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绝句爱情诗(10)
转自:汉景天的博客
(10)
也许这爱情便是相知不一定能相处、相爱不一定能相聚,相处相聚甜蜜易逝、离思牵忆惆怅难遣,忧愁总比欢乐多。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七绝《情》便这样吟道:
“依依脉脉雨如何?
细似轻丝渺似波。
月不长圆花易落,
一生惆怅为伊多。”
吴融此诗首句由题目写入:情,自当是指男欢女爱之情,这男女欢爱之情到底怎么样呢?好比“依依脉脉”之雨。首句以借喻设问。次句接着回答说,细长就如同轻丝,渺远又如同水波。这是说,爱情细柔但不易断丝,爱情飘渺但波纹长在。牵丝荡波,正所谓扯不断、理还乱,斩不绝、吹尤生。这是爱情易生难灭。第三句再以明月和鲜花的物象比喻爱情,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衰开落,人生也有悲欢离合,爱情不会有一帆风顺和永恒快乐。这前面三句是以自然景象的情性、物态来作比喻,有了这些充足的意象支撑,结句的感叹便似顺水推舟一般地一推而出了。“一生惆怅”,指自己这一辈子最烦恼的最苦闷的。“为伊多”,伊,就是前面说的爱情。结句感叹自己一生为爱情所经历的苦难太多,显得深婉而略见悲伤。
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发议论讲道理,而是采取多种意象的比喻,把一个抽象的情感说得伸手可触摸、展目能看见,这便是巧用比兴的优点。比兴,是诗歌写作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也”(郑众语)。比,就是比喻。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不同的方法。以吴融这首诗为例,把“以彼物比此物”之间用上“若”、“如”、“似”、“像”等比喻词的叫明喻,“细似轻丝渺似波”便是明喻;不用比喻词但同样表示相比关系的叫暗喻,“依依脉脉雨如何”便是暗喻;用比喻代替正文即只借用“彼物”而不道出“此物”的叫借喻,吴融全诗只借用“雨”、“月”、“花”而不直言“情”便是借喻。兴,则是由一物联想到另一物,其中也有由事物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以比拟而引发联想的意味,但“兴者,起也。”是所以兴不同于比,所谓“比显而兴隐”(刘勰语)。诗歌写作要用形象思维,用比兴创造形象,既鲜明生动,又贴切事理。所以,写诗,离不开比兴两法。
清代女诗人陈淑兰有一首爱情诗便是用“兴”的方法写成,这首诗题为《夏日书帐》,其诗曰:
“帘幕风微日正长,
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传郎在梧桐树,
妾愿将身化凤凰。”
此诗前二句写的是夏日的景致。当时,诗人伫立于室内,隔着窗帘向庭院呆望,一时触动心思,遂写下这首诗。诗人看到什么呢?“芰荷香”。芰荷,指菱叶与莲花。显然,这菱叶与莲花便是“兴”之托谕物。后二句是诗的意旨所在,即由“芰荷香”起情而“依微以拟议”者。刘勰在《比兴》篇解释“兴”的用法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兴”怎么能使“称名也小”的事物寄寓“取类也大”的情理呢?当然是要从两种事物的微妙之处取得联想。因为听说情郎化身为梧桐树,女诗人便说要化身为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这表达的是相爱情深的一片痴情。那么,由“芰荷香”引出凤凰栖梧桐的痴情,诗人是怎么联想的呢?原来,莲者怜也,谐音。怜者爱也,古文同义。古诗中言可怜者大体均为可爱之义,如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王维《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由莲到怜再到爱情的联想,这便是“兴”的托物“起情”过程。
陈淑兰是乾隆年间诗坛盟主袁枚的女弟子。她与邓宗洛结婚后,夫妻相亲相爱,感情极深,时常寻张索句,相与切磋,生活美好。只是丈夫的才情不如妻子,又因科考屡试不中,抑郁不得志,竟投水自尽。陈淑兰悲伤至极,引颈投环,被家公救下。由于他与丈夫没有子女,所以便过继了一个儿子,不料在安葬了丈夫之后,便又一次投环自杀。在书桌上,人们发现了她的遗言:“有子事翁,吾心安;郎柩既行,吾不独生矣!”这个只为爱情所生的痴情女子,终于实践了“凤凰栖梧桐”的誓言,也是古代爱情诗史中闪光的一页。
明代诗评家陆世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诗镜总论》)。古代的爱情诗,通常是不言情而写景,情融于景中;或则不言情而叙事,情隐于事里。这种含蓄而深婉的手法,最得这“吞吐深浅,欲露还藏”的神韵。例如唐代韩偓这首《已凉》便是不言情而写景:
“碧阑干外绣帘垂,
腥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首七绝尽以白描笔法摹写景物。随着画面的一一展开,我们看到一处华丽、典雅、高贵、考究的卧室:雕栏彩绘,绣帘飘垂,腥红色的屏风画着精美的花卉,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上叠放着方整的锦褥,时值初秋,还未到寒流降临的时候,但已感觉到丝丝凉意。画面不见人,诗文也不着一“情”字,只是在这深闺中,笼罩着一股凄清冷艳的气氛。细细品来,一个空闺女子陷于相思愁苦的形象似乎若隐若现地伫立在绣帘一侧,读者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把作者省略不讲的情节还原出来,去把诗人有意藏匿的情感挖掘出来。这是不言情而情借景生的范例。
再来看一首情隐于事的诗作。明代孝宗弘治初年以才选入宫的仕女沈琼莲,曾因面试写出杰作而擢居第一被授予女学士,其一首《宫词》如此咏道:
“豆蔻花封小字缄,
寄声千里落云帆。
一春从不寻芳去,
高叠香罗旧赐衫。”
豆蔻,也叫草果,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豆蔻花,常被人用来暗喻青春年少,这里指未嫁少女。小字缄:缄指书函,小字特指少女写的娟娟秀迹。这首句是说,曾经写过一封书信,信上画有一朵豆蔻花。次句接着说这封信寄到很遥远的地方去。为什么写信?画了豆蔻花的信为何要寄到千里之外?信到底写给谁?那人是否收到这封信?读了前二句未免便要生出这些疑问来。第三句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另起话题,转而说,今年的这个春天,一天也没有到郊野去踏青。这当然是指自己进宫后就困于高墙之内,失去了外出的人身自由。结句应该给出答案了吧,可读后仍不得要领。结句说什么呢?结句说,她把一件别人以前送给她的香罗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首《宫词》前后四句尽叙事。写信,寄信,困守深宫,珍藏衣物。全诗无一字言情,而情就隐于事中。我们来细细品味作者隐藏的是什么情感吧:写信而画上豆蔻花标识,显然是暗示自己是一个未嫁的少女。特意要向对方表明这一点,说明信是写给自己爱上的男子的。信寄到“千里之外”,表明那男子远在外乡。既然情郎隔得遥远,自己进宫之事可能也无法向他告知。而自己一入宫门就再也出不去,这女子思念情郎的心情便一想可知了。但见她,时而把那男子先前送给她的一件穿旧了的香罗衫拿出来看,时而又急急忙忙把它珍藏起来。这说明,身入深宫的多情女依然深爱那位男子,其一颗眷恋不已思念无涯的苦心无处安放的情景,清晰可见。
此诗写得情调柔婉,韵味隽永,果然是“吞吐深浅,欲露还藏”的好笔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