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水深,图文详解教你怎么看懂壶
坊间遇到的很多新手,常言紫砂水深,不敢触碰。我对其坦言个人的经验:新手言水深者皆为“以低价自感捡到大漏者得知真相后”之晦言。
好多朋友,拿起壶的时候,喜欢用盖子轻敲壶把听声音。站在专业角度来说:这是测试烧窑温度的高低及检测壶体是否有暗伤的做法。但发出的声音的音频多种多样,稍有变化在本质上就会体现出很大的区别,新手根本无法轻松掌控。
1.如果烧结温度高而且烧很合理,碰触的声音应该是“镗”声;
2.如果窑烧温度过高烧疵了或者添加了部分瓷土或过量的石黄,碰触声音应该是“叮”声;
3.如果窑烧温度不够或者是泡养很久之后明显退火了,碰触声音应该是“嗒”声。
以上的三条,并非绝对准确定义,但是大部分案例会靠的很近。
什么样的泥料为之好泥料?
答:承压系数高(深层矿井矿料)、钢化系数高(砂性强)、玻化度高(水色好)、包浆程度高(泡养后包浆的厚重感)
▲段泥紫砂壶的局部特征
能够满足这几条的,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好的泥料了。段泥作为共生矿,通常会有其他泥料共生形式的颗粒夹杂在其中,而不应视为泥料不纯净。并非所有的紫砂泥料都以砂质感强为最佳。凡事都有例外,这其中就有两种以泥性为材质体现方式的品种:朱泥和本山绿泥。这两种泥料以纯泥制作成形难度极大;烧制出现的次品率很高;成品质感却极佳。
▲王寅春制朱泥梅花周盘
▲俞国良制本山绿泥传炉
一般提到这两种泥料若不做化妆土、不灌浆、不冲浆、不调砂者很少能有大品,即便有烧成,品相也难完好。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朱泥和本山绿泥就不适合做大品壶。当下为提高成品率,对这两种泥料的制作过程加以改良,其中最大的一个改良手法就是降低整体的收缩比。
▲冲浆料的表面特征
于是,有了掺熟料的冲浆做法(清中期已经开始的工艺);有了调砂做法;也有在本山绿泥中加入部分收缩比较小的紫泥......
而现代对朱泥的做法改良又新增了一项,就是在冲浆制作烧制后,用砂纸将外壁轻度打磨掉一层再烧。这样的话,外观水色和手感都会很好,但原本圆颗粒的外观会被扫平。这些改良手段多属能接受的范畴,是时代工艺的进步,只是和传统工艺已经有少许的违和。当下需要提出的新手们需要绕开的一道坎——“紫泥冲浆”。这种方式过分投机取巧,可玩度差。用放大镜看泥料边缘尖锐或磨光,泡养效果变化差,部分做的差的会刮毛刺手。
在这里用类比的方式来简单说下纯料和拼配的问题:
什么是单矿纯料呢?
答:某个紫砂矿区局部矿层开采出来的某一批紫砂矿料,好比于古树普洱纯料的概念。
什么是拼配呢?
答:通常是用几种成本相对较低的紫砂矿料混合拼配到一起,而达到接近于某种单矿的整体效果。好比于普洱拼配的概念。
▲手机的细节图
▲高品质花器的细节
▲高品质花器的细节
有很多壶友说不懂得看一把壶的细节,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一把壶是否做的很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告诉壶友们:
1.首先请不要看壶的底章,否则一定会误导你对壶的本质的客观判断,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拿到壶就喜欢先去看底章。再次说明,一把壶的品质跟壶底的印章没有半毛钱关系。
2.拿出你对家电的细节审美,例如电脑,手机,电视机,这些你家里应该都有的,仔细看这些电器的每一个细节,然后你就明白应该怎么看壶的细节了。
当你发现一个壶的竹叶贴的这么精制漂亮的时候,你还会怀疑这把壶做的很差吗?审美壶的第一步很简单,当细节都做的很到位了,壶的整体品质一定差不到哪儿去。一把高品质的壶必然是由好的泥料,好的整体造型,好的细节处理构成的,缺一不可。
▲朱可心制报春
除了老壶,其实就新壶而言,做的好与差其实很好理解,新壶的美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让新手们唯一理解不了的,却是行情。也正因为价格问题,让新手们最希望避开的问题——反倒是品质。于是出现了一些新手仿名家三年内创作的紫砂壶作品照样可以大卖的现象。
当你了解了工怎样做是好的,泥料怎么样选才是精的,架子怎么搭配才是合理的之后。
你是否还是会避开“优质作品合理行情”的问题,转而去选一些长得比较像的?
作为一个纯粹的实用者而言,他们最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1.出水要流畅、2.端把要舒适、3.口盖要紧密、4.三点成一线、5.尽量别加化料、6.造型要优美:
作为一个新手,要是真的遵循了以实用器标准为拣选第一前提。加之对工艺细节的反复审美后再精挑细选, 那挑选一把心仪的壶,还有那么难吗?花不了太多的钱,买一把原矿紫砂料的手工壶,其实很简单,真的很简单。啰啰嗦嗦了半天,希望以上内容对壶友能起到略微的帮助。