青的朱允炆放在眼里,他态度傲慢,入朝甚至都不拜明惠帝,朱允炆也毫无办法,朝中群臣畏惧朱棣的权势都缄口不言,气愤不过的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并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以免养虎为患,无奈建文帝优柔寡断,不听劝谏,日后终于酿成大祸。这也让骄横的朱棣对黄观怀恨在心。

1402年,早有谋逆之心的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起兵反叛,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史称“靖难之役”。黄观为明惠帝草拟了討檄诏令,历数朱棣起兵谋反的大逆不道,严辞要求他罢兵归藩,束身谢罪,这更让朱棣对黄观恨之入骨。

“燕王已渡江入京师,下令暴左班文职奸臣罪状,观名在第六”。朱棣大军节节推进,胜利在望,他公布了明惠帝一朝“文职奸臣”的名单悬赏捉拿,黄观当时名列第六。“既而索国宝,不知所在,或言:'已付观出收兵矣!’命有司追捕”,朱棣到处搜寻朱允炆手中的传国玉玺,当听到有传言称国玺在黄观处时,朱棣立即命人抄了黄观的家,将黄妻翁氏和两个女儿逮捕起来,“收其妻翁氏并二女给象奴。奴索钗钏市酒肴,翁氏悉与之持去,急携二女及家属十人,投淮清桥下死”(《明史·列传第三十一》)。残忍的朱棣没有找到玉玺,一怒之下竟将黄观的妻女发配给了驯象的奴隶为妻,面对这种侮辱,翁氏假意将所佩戴的所有钗钏首饰都交给象奴去换酒,趁其不备,翁氏趁机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余名家人全部投河自尽。

“观闻金川门不守,叹曰:“吾妻有志节,必死。”命舟至罗刹矶,朝服东向拜,投湍急处死”。黄观此时正在长江上游四处募集兵员、督促各地赴援,当行至安庆时,他从下游溃逃的士兵那里获悉朱棣已在南京即位,便知大势已去。又获悉妻子翁氏为了名节而死,他命人将船行至家乡贵池罗刹矶的江面上,站在船头穿好朝服,面向东方叩拜,然后纵身跳入滚滚长江中!

黄观为建文帝悲壮殉难,但凶残的朱棣却仍不放过他,专门让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南京闹市对草人斩首示众。又下令诛杀了黄观九族,其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观弟觏,先匿其幼子,逃他处”,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目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剥去其状元名号,改立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为韩克忠。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沉冤近二百年的黄观终于迎来了他平反昭雪之日,朝廷下旨补其谥号为“文贞”,并在黄观家乡建“黄公祠”和“状元坊”以供后人瞻仰。黄观,这位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学霸”在九泉之下当可以瞑目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